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alysis

【全澳非自願精神病治療】移民可能性較大 亞洲出生者高逾四成

根據這項議題最大型的研究顯示,出生在海外、非英語背景或失業的澳洲人,非自願入院被迫接受急性精神病治療的機率較高。

A person wearing a hospital robe looks out a window

透過法律手段,例如警察或法院命令,與病人非自願入院被迫接受治療有密切相關。 Credit: Klaus Nielsen/Pexels

試想像兩個人都患有嚴重精神疾病,需要住院治療。一個出生在澳洲,另一個出生在亞洲。

但願兩者都能在自願的基礎上得到治療,並考慮到他們的個人需求、偏好和同意能力。

如果沒有,你會認為他們同樣有可能接受在非自願的情況下,被迫接受治療(通俗稱為「被安排入院」或「被預定的治療」)。

然而,我們發表於網上學術期刊「英國精神病學開放期刊」(British Journal of Psychiatry Open)的研究結果顯示情況並非如此。

在全球同類最大規模的研究中,我們發現如果出生在海外、非英語背景或失業的澳洲人,他們更有可能因急性精神疾病而在醫院接受治療。

我們的研究內容和結果是甚麼?

我們檢視了 2016 年至 2021 年間,新州公立醫院超過 166,000 宗自願和非自願精神病治療病例。

大多數入院的病人(54%)至少接受了一天非自願治療。

透過法律手段,例如警察或法院命令,與病人入院被迫接受治療有密切相關。

雖然我們的研究沒有說明為何會出現這種情況,但這可能是由於精神健康法例所致。

在新州以至澳洲的大多數司法管轄區,都有類似的法律。醫生可以在病人非自願下提供治療,如果病人出現某些症狀,顯示患嚴重精神疾病(例如幻覺和妄想),導致他們需要接受保護免受嚴重傷害,並且沒有其他更少限制的護理方式。

由警方或根據法院命令送往醫院的病人,更有可能符合需要保護免受嚴重傷害的法律要求。

非自願治療的可能性,也與病人的診斷有關。
患有精神病或器質性精神疾病(例如認知障礙症和急性精神昏亂)人士被強制入院的可能性,大約是患有焦慮或適應障礙(對壓力源產生嚴重反應的病症)人士的四倍。

然而,我們的數據顯示,非臨床因素也會影響決定是否對病人強制治療。

與在澳洲出生的人相比,我們發現在亞洲出生的人接受強制治療的可能性高出 42%。

出生在非洲或中東的人接受強制治療的可能性高出 32%。

整體而言,與以英語為母語的人相比,非英語背景的病人接受強制治療的可能性高出 11%。

一些國際研究人員認為在海外出生的人接受強制治療的比例較高,可能是由於他們精神病發病率較高。
LISTEN TO
20220127 health image

有精神病難以啟齒?跨文化精神健康服務助華人重拾健康

SBS Chinese

26/01/202210:58
但我們的研究發現,無論診斷結果如何,在海外出生的人或不懂英語的人,與接受強制治療的比例較高存有關聯。

我們不知道為何會發生這種情況。

它可能反映接受治療的病人和提供治療服務的方式之間存在複雜的相互作用。

持有私人醫療保險的人,以及透過社區健康中心或門診轉介的病人,不太可能需要接受強制治療。

我們的研究結果與國際研究一致。

這些研究結果顯示,黑人和少數族裔群體接受強制治療的比例較高,以及居住在社會經濟弱勢地區的病人同樣比例較高。

非自願治療是最後的方法?或者我們應該禁止它?

新州和澳洲精神健康委員會都表示強制精神治療是可以避免的傷害,並只能作為最後的方法。

儘管如此,一項研究發現澳洲的強制入院率每年增加3.4%,是世界上非自願治療入院率最高的國家之一。

非自願精神病治療也在全球範圍內受到越來越嚴格的審視。

當澳洲簽署聯合國「殘疾人權利國際公約」(Convention on the Rights of Persons with Disabilities)時,澳洲添加了一個聲明,將允許對精神病患者進行非自願治療,但此類治療是應「在必要時、作為最後手段並受到保障措施規範」。

然而,聯合國拒絕這個聲明,並稱「免於被非自願拘留在精神醫療機構,且不被強迫接受精神健康治療」為基本人權。

其他人質疑能否完全取消非自願治療。

可如何改善情況?

我們的研究不僅表明對如何實施強制精神治療的擔憂,而且這是提倡減少強制治療的第一步。

如果不了解如何以及何時實施強制治療,就很難制定有效的干預措施來減少這種做法。

但澳洲距離大幅減少非自願治療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LISTEN TO
20240428 Sunday Interview (Registered Creative Arts Therapist - Kin Chan) Full image

香港演員轉身成為戲劇心理治療師 移澳後延續藝術助人療癒心靈

SBS Chinese

28/04/202425:34
我們需要在醫院外提供更多治療方案,讓所有澳洲人都能作出選擇,包括那些在海外出生、不懂英語或來自弱勢社區的人。

這包括儘早對病人進行治療,以確保病情不會惡化,導致最終被警察或刑事司法系統轉介接受治療。

更廣泛地說,我們需要採取更多措施來減少圍繞精神疾病的偏見,並確保解決貧困和歧視問題,以幫助預防更多人患上精神疾病。

我們的研究也顯示,我們需要更尊重有嚴重精神疾病病人的自主權,去選擇是否接受治療。

無論他們在新州或是其他司法管轄區。

政府需要進行法律改革,以確保更多州和領地更充分地反映,有能力作出這樣決定的人應該有權拒絕精神健康治療,就像拒絕其他病症的治療一樣。

Amy Corderoy是一名醫生和博士生,在雪梨的新南威爾士大學(UNSW)精神病學院研究非自願精神治療。

披露聲明
來自新南威爾士大學、雪梨大學和新州衛生廳的研究人員進行了上述研究。我要感謝我的博士生導師(Grant Sara、Matthew Large、Christopher Ryan 和 Kimberlie Dean),他們三人共同撰寫該份已發表的研究成果。

如果本文為你帶來疑問,或者你對認識的人感到擔憂,請致電生命熱線Lifeline 13 11 14。

瀏覽更多最新時事資訊,請登上,或訂閱

SBS 中文堅守,以繁體中文及簡體中文提供公平、公正、準確的新聞報道及時事資訊。SBS 廣東話及 SBS 普通話電台節目均已為大眾服務超過 40 年。歡迎在每天早上 9 至 11 時透過收聽廣東話節目及在每天早上 7 至 9 時收聽普通話節目,或透過收聽直播及節目重溫。

分享
Published 10 May 2024 2:09pm
By Amy Corderoy
Source: The Conversation

Available in other languages

Share this with family and frie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