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愛衛辦呼籲:防蚊滅蚊在於春 - 新浪香港

市愛衛辦呼籲:防蚊滅蚊在於春

世界衛生組織近期警告,受氣候變化影響,登革熱等主要由蚊子傳播的疾病傳播速度變得更快、影響範圍變得更大。本市周邊部分城市也發現國外輸入性登革熱病例,對此市愛衛辦表示,本市將進一步加強以蚊蟲為重點的病媒防製,開展春季防蚊滅蚊行動,切實保障市民健康。

成蚊密度主要受天氣因素影響,今年冬季本市氣溫偏高而低溫天偏少,3月平均氣溫較常年同期偏高,造成早春蚊蟲活動和繁殖時間提前。市疾病預防控製中心監測數據顯示,今年3月全市早春蚊幼孳生地調查陽性率較2022年有所上升。依據早春蚊調查結果,本市今年蚊蟲密度將略高於往年同期,並將於6月達到全年密度高峰。

市疾病預防控製中心傳染病防治所副所長潘浩介紹,蚊蟲可傳播登革熱等80多種傳染病。世界衛生組織表示,全球已有129個國家和地區面臨登革熱傳播風險,其中100個國家和地區出現地方性流行。在我國,登革熱屬於乙類法定傳染病,通常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流行,但因厄爾尼諾現象導致全球變暖,登革熱流行地區呈現逐步北移趨勢,由原先南方省份逐漸向全國擴展。新冠疫情以來,由於人員流動受限,病媒生物傳播疾病發生和流行風險有所降低。但隨著近期國內外人員流動恢復正常,登革熱等病媒生物傳播疾病輸入本市的風險也將逐步增加。

登革熱是由登革熱病毒引發的急性傳染病,典型症狀有持續發熱、頭痛、肌肉痛、關節痛等,分為普通登革熱和出血登革熱,後者死亡率較高。人被攜帶病毒的白紋伊蚊(俗稱“花斑蚊”或“花蚊子”)叮咬,就可能中招。登革熱目前還沒有特效疫苗和藥物,關鍵是滅蚊,清除白紋伊蚊孳生地、切斷傳播途徑是最主要措施。

市疾病預防控製中心傳染病防治所病媒科劉洪霞主任醫師表示,當溫度高於20℃時,蚊蟲開始吸血繁殖產生第一代蚊蟲,稱為“早春蚊”。隨著氣溫升高、雨水增多,蚊媒密度將逐漸升高。市疾病預防控製中心將進一步做好監測,同時做好應急處置隊伍建設。居民區的居委、物業應提高蚊蟲控製意識,積極對小區的雨水井、集水井、明溝等蚊蟲易孳生場所進行重點排查,並做好宣傳,發動居民共同參與。

專家建議,居民應保持家庭環境整潔,及時“翻缸倒罐”,徹底清除花盆底碟、瓶子、空調托盤積水;家庭種養的水生植物要勤換水;儲存的長期靜止的水一定要全部傾倒。對於不能清除的積水,首選生物防治方法,如在積水中投放柳條魚、放養觀賞魚等。既不能清除又不能養魚的積水,則推薦使用安全的藥物。同時,家中可安裝紗門紗窗,已安裝的要仔細檢查並修補破損部位。特別提醒,在蚊蟲密度高峰季節,由於白紋伊蚊的活動高峰時間集中在上午8到10點以及下午3到6點,建議這兩個時間段外出時可適當噴灑或塗抹驅蚊劑,並儘量穿淺色長袖衣褲,避免蚊蟲叮咬。從登革熱疫區回國的人員,若在14天內出現發熱等症狀且有蚊蟲叮咬史,應及時就醫,並主動告知近期旅行史,以便及時得到診斷和治療。

本報記者 左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