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普京封杀的叛逆黑客:Telegram创始人杜罗夫
评论

被普京封杀的叛逆黑客:Telegram创始人杜罗夫

互联网在全球兴起和普及还不到30年,我们已经急匆匆的把生活和工作全都搬上网了。

一切正在被技术颠覆和重建,那些手握技术想改变世界的年轻人,被推到到时代的风口浪尖上,他们的真实经历显得格外有戏剧性。

电影行业一直在敏锐的捕捉着这些人和事:从阿桑奇,到“斯诺登”,再到扎克伯格……时代总能塑造出最好的主角,带给我们最好的故事。

▲ 电影《危机解密》

▲ 奥利佛·斯通导演电影《斯诺登》

▲ 大卫·芬奇电影《社交网络》

今天故事的主角叫帕维尔·杜罗夫Pavel Durov),他绝对是当今极客中有传奇色彩的“叛逆者”

杜罗夫被称为“俄罗斯的马克扎克伯格”,他是在全球拥有2亿用户的热门加密社交软件Telegram的创始人兼CEO。

34岁的杜罗夫正在用“区块链”技术对人类世界现有秩序发起冲击。

当你看到他这张俊美少年感十足的脸,绝对想不到他竟然拥极为彪悍的人生;跟阿桑奇同病相怜,他现在几乎已经成为世界政府的“敌人”。

叛逆的计算机天才

1984年10月10日,天秤座美少年帕维尔·瓦勒耶维奇·杜罗夫出生于前苏联列宁格勒(现在的俄罗斯圣彼得堡)。

他父亲拥有哲学博士学位,是一位著名的拉丁语学家,家里还有一个哥哥尼克莱·杜罗夫

小杜的童年跟着父亲在意大利都灵自在游历,后回到俄罗斯继续学业,18岁时被圣彼得堡国立大学语言学专业录取。按照子承父业的套路,小杜同学多半会成为一名翻译。

但是,他更喜欢计算机编程;不止是喜欢、而是相当有天分。

▲ 好不容易扒出来小杜的“早期程序员”照

这时,小杜的叛逆个性开始展现:有一个他很讨厌的老师来学校视察,于是他“黑”进学校官网,把首页换成这个老师的照片,旁边还写了“必死”二字,表示抗议。据说当时学校网管弄了半天也没能把照片撤下来。

除了淘气,小杜偶尔也用技术做好事:他为同学创建了一个在线图书馆,帮他们更方便的分享书和笔记。

他的发明在学校大受欢迎。可能就在此时,他暗下决心,要靠技术成为一个让众人仰视的“互联网偶像”

第一次疯狂创业

2006年,《圣彼得堡商报》发表了一篇关于大学社交软件的文章。当时身在美国的杜罗夫前同学Mirilashvili和许多美国年轻人一样关注着Facebook,他拿着这篇报道找到杜罗夫,共商创业大计。

两个学生创业,自然把互联网社交产品定位成“找前同学和童年伙伴”的工具。

同年11月,VKontakte正式注册成立。

杜罗夫同学Mirilashvili的父亲、俄罗斯犹太人社群领袖米哈伊尔·米利拉什维利,和另一位联合创始人列夫·列维夫等,共同拥有80%股份;而小杜作为最主要创始人,占20%股权,以及绝大多数的投票权——这个设计也完全复制了Facebook创立时的股权结构。

上线3个月,VK用户数超过10万;次年4月,VK以1000万用户量成为俄罗斯最有人气的社交网站。

杜罗夫也赚了人生中的第一桶金,20出头的他身家飙到2.6亿美元。

▲ 当年春风得意、意气风发的“互联网创业偶像”

VKontakte经常被拿来与Facebook相提并论:VKontakte蓝白搭配的品牌色;点“喜欢”按钮表达看法的互动机制……

杜罗夫并不否认,他总拿自己的偶像乔布斯说事儿:“他不是也抄了索尼吗?”

但VK和Facebook有一点不同——那就是对版权的态度。

当时俄罗斯网上盗版猖獗,用户已经习惯免费下载影音内容,付费反而不正常。

说起来奇葩,杜罗夫本人是盗版坚实的拥护者,VK上充斥着盗版——它就是分享靠盗版内容吸引到大批早期用户。

2010年,美国唱片业协会将VKontakte列为全球排名第二的非法曲库;2011年,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干脆管VKontakte叫“最重要的盗版数据库”。

因为发展神速,VK租下了圣彼得堡最著名的胜家大楼(Singer House)五层和六层,就在圣彼得堡最大的书店楼上。

▲ VKontakte办公地

好景不长,创立4年后,VK被盯上了。

2012年,俄罗斯国家杜马选举,政局变换过程中,VK成为反政府社团吐槽和活动的“大本营”。联邦安全局向杜罗夫发声,要求他在自己的社交网站上阻止和取缔一些激进团体的行为。

小杜贴了张穿着帽衫吐舌头的小狗照片——他给克里姆林宫的回复很明确:休想!

小杜这下子算是彻底和普京大帝闹僵了。

杜罗夫自称发照片当晚,一支身着迷彩军装的武装部队造访了他在圣彼得堡的家,敲门要进来,但被他厉声拒绝,这些人一个小时之后就撤了。

之后,小杜又被总检察官办公室传唤,虽然毫发无伤的回了家,但他已经开始在公司里遭到明显的排挤。

与克里姆林宫有千丝万缕联系的投资者逐渐收购VKontakte控制权,稀释杜罗夫的股份。

小杜此时面临两个选择:要么听话,要么卖掉VK股份。

他不愧是战斗民族,在Instagram上发布了一张现在已被删除的照片:在照片中,他给了投资者竖了中指。

▲ 这张叛逆照已经被删掉了

这之后,杜罗夫的行为开始越来越愤世嫉俗。

2012年的一天,杜罗夫和他的员工从他们位于圣彼得堡最繁华地段的胜家大楼办公室窗口,向路人扔纸币叠的飞机——每架纸机都是5000卢布(100美元)钞票,当天他们一共扔了超过20架纸飞机……

▲ 上了电视新闻,也是够任性的

2013年某天,杜罗夫被指控开着一辆白色奔驰汽车碾压了一名交警的脚。但杜罗夫根本不会开车,连驾照都没有……警察冲进VK办公室逮人,结果空手而归,小杜同学“失联”了。

公众最后一次见到杜罗夫,是他在德国慕尼黑参加了数字生活设计会议,在那里,他简短分享了俄罗斯社交网络市场情况后,向维基百科捐赠了100万美元。

在他失联的这段时间里,他被“排挤”出VK。

其实这时,杜罗夫兄弟俩已经有了新的计划。

《莫斯科时报》称,当被问及他的“秘密计划”时,杜罗夫发了张电影《社交网络》中的小动图当作回答。

▲《社交网络》里的肖恩·帕克

2014年1月,虽然VK已经易主,但它的注册用户数至少有2.39亿,成为俄第二大网站。

虽然第一次创业受扎克伯格启发,但对于自己的创业首秀,小杜依然逢人就说,VK是唯一一个在自由市场竞争中胜过Facebook的产品。

▲ 小扎与小杜创业对比图

要用区块链改变世界

2013年“失联”的杜罗夫,其实是拉着哥哥尼克莱和几个信任的同事离开圣彼得堡飞往美国。

他们预感到俄罗斯无法久留,就在美加边境的水牛城(Buffalo策划创立了Telegram(也称“电报”)。

Telegram看上去跟流行的社交软件WhatsApp、Facebook Messenger、甚至微信没什么不同;可以发文字、语音,也可以发表情包聊天。

其实,它是个不被任何第三方组织监控的加密社交平台,包括政府。

Telegram账号和手机号绑定,登录完全依靠随机生成的短信密码。

Telegram采用了一种新型的MTProto加密协议,让用户发起一对一加密聊天,而且是端到端加密的,可以设置每条消息的有效时间。

软件的整个加密协议和应用架构都由杜罗夫的哥哥——数学和计算机天才尼克莱亲自主导设计。

▲ Telegram应用架构原理图

它为用户提供“私密对话”功能,对话信息所用的密钥每几分钟就会更改,任何数据都不会被存储,一小段时间后信息将会被自动删除。

它还设置了解锁密码和添加生物解锁模式几乎是世界上保密性最强的聊天软件。

Telegram是小杜对克里姆林宫入侵VKontakte的回应。

他在自传里写道:“我并不是在为自由而战,而是在用自己的存在证明自由并未消失。”

流亡美国后,小杜把房子、家具、车等固定资产全卖掉,换得一大笔钱,all in到Telegram的创建中。

为了保持电报不被控制,Telegram完全由杜罗夫(和他的亲人)私人拥有,不引入其他投资人,号称绝不出售。

杜罗夫每个月要支付100万美元,以维持一支世界一流水平的四人技术团队、买服务器资源等。

不负期望,Telegram不到三年不到就火遍全球。 2018年3月,Telegram已经达到每月2亿活跃用户,每天至少有70万新用户加入。

如果按人口数量来算,Telegram可以算得上是世界第六大国了!

“WhatsApp和其他的社交软件都是垃圾,因为他们不保护用户隐私。”杜罗夫公开批评。

然而,正因为Telegram隐私保护性太好,它吸引了大量恐怖分子聚集,成为ISIS恐怖主义者交流的基地。为此很多人(包括小杜的偶像斯诺登、和英国首相特蕾莎·梅)都指责Telegram,小杜最后也不得不查封一部分Telegram上恐怖组织建的频道和群组。

但是即使如此,小杜还是坚定的认为,侵犯用户隐私比恐怖主义还严重:“事实上电报上99.999%的人与恐怖主义无关。”

因为去中心化、不受第三方监管,Telegram成为区块链爱好者最爱用的软件之一。全球目前有60%的ICO都是通过电报进行的,它成了是目前全球ICO近乎疯狂爆发的幕后推手。

小杜对电报上ICO的泡沫不以为然,因为他想以区块链技术实现更大的野心——用技术改变世界。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Telegram先后进行了两轮ICO,融资规模已经达到17亿美元,成为迄今为止最大的一笔ICO

小杜计划推出自己的区块链平台TON,为聊天应用程序和随后的付款提供支持,最终让加密货币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有媒体评估,TON有望成为继比特币和以太坊后,拥有卓越能力的全新“第三代”区块链。

杜罗夫的最终目的是希望TON能通过社交APP把钱转到本地,帮助个人资金逃离中心化组织的监管,瓦解现有的资金监管体系。

但是,也有人觉得的,电报实际上想通过电报炒作式的ICO骗钱续命。

对此,杜罗夫不止一次公开表达,在他刚实现财务自由的时候,去看过其他俄罗斯有钱人的豪宅游艇,觉得对自己毫无吸引力。

他说:“电报的目标是可持续,只要公司赚的钱能负担自己的开销,我就满意了。”

杜罗夫已经开始适应、甚至有点享受四处漂泊的生活了。

而此时的他也成了一名真正的“世界游民”——祖国俄罗斯已不再欢迎他。

前途未卜的Telegram

2016年,俄罗斯通过了“反恐法”,要求消息传递服务应该让当局拥有解密的能力。

杜罗夫从创立Telegram的第一天起,就已经违抗了命令。Telegram的机制是,普通聊天的内容存储在云服务器上,聊天用户数据被分开存储,不会存在某一处。

由于拒绝交出用户聊天内容的密钥,今年4月14日,杜罗夫创办的“去中心化”加密聊天工具Telegram,在上周五举行了18分钟听证会后,俄法院裁定,正式被俄罗斯政府禁用。

对此,小杜在他创办的社交平台VKontake发了一篇文章警告说,在俄罗斯境内封锁Telegram,能让美国更容易监视俄罗斯公民,他们会转向更容易被窃听的替代社交软件,比如Facebook或WhatsApp。

技术与控制之间的平衡在焦灼的进行着:在美国,Facebook因为“不保护用户隐私”而焦头烂额;而在俄罗斯,Telegram因为“过于保护用户隐私而无法进入。

神秘“禁欲系”美男子

说了那么多,真正的技术问题来了——杜罗夫是如何保持自己的美貌呢?

俩字:禁欲。

33岁那天,小杜在Telegram群里分享了自己近乎禁欲的生活方式,有7种东西他从来不碰:(鱼除外)、药物(除非是治疗牙病)、毒品饮料(只喝草本茶)、快餐电视节目

他是《黑客帝国》的死忠粉丝,他在任何场合都穿得像电影主人公尼奥(Neo)一样——一身黑衣。

如果说小扎的衣柜是灰色的,那么小杜的衣柜一定是全黑的,近年来几乎没人看到他穿黑色以外颜色的衣服。

好看成这样的男神,居然多年来和绯闻绝缘。

对此,俄罗斯媒体报道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杜罗夫只喜欢高颜值与高智商并重的女性,所以很难有人入他法眼;

另一种说法是,杜罗夫与俄罗斯超模阿廖娜·希什科娃关系暧昧——他去参加了她的生日派对。

感情成谜,可能跟他四海为家的生活方式有关。

杜罗夫和他四个最关键的同事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更换居住地、而且每到一个地方都拿Airbnb找房——让人们永远也找不到Telegram的办公地。

最近一次杜罗夫发Instagram是在这个月初,当时他身处迪拜的海滩。

回俄罗斯对他来说有风险,所以在自己的家乡,杜罗夫已经变成了一个符号般的存在。

杜罗夫的偶像除了乔布斯,还有切·格瓦拉。这两人身上的偏执、“现实扭曲场”、聪明、自私、理想主义、纯粹……在小杜身上都有体现。

每个时代都会有这样的特别人物出现,他们也都会有属于自己的命运。

也许他们会显得有点疯狂,但在历史的星河里,这些“不一样的人”会闪出更耀眼的光亮。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