年輕人欠危機感? 施永青:香港再難養活700萬人 到大灣區發展大勢所趨 - 香港經濟日報 - 理財 - 個人增值 - D201006

年輕人欠危機感? 施永青:香港再難養活700萬人 到大灣區發展大勢所趨

個人增值

發布時間: 2020/10/06 18:00

最後更新: 2020/12/03 12:06

分享:

分享:

年輕人欠危機感?施永青:香港再難養活700萬人 到大灣區發展大勢所趨 -

新冠肺炎疫情引發全球衰退危機,中美角力之下更加速各國「去全球化」的趨勢。中原地產創辦人施永青在其專欄文章以「香港的年輕人危機感不足」為題,分享他招聘新人時的經歷,並認為在全球形勢出現根本性的轉變下,香港年輕人欠缺應有的危機感。

他接受本網訪問時談到,香港在中美角力下失去橋樑的角色,加上中國轉向「內循環」的經濟模式,香港就業市場面臨萎縮,單靠香港難養活700萬人,年輕人無可避免地要向外尋找機遇。

【生存搵食認清殘酷「森林法則」:按此

失業率高企 應徵者卻諸多揀擇

施永青於專欄談及招聘新人的經歷,指雖然現時香港的失業率高達6.1%,但來應徵的人並不多,而應徵者卻諸多揀擇,不願到大灣區工作、也不願意周末輪班。他直指:

我覺得他們在挑選工作的味道,比我在挑選員工的味道更強烈。

他分享指,其中一名大學畢業3年的應徵者,沒有一份工作可以持續做滿半年,問及原因,該應徵者指因看不到工作的前景,所以不想再浪費時間。

上一代經濟環境差 逼使專注工作

施永青因而回想自己的經歷,指自己做第一份工作時,主要工作只是負責送文件及影印,也看不到甚麼前景,過了試用期才開始負責每月打租單及追欠租,後來才在不知不覺中成為地產行業一員,更開展自己的事業。

他認為,當年家庭經濟環境不好,初出茅廬沒有揀擇工作的條件,形容是

這是我們那一代的不幸,亦是我們那一代的幸。

他解釋,在經濟環境的逼使下,他那一代人對工作從來不敢掉以輕心,很容易把自己的心專注在一份非本來屬意的工作上,最後做出成績。

【同一種職業 為何別人收入高一倍?按此

去全球化下 香港難養活700萬人

他分享指,近日碰到的年輕人,對世界局勢的變化都不太了解,欠缺應有的危機感。

他接受本網訪問時談到,現時全球形勢出現根本性轉變,中美角力更加速各國「去全球化」的趨勢,對香港這種外向型的經濟傷害最大。

他指出,香港向來都是中國及西方國家的橋樑,轉口中方的產品至西方國家,惟在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推動「去中國化」後,香港以往的角色已難再繼續。

他續指,中國轉向「內循環」的經濟模式,減低對香港的依賴,或會加速香港就業市場的萎縮。

他又認為未來10年間,香港的盈餘有可能被全數耗盡,屆時年輕人要由奢入儉,自食其力。他續指,在經濟模式的轉變下,單靠本土經濟,

香港難養活700萬人,年輕人無可避免地要向外尋找工作機會。

他認為,年輕人未來到大灣區尋找工作機遇是大勢所趨,不應抗拒。

施永青不時在專欄文章為本港年輕人提供建議,惟他認為若年輕人認為回家有地方住、有飯食就滿足,未有意識到當前危機的逼切性,再多勸說也無補於事:

年輕人可能只在身處困境時才會『馬死落地行』開始面對現實。

責任編輯:李瑩

開啟hket App,閱讀全文

欄名 : 職場百科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