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微蛋白尿嗎?及早篩查治療 減低心血管疾病風險 - 香港經濟日報 - TOPick - 特約 - D240103

你有微蛋白尿嗎?及早篩查治療 減低心血管疾病風險

特約

發布時間: 2024/01/03 00:00

分享:

分享:

「微蛋白尿」或許很多人都聽過,但對其成因及症狀又認識多少?其實每個人都有機會有微蛋白尿,而且沒有任何症狀,若不及早識別,延醫更會演變成蛋白尿,情況持續惡化有機會導致末期腎衰竭,嚴重者更需洗腎或換腎保命1。心臟專科麥耀光醫生提醒,微蛋白尿不僅是腎病的先兆,更有可能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1,切勿掉以輕心,尤其有家族病史、糖尿病病人、高血壓患者等都應定期做篩查,及早發現和治療,減低患心血管疾病及死亡的風險1

心臟專科麥耀光醫生提醒,微蛋白尿不僅是腎病的先兆,更有可能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切勿掉以輕心。

港約4成高血壓及糖尿病患有微蛋白尿問題

亞洲有研究表明高血壓及糖尿病的患者中18.8%有白蛋白尿問題,39.8%有微白蛋白尿問題2。所謂微蛋白尿,是指人體尿液中含有微量的白蛋白,排出量每天不超過30毫克,若排出量每天達300毫克或以上則屬較嚴重的蛋白尿1。麥醫生解釋︰「蛋白是身體很重要的元素,幫我們製造肌肉、組織和抵抗力,正常情況下,蛋白不會流失在尿液裡,換句話說,腎功能正常是不應該有蛋白尿3。」

蛋白尿一定「小便有泡」嗎?一般來說蛋白尿小便都可能會有泡4,但由於人體排尿時衝力撞擊水面,也可能會產生泡沫,因此難以單憑「小便有泡」來衡量有否蛋白尿。而微蛋白尿因為還很早期,而且蛋白流失很少,所以沒有任何症狀。麥醫生表示,若身體的蛋白流失過多,會容易出現水腫、氣促等情況5

麥醫生續指,微蛋白尿是初期蛋白流失的指標. 即在腎臟腎小球的白蛋白有異常高的滲透性(Vascular permeability) 已致有少量的蛋白在尿液中1。 少量蛋白尿已經屬於不正常, 同是心血管及腎臟風險已經的指標. 但是腎臟破壞未有正式形成1

蛋白尿表示腎功能有損傷,而微蛋白尿是未有損傷而且可以復原的。及早治療微蛋白尿有機會將病情控制,減低其發症風險及保護腎臟功能1

心血管病患者主要成因都是血管內的功能受損,慢慢形成血管硬化以及心血管疾病包括中風心臟病及外圍血管病變,心血管病人同時也會有腎血管功能問題而表現出微蛋白尿的症狀67,所以有微蛋白尿的症狀,通常都會有隱性心臟及腦血管問題7, 除了腎功能之外,蛋白尿亦表示有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有機會引發各種心血管的併發症,包括中風、心臟病、心臟衰竭、器官病變等,所以做微蛋白的測試,可以同時看到腎臟衰竭的風險,也看到心血管病的風險情況8。因此,定期評估白蛋白尿和血壓控制對減少心血管和腎臟不良後果非常重要。

麥醫生表示,現今科技進步,現時有更準確的檢驗方法測試微蛋白尿,從而及早查看到端倪,在腎臟未被破壞前作出適當治療。

麥醫生表示,現今科技進步,現時有更準確的檢驗方法測試微蛋白尿,從而及早查看到端倪,在腎臟未被破壞前作出適當治療。現時準確性較高的測試稱為UACR,過程十分方便,只需留少量的尿液就可以交由診所送到化驗所進行測試3。一般來說,為了提升準確性,醫生都會建議在3個月內進行3次測試,從而獲取平均值,再決定是否真的有微蛋白尿問題8。當發現後,醫生會建議患者開始治療,及後需3個月或半年做一次測試,穩定後便可以一年做一次檢測8

首就亞洲數據發表腎臟、心血管相關的專家共識

麥醫生與數位來自不同專科範疇的醫生成立了「糖尿及內分泌聯盟」,專家評鑑組通過總結相關文獻,並結合他們在相關領域的臨床經驗作出關於以形糖尿病患者高血壓管理的重息聲明並於2023年5月發表.。他表示︰「我們的共識主要針對幾個方面,最重要的就是關於血壓控制目標,家庭自測血壓作為診所測量血壓的補充,應當作為指導治療的參考指標;因為白袍應效應, 家庭自測血壓通常比診所測量血壓值要低5mmHg。例如二型糖尿病患者中,高血壓的診斷標準為:診所測量血壓≥140/90mmHg以及家庭自測血壓≥135/85mmHg。」8

麥醫生強調,控制血壓最重要是希望保護腎臟和減少心血管的風險,除了控制血壓目標外,用甚麼方法治療也很重要,麥醫生認為,患者最重要是生活模式上的改變,如減肥、多做運動、飲食節制等,最好根據營養師針對高血壓和糖尿方面的飲食建議910。麥醫生提到,藥物方面也很重要,控制高血壓的藥物有很多,但如果針對腎血管和微蛋白的治療,有一種叫ARB(血管張力素受體阻滯劑)的藥物,能控制血壓,同時針對腎小球的蛋白流失,如果能治癒微蛋白流失情況,變相腎功能受損也能得以復原,減少腎病和心血管病惡化的可能性8

市民對微蛋白尿認知不足 籲提高警覺及早篩查

糖尿及內分泌聯盟亦與其他單位合作,於今年6月以問卷形式訪問了306位市民,調查顯示,大部分市民知道微蛋白尿的情況不多,半數人只聽過名稱,只有10%的人有做過微蛋白尿檢驗,顯示市民對微蛋白尿的認知並不足夠。麥醫生希望,透過這次的共識發表,可以提升市民對微蛋白尿的認識,從而可以及早篩查早期腎衰竭和心血管病的風險,繼而治療和減少發病的機會。

麥醫生表示,高血壓在香港是十分普遍的疾病,嚴重性很高,可以引致嚴重的心血管併發症,如中風、心臟病、腎衰竭等,所以恆常的血壓測試,包括去診所做檢查,如果發現有機會有隱高,那就需要定期在家居測試,控制血壓目標811。另一方面,如果有屬於高血壓或者其他心血管病風險的人士,就應該定時做一個微蛋白尿的測試,看會否有隱性腎病和心臟病,防患未然8

References:

1. Prasad RM, et al., Microalbuminuria. StatPearls. Available at: https://www.ncbi.nlm.nih.gov/books/NBK563255/. Accessed on 12 Dec 2023.
2. Weir MR. Kidney Int Suppl. 2004 Nov;(92):S38-9.
3. National Kidney Foundation. Kidney Failure Risk Factor: Urine Albumin-Creatinine Ratio (uACR). Available at: https://www.kidney.org/content/kidney-failure-risk-factor-urine-albumin-to-creatinine-ration-uacr. Accessed on 15 Dec 202
4. Khitan ZJ, Glassock RJ. Foamy Urine: Is This a Sign of Kidney Disease? Clin J Am Soc Nephrol. 2019 Nov 7;14(11):1664-1666.
5. Haider MZ, Aslam A. Proteinuria. [Updated 2023 Sep 4]. In: StatPearls [Internet]. Treasure Island (FL): StatPearls Publishing; 2023 Jan-. Available from: https://www.ncbi.nlm.nih.gov/books/NBK564390/. Accessed on 14 Dec 2023
6. WHO.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CVDs). 11 June 2021. Available at https://www.who.int/news-room/fact-sheets/detail/cardiovascular-diseases-(cvds). Accessed on 15 Dec 2023.
7. Weir MR. Clin J Am Soc Nephrol. 2007 May;2(3):581-90.
8. Tong PC, et al. J Clin Med. 2023 May 11;12(10):3403.
9. NHS. Treatment – High blood pressure (hypertension). 11 July 2023. Available at: https://www.nhs.uk/conditions/high-blood-pressure-hypertension/treatment/#:~:text=Try%20to%3A,tips%20about%20getting%20more%20exercise. Accessed on 15 Dec 2023.
10. Gray A, et al. Nutritional Recommendations for Individuals with Diabetes. [Updated 2019 Oct 13]. In: Feingold KR, Anawalt B, Blackman MR, et al., editors. Endotext [Internet]. South Dartmouth (MA): MDText.com, Inc.; 2000-. Available from: https://www.ncbi.nlm.nih.gov/books/NBK279012/
11. Primary Care. Hong Kong Reference Framework for Hypertension Care for Adults in Primary Care Settings (patient version). [Revised edition July 2022]. Available at: https://www.healthbureau.gov.hk/pho/files/e_hypertension_care_patient.pdf. Accessed on 15 Dec 2023.

MAT-HK-2300957-1.0-12/2023

(特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