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大仙(农村流传迷信说法)_百度百科

黄大仙

农村流传迷信说法
展开11个同名词条
收藏
0有用+1
0
在中国农村地区流传的民间迷信说法认为,黄鼠狼会“附身”,操纵人的心智,使人精神错乱、举止异常,甚至表现出被黄鼠狼“附体”的言行。一些地区为求安泰,供奉黄鼠狼牌位,尊称其为“黄大仙”,民众在好言劝诫被“附体”者时,也会以“黄大仙”来称呼其所指的黄鼠狼。 [2]
家畜等一直为人类养殖的温血动物外,在漫长的农耕时代,一直与人类相伴共生的高智慧野生哺乳动物,因其机智狡猾,往往被泛灵化,成为各种民间传说中的妖化、仙化形象。在相对来说脑科学和精神疾病知识匮乏的年代,所谓“附体” 往往成了被用来解释精神分裂及其他歇斯底里症候的可能原因。 [1]
中文名
黄大仙
别    名
黄皮子黄大仙等
类    属
迷信说法

传说由来

播报
编辑

民间传说

民间大量流传的关于“黄大仙”之类“附体”的事件与说法,与狐、鼬等能释放特殊气雾状液体的致幻作用有关,鼬类具有疯狂“舞蹈”来边接近其欲攻击或报复的对象,边释放腺液并加速其散布到空气中以达到更快致幻的本能,由于此类致幻腺液容易诱发神经系统紊乱,有精神病史的受害人更容易被诱发。而歇斯底里及精神分裂症患在发作时也多见手舞足蹈,从而更容易让人将两者的举止表现联系起来,表述为“附身操纵”。 [2]

合理解释

相关传说显示,遭遇“黄大仙”“捆马”的受害人,多为农村地区文化学识非常有限且体弱的妇女,而这类人群往往也属于精神违常发病率较高的群体,群体中的患者很少能得到及时的治疗和正确的对待,容易和千百年来的心理疾患群体一样,陷入玄学的逻辑而易深受鬼神之说影响。 [3]
其中一部分确有在受黄鼬释放的腺液诱发精神分裂时,容易结合自身认知“即兴发挥”,从而不断深化和神化了“黄大仙”之说的影响。相关原理可参考 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论述。

传说依据

播报
编辑
东西方各类民间传说,往往都具有能够重复再现的概率依据,其中与生产生活相关的说法,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为后来的科学发展、技术进步所揭示;其余一些未能及时为主流学界和当代生产力发展所重视的说法,因缺乏系统化的可靠研究和大量实证,往往沦为科普的盲区,成为沧海变桑田后,保留传统文化神秘感的最后一块洼地,而这些洼地,部分也是很多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应视同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般予以重视和恰当保护,发挥其增进旅游体验的文艺效应,而非片面、武断地否定其价值。 [4]
能够广为流传的各类貌似不科学的说法,也是科普工作的重要着眼点和民间学者开展访查式研究的选题范围,在革命时期曾被过于武断的一概扣以“封建迷信”的帽子,而遭致大量非常具有学术价值的史料、文物等被毁。当前正视并重视传说的意义在于,千百年来,科学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相当部分正是源于从“传说”中取经,并深入挖掘、触类旁通,而获得大量重要发现。

“托仙”本体

播报
编辑
民间供奉“五大仙”之一
正道之道教衰微后,“五大仙”被东北农村百姓供奉。“五大仙”又叫“五大家”或“五显财神”,分别指:狐仙(狐狸)、黄仙黄鼠狼)、白仙刺猬)、柳仙(蛇)和灰仙(老鼠)。
“黄仙”或称“黄大仙”,即黄鼬,俗称黄鼠狼,部分北方农村唤作“黄大仙”、“黄皮子”等,旧时在天后宫中供有其塑像。

形态特征

播报
编辑
黄鼬
黄鼬体长28-40厘米,尾长12-25厘米,体重210-1200克。身体细长,雌性体型相对雄性小1/2-1/3。头狭颈长,耳壳短而宽,稍突出于毛丛。尾长约为体长之半。冬季尾毛长而蓬松,夏秋毛绒稀薄,尾毛不散开。四肢较短,均具5趾,趾端爪尖锐,趾间有很小的皮膜肛门腺发达。雄兽的阴茎骨基部膨大成结节状,端部呈钩状。
黄鼬的毛色从浅沙棕色到黄棕色,色泽较淡。毛绒相对较稀短,针毛长25至29毫米,绒毛长15至18毫米,针毛粗118至130微米。背毛略深;腹毛稍浅,四肢、尾与身体同色。鼻基部、前额及眼周浅褐色,略似面纹。鼻垫基部及上、下唇为白色,喉部及颈下常有白斑。但变异极大,即使同一地点,有些个体缺如。有的呈大形斑,有的从喉部延伸至胸部。毛适合制作水彩或油画的画笔,称为狼毫
黄鼬的头骨为狭长形,顶部较平。鼻骨、上颌骨额骨顶骨完全愈合,不见骨缝颧弓窄。听泡为长椭圆形。雄兽的矢状嵴和人字嵴明显,眶间宽较眶后突后之脑颅前端为宽。
牙齿的齿式为:3·1·3·1/3·1·3·2=34。上门齿成一横列,第二下门齿着生位置略靠后。犬齿长而直。上裂齿前缘内侧、下裂齿的后叶均有一明显小尖。上臼齿横列,内叶大于外叶。内叶中央小尖明显,外叶具二个小尖。
黄鼬具有肛腺,亦称肛周腺臭腺,可释放出气雾状的臭液,以自卫。许多动物体内有臭腺,如放屁虫肛门附近,椿象臭虫后足基部附近。臭腺能分泌具有恶臭的臭液或臭气,吓退敌害以趁机逃脱,或者利用其致幻效用进行捕猎。

环境分布

播报
编辑
分布于西伯利亚以南、欧亚大陆中东部的北纬45°~60°之间,以及中国广大的中东部、南部地区,除了新疆的沙漠地区以及青藏高原的贫瘠荒凉地区之外,它们常见于各类野生环境和人居环境之中,包括原始森林次生林、草原、平原和山地,村庄、耕地和城市,常穴居于建筑、植被、石木等罅隙中。
分布数量上,以长江中下游平原华北平原东北平原居多,其次是秦岭四川盆地东南沿海丘陵地区,其他人居环境和温度水湿条件相对不佳的省区,则分布明显较少。

生活习性

播报
编辑
黄鼬在捕食老鼠
食肉,以各类小型虫鱼鸟兽为食。其中,在野外以老鼠和野兔为主食,据统计,一只黄鼬一夜之间可以捕食6~7只老鼠;也吃鸟卵幼雏、鱼、蛙和昆虫;嗜血,在人居附近,常在夜间偷袭家禽,首先吸食其血液,再吃内脏及躯体。
夜行性,尤其是清晨和黄昏活动频繁,有时也在白天活动。通常单独行动。善于奔走,能贴伏地面前进、钻越缝隙和洞穴,也能游泳、攀树和墙壁等。除繁殖期外,一般没有固定的巢穴。通常隐藏在柴草堆下、乱石堆、墙洞等处。嗅觉十分灵敏,但视觉较差。黄鼬冬季常追随鼠类迁移而潜入村落附近,在石穴和树洞中筑窝。它们擅长攀援登高和下水游泳,也能高蹦低窜,在干沟的乱石堆里闪电般的追袭猎食对象。黄鼬的警觉性很高,时刻保持着高度戒备状态。
性情凶猛,常捕杀超过其食量的猎物,遇到超过其体量数倍乃至数十倍的对手的追捕,也敢于在绝境中殊死反抗,并利用臭腺分泌物熏退敌人。遭到腺液攻击的对象,多见头晕目眩,恶心呕吐,甚至精神暂时性错乱,严重的还会倒地昏迷不醒。
每年3-4月发情交配,选择柴草垛下、堤岸洞穴、墓地、乱石堆、树洞等隐蔽处筑巢。雌兽妊娠期为33-37天。通常5月产仔,每胎产2-8仔。

保护等级

播报
编辑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08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 ver 3.1——低危(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