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明廚頻道
 
 
 
 
 
 
合菜戴帽 胡金銓的龍門「俠菜」
2023/9/28

從小沉迷武俠小說,也喜歡看武俠電影,但無論是徐克的《新龍門客棧》還是胡金銓的原版《龍門客棧》,於心裏都有此疑問:哪可能在一個沒通訊設備的古裝片年代,幾路人馬事有湊巧同一時間聚集在同一間客棧,豈非只為演大龍鳳而硬砌一個困獸鬥場景?
後來才明白,是自己年少閱歷少,風塵僕僕的老江湖最棹忌那些霎眼嬌的新屎坑,斷不會為打卡而貿然試伏,來來去去都去同一個地方開飯,舊友新仇搭枱相逢,並不意外。
大俠的鄉愁
在觀塘鴻圖道打滾了十年八載,我都算是半個老江湖了吧,在前幾年,做完採訪經常會去碼頭那邊的拿督或者豐業歇腳,隔籬枱便不時遇着另一間傳媒公司的行家,甚或是前同事,閒來收風講人是非。只可惜此情不再了。又記得在台灣讀研究所的那幾年,凡是要大伙兒夾錢吃一頓慶祝,像迎生或歡送畢業同學的場合,多數就去指南路上的四川菜館(但其實跟四川菜關係不大)。菜館裏有道菜式貴得離譜,叫七彩醬爆蝦球,其實即是一碟沾滿沙律醬和彩色朱古力米的炸蝦,台灣熱炒店常見菜式,第一次見到很難不翻白眼,但非常難忘。胡金銓在1966年拍完《大醉俠》後跟邵氏分手,轉往台灣發展,翌年拍了《龍門客棧》。可能那時還未流行沙律醬炒蝦球,但最近看紀錄片《大俠胡金銓》才知道,他待在台灣的日子會經常約演員和導演去「都一處」開飯,獨愛老北京住家小菜。當然,吃的不是佳餚,是鄉愁。
武俠詩人 難敵時代更替
由林靖傑執導的《大俠胡金銓》,整部紀錄片分成上下兩部分。第一部分副標題是「先知曾經來過」,偏向入門,輯錄了石雋、鄭佩佩、徐楓、秦沛、吳宇森、徐克、許鞍華等名人訪談,憶述他們所認識的胡金銓,以此解讀其武俠詩學,也有意向從不認識胡金銓,或從未接觸過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華語武俠片的觀眾簡介一代「大俠」的電影成就。
回顧香港昔日的武俠電影,邵氏三雄居功至偉,張徹是武學,楚原重俠氣,胡金銓則饒富詩意。山水竹林,霧中隱寺,以雲煙留白,將水墨畫與戲曲的精髓融入電影,頗具禪境。如今細數《大醉俠》、《龍門客棧》到《山中傳奇》那些耐人尋味的意象,仍覺睿智前衛。然而,別樹一幟的武俠詩學,並不是胡金銓創作生涯的全貌,紀錄片第二部分取名「斷腸人在天涯」,便轉而談及武俠片熱潮的消退,以至胡金銓晚年電影風格的轉變。
終究是異鄉人
胡金銓生於北京名流,年輕時不愁吃喝,但戰後內地局勢危險,家人為安全着想將他送走,獨自一人落戶香港。胡金銓畫藝了得,本身想在香港做職業畫師,結果認識了李翰祥和鄒文懷等人,從長城、永華再到邵氏,剛好迎上香港電影最蓬勃的年代,隨之開創了台灣的武俠片熱潮,是時勢造就了他,但也很遺憾,時勢並不是永遠站在他那一邊。他曾是華語影壇首屈一指的導演,憑《俠女》、《大醉俠》登上事業巔峰,甚至在當時被譽為國際五大導演之一,但電影上的超凡成就,皆敵不過時代更替。1980年代港台兩地娛樂生態劇變,本土題材抬頭,新浪潮影人冒起,武俠片顯得老派陳舊,陸續退潮,而胡金銓這個從北方來的外來者亦被本地後浪蓋過,如他本人感慨,自己終究是一個異鄉人。是胡金銓創造了一代電影熱潮,但潮流沒有留住他,而且江河日下,他愈來愈不適應商業生產模式,被市場唾棄。
像他這樣一個被譽為世界頂尖的大導演,居然陷於找不到投資者開拍新作,也沒人脈留在大學任教電影,無以為生的困境。晚年鬱鬱不得志的胡金銓,只能在報紙寫寫電影隨筆餬口,一代巨匠的進退失據,教人看得心酸。
都一處就是他的龍門客棧
胡金銓確是典型的藝術家性格,醉心電影,挖空半生,除此以外幾乎一無所求,不擅跟人打交道,對衣著、日常起居都很隨便。唯獨讓石雋、徐楓等人印象深刻的是,胡金銓移居美國後,每次回台灣都事必約大家到都一處碰面開飯。都一處源於北京,由國民黨老兵帶到台灣,其名還有一典故。相傳乾隆微服出巡時半夜餓了,想找個地方吃消夜,卻發現全京城只剩一間菜館通宵營業,醫飽肚子認定這是一個好地方,便賜御名都一處。
 
 

廣     告

 
 
 
 
主頁  |  飲食新聞  |  食物解碼  |  明廚食譜  |  餐館精選推介  |  聯絡明廚  |  小幫手  |  廣告刊登

Vancouver Chinese Newspaper- Ming Pao Daily News Web Channel Series - Food Channel
A wholly owned subsidary of Ming Pao Enterprise Corporation Ltd.

5368 Parkwood Place, Richmond B.C. V6V 2N1
Tel.: (604) 231-8998     Fax: (604) 231-9881/9884     Advertising Hotline Tel: (604) 231-8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