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专访《我在香港遇见他》主创:借鉴真实事件,没有鬼也要拍出惊悚感_凤凰网
独家专访《我在香港遇见他》主创:借鉴真实事件,没有鬼也要拍出惊悚感
娱乐
娱乐 > 电视 > 正文

独家专访《我在香港遇见他》主创:借鉴真实事件,没有鬼也要拍出惊悚感

文/南风

2014年,一位名叫等待乔乔的用户,在豆瓣发了一封讲述自己在香港住凶宅的帖子。

他是一名八年前来港留学的内地生,因为租金有限又没赶上申请宿舍,先后在高街、西环观龙楼等著名凶宅地辗转租房。

后来这封帖子被香港一间影视公司的制作人汤禹宸看中,想要改编成电影,但内部商议后觉得,要按照原贴的故事改成七八个单元小故事有很大难度,于是暂时搁置下来。

直到2017年9月,他找到了自己在中戏念书的老师饶晖和师姐金津,把帖子给他们看,对方很感兴趣,决定下笔改编。

之后又是三年过去,几经易名后,这部剧终于以《我在香港遇见他》的名字于今年9月播出。

导演是《灵魂摆渡》系列的导演巨兴茂。他很擅长做惊悚悬疑题材的内容,可以很平滑地把主题升华到人性的高度,给观众以心灵的震撼。

和很多悬疑剧一样,《我在香港遇见他》同样以单元做切割,讲述主人公遇到的不同的离奇故事,并从中有所成长和收获。

这部剧的男主人公李嘉是一名从无锡到香港求学的精神病学硕士,同时有家族精神病史,母亲和哥哥都在24岁发病,这也是他学精神病学的原因。

和原帖子的设定类似,他因资金有限和没赶上申请住宿,去了著名凶宅地高街租房,并结识了女主张叉叉和男二时诚,渐渐地三人组成铁三角,开启了一个又一个谜团的漫漫解锁路。

Ifeng电影也采访了该剧的几位主创,听他们讲述了拍摄背后的故事。

比《隐秘的角落》更早做剧情打点

借鉴“雨夜屠夫”“古曼童”等真实事件

《我在香港遇见他》原定名字是《我在香港住X宅》,剧本大纲2017年就做好了。9月开策划会,编剧金津之后用大概半个月时间写好了4万字的大纲。

另一位编剧饶晖同样是她在中戏念书的老师,大纲交到饶晖手上,他一个字都没改。

“我们在剧本阶段一直都很顺利。”

当时他们干了一件很疯狂的事——按照剧情来打点做分集而非时长,比迷雾剧场《隐秘的角落》《沉默的真相》更超前。

有的时候一集有60多场戏,有的时候只有三四十场。整体剧本做了一年,到2018年10月完成,共24集。

遗憾的是,在实施过程中因一些不可抗力导致这件事并没有做成,最终删掉了两个故事,并调整了单集的打点时间,形成了现在的26集。

在这个过程中,剩下的几个单元也被打乱重新排列,以至于很多观众反应开头几集节奏不稳,有些剧情衔接不畅。

比如第一单元《猫食》里,男主李嘉注意到女主包上挂的铃铛那段戏,“那场戏原本不是在那。”

编剧金津坦言,因为这一单元结构调整的比较大,观众情绪发生断崖很正常,但希望大家一定要看下去,从第二个单元开始,这部剧才真正走上正轨。

“因为后面的结构就几乎没有任何调整,会非常地顺滑。”

这部剧开拍是在2018年年底,因为原帖子讲的是香港的事,剧组拍摄也去到香港取景,4个月后杀青。

本来片方计划2019年万圣节档期播出,因为第三单元的故事是以万圣节开始的,“我们里面整个Halloween的镜头也是实景拍摄,拍了兰桂坊的盛况,他们的氛围就是这个样子。”金津和汤禹宸补充道。

因为走的是惊悚悬疑路线,拍的又是凶宅,所以这部剧也借鉴了一些真实的民间风俗和社会新闻。

“像《香水帽盒》就延用了香港‘雨夜屠夫’的案件线索,《瞳孔异色》有东南亚‘古曼童’的传闻,其中还包裹了一些社会话题,比如校园暴力、PUA的男女关系。”饶晖介绍道。

所以这部剧在悬疑外衣下真正描述的,还是现实主义的东西,落脚点也在与现实有关的隐痛与伤害上,“这也算来自生活,高于生活的部分吧。”

在这点上,《我在香港遇见他》和《灵魂摆渡》很像,都会在每一单元结尾通过旁白给剧情做升华。

在《猫食》单元最后,原本有一句旁白:不知道这场大火会改变他们多少,还是他们继续会充满怨念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后来考虑到节奏问题,删掉了这句话。

“但这句旁白里有我们关于这个剧本最朴素的一个理念,关于善念与良知,就像李嘉在剧中的一句台词,‘为什么苦难得不到同情?弱者得不到善待?这个世界不应该是这样!’”

全员普通话是为了更快播出

按照颜卓灵写女主

《我在香港遇见他》播出后,观众开始质疑最多的是,为什么在香港发生的故事,包括吴启华等香港演员在内的所有演员却都在讲普通话。

金津解答了这个疑惑:“如果不是80%以上的人讲普通话,它就会被划为引进剧,引进剧每年是有比例的。”

不过在妥协的过程中,他们也有自己的坚持,比如让祖籍无锡但在香港长大的颜卓灵来演女主角。

她本身的成长经历和女主张叉叉很是契合,也增添了一定的说服力。

“她普通话不标准,偶尔也会说粤语,其实这样的人其实在香港蛮多的。”

这是一个新加入的人物,原帖子里并没有张叉叉,金津说他们是现实主义题材的创作手法,所以一定得找个原型。

“如果找不到原型的话可能创作起来会稍微有点悬浮,自己会比较难受,所以一般要找一个原型去参考它。”

颜卓灵是通过电影《六弄咖啡馆》引起编剧关注的,她有一个标志性的虎牙,“那个小姑娘就照着她写的,我们剧本上写的就是虎牙。”

后来选角阶段,他们特意飞到深圳见了颜卓灵的经纪人,很快定下她来演张叉叉。

初始几集,有观众觉得张叉叉行为乖张又过分活泼了,进而质疑颜卓灵表演方式夸张。

对此,导演巨兴茂认为,张叉叉本身的人物设定就是大大咧咧、踩着滑板风风火火的香港女孩。这个人物看似浮夸,但实则立体,她需要在中后期有明显的转折变化。

“正因为她前期有外化的肢体和表情语言,才让她在《红丝绒》阶段,让李嘉发现她的身世、家庭背景和成长中的心酸时,有了脆弱、卑微的另一面,李嘉和观众都会明白她平时的外化是一种逞能、一种生存的方式;到了后期,张叉叉与犀利告别,可以看到她细腻的情感表达。”

因为是剧情是三人组携手闯关,所以另外两位男演员需要和女主组合起来有CP感。

他们觉得曾舜晞是当时所有男演员名单里最像男主李嘉的,干净、白瘦、话少、容易羞涩。

“刚好就觉得小晞是那个feel,再加上他自己做了很多功课,他是真的很爱这个故事。我后来看见他发了一张读剧本的照片,上面全是笔记。”

金津时常惊叹于曾舜晞在剧作和拍摄上的用功,“他最牛的就是从来不迟到,我觉得他是一个很认真严谨的人,像我有时候去探班,他自己还要化妆的,对自己要求很高,采访或者拍小视频什么的,他要反复看文案。”

每天都在流量和表达自我中挣扎

悬疑剧不能跟风市场

在对原贴的改编中,主人公李嘉被改编成了精神病专业的学生,里面很多灵异惊悚情节也通过这一专业的相关知识得到了合理化解释。

但金津说,这是一个很冷门的专业,过往剧集很少以此为主线,这一专业的设置目的,其实更多是想关照有精神障碍的社会边缘人群。

“我们没有选择那条路(过审),就是实打实地告诉你主角就是这个专业的,里面也有爱情戏,也有亲情、友情戏,但全部都是跟心理、精神方面的疾病挂钩的。”

她当然明白这样做也会让剧的整体受众变窄,“而且这个东西很难宣传,这不是一个科普或者纪录片,所以应该是向流量市场妥协还是说坚持自我表达,我和饶老师一直都没有办法得到答案,我每天都在挣扎,后来又觉得还是写自己想写的吧。”

不过悬疑短剧在今年的流行,给了小众表达一个被大众认可的机会。

“悬疑题材可以更多去涉及一些社会边缘人群和一些深层次社会问题的,比如《在劫难逃》,之前谁敢玩这种时空关系的东西?其实美剧早就玩了,《沉默的真相》也是一样的,双时空,《信号》不早就玩了吗?我们不是做不出,是因为没有对标。”

金津相信,只要这个赛道有人当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后面一定会有跟随者,进而共同把这个市场做大。

这是属于勇敢者的游戏,他们都很佩服。“反正对于行业状态来说吧,我觉得挺伟大的。因为市场中用中小成本的甜宠剧去讨巧是很容易的,甜宠剧是最保险的,成本又低,受众又大。”

至于这种形式是不是一定要短剧或现实主义题材,他们都觉得这不是最重要的点。

巨兴茂认为,“更具社会话题的悬疑推理,或许可以带来观众的共鸣,以一种真实的新闻感、案件感令观众参与其中。至于应该选择哪一种跑道,我认为更合适的,还是应该形式服务内容,而非一味的市场跟风,具体故事具体选择。”

在悬疑剧题材风格的破圈上,饶晖用之前NETFLIX发言人的一段采访做说明,认为拥有消费者数据的网络平台,不应该根据消费者数据,去评估一个影视剧项目的市场潜力,而是应该以用户偏好为基础的市场营销机制。

简单来说,就是通过更有效的营销方式,把项目推给预定的受众。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从破圈层角度去考虑悬疑剧的构成其实往往没有明确的方向,相反,提升悬疑剧本身的叙事跟制作风格,使之有更为清晰,更为精良的类型品质,反而会固定,甚至拓展悬疑剧的受众范围。”

11月剧集,《燕云台》《棋魂》《黑色灯塔》正在热播。

你看这些剧了吗?评价如何?

欢迎参与评分~

更多一手新闻,欢迎下载凤凰新闻客户端订阅Ifeng电影。想看深度报道,请微信搜索“Ifeng电影”。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