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校友校外聚餐上百人食物中毒,疾控部门已介入调查,具体情况如何?食物中毒有哪些症状?

近日,社交平台上一张《致全体校友及在校师生建议书》引发关注,建议书中提到,4月26日至28日,清华大学113周年校庆,多地校友们参加校庆活动,先后前往…
关注者
708
被浏览
1,250,536

227 个回答

啊,咋这么多人邀请我回答这个问题……

从描述的情况来看,有超过100人在该餐厅用餐的相同潜伏期之后,很多人出现了食物中毒现象,症状包括呕吐、腹泻、发热、腹部不适、乏力、肌肉酸痛等。

这个从呕吐、腹泻、发热、腹部不适、乏力、肌肉酸痛等状态描述,确实都符合食物中毒的常见症状。

目前医院给患者的诊断就是急性肠胃炎,这也符合食物中毒的判断。

有评论提到,可能是生蚝的问题。

讲道理都这样了还能给环境打5分,清华的同学素质真高

本来嘛,截止到这里我觉得大家都是各种猜测,在最终的结果出来之前还需要疾控,市场监督等多部门的结果,然后我就看到了这个截图。

emmm,蚌埠住了。

大家可能蚌埠住的原因是餐厅要追究民事甚至刑事责任,当然这是餐厅的自由,我们管不着。

但我蚌埠住的是,你家餐厅有什么特殊手段,可以让诺如病毒空气传播???

来自诺如病毒感染暴发调查和预防控制技术指南明确写明了:

诺如病毒传播途径包括人传人、经食物和经水传播[1]

怎么滴你家病毒有什么特殊传播技巧?跟餐厅后厨改造病毒整生化武器呢?

但我个人猜测,诺如的可能性不大。诺如病毒感染还有一个别名叫冬季呕吐病,北半球冬天易发,清华校庆4月底并不是诺如的高发期,更像是细菌感染。比如像是沙门氏菌或者大肠杆菌这些,考虑到生蚝的情况可能还要加上一个副溶血性弧菌,这么多人中招,我相信疾控或者是医院肯定做了采样培养了,包括病人标本,食品采样,环境采样和水源采样这些。

从疫情这几年情况来看,大家还是可以信任北京疾控在这方面的水平的。新发地的海鲜都翻出来了活病毒,如果是餐厅的生蚝或者其他的什么食材被细菌污染导致集体性的食物中毒,没道理查不出来。

emmm,当然如果餐厅时候毁灭证据确实不好说。

另外,我确实没去吃过这个餐厅,主要是我穷,去清华办事基本就是吃食堂……这个虽然大众点评上写人均230,实际上基本请客吃饭都是奔着人均400起步的。

目前餐厅也是暂停营业的情况……蹲一个后续结果吧。


我看评论区有几个朋友在说诺如病毒的气溶胶传播的,我多解释一下。

理论上来说,诺如病毒可能通过气溶胶传播,但这只是理论上的,而且前提条件也很苛刻。比如说接触到了患者的呕吐时候产生的气溶胶,同时要在密闭空间里,同时还要接触到高浓度的病毒。

也就是说,这种情况需要你刚好赶上在一个密闭空间里,诺如病毒患者在你面前呕吐出去了……你离得又近,然后吸了一大口,或者是一个诺如患者呕吐除了很多气溶胶,落在了一些食物上,然后又把这个食物吃下去了。

另外说粪便气溶胶的……算了这个就不说了,刚吃饱饭有点恶心……

最后还是在强调下,诺如病毒的转播方式主要还是粪口传播,即通过食物、水和接触被污染的表面传播。很多人怀疑家庭内一个人感染诺如其他人也跟着感染的,绝大多数都是因为手消做的不好。

如果非要纠结气溶胶,那从理论上说,只要前提条件设计的复杂且严格,大多数病毒都有可能通过气溶胶传播……

比如我举一个极端例子,一个艾滋病患者动脉被划破,呲到空中许多血液,这些血液中,有一部分有可能形成悬浮的微小气溶胶,这些气溶胶里就可能携带HIV病毒,然后刚好路过的路人A皮肤有大面积破损,这些携带者HIV病毒的气溶胶分子就落在A的皮肤破损的地方。

提问,A会被感染吗?这种感染几率只存在理论之中,实际上没有任何一个临床案例报告称是我说的这种情况感染的……

参考

  1. ^诺如病毒感染暴发调查和预防控制技术指南

前面有回答说是生蚝导致的沙门氏菌,不一定。

更可能是副溶血弧菌。

这是一种嗜盐革兰阴性弧菌,广泛存在于海水及海(水)产品中。

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数量已超过沙门菌,是我国第一食源性致病菌。

有文献统计显示,目前内陆省份零售市场淡水动物性水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已达 20% 以上。


副溶血弧菌污染,在我们身边

前几年夏天,有这样一桩新闻:

广西东兴,一艘载满榴莲的货船侧翻了。

榴莲漂在了海面上。

当地很多居民下海哄抢榴莲,捞回家就吃。

当晚,东兴很多群众出现腹痛、呕吐和腹泻。

第二年,中国营养学会注册营养师考试,出现了这道题。

根据中疾控统计报告,中国食源性疾病中,

毒蘑菇导致的死亡事件和人数最多。

而微生物导致的发病人数最多,占 53.05%。

微生物性致病因子引起的食源性疾病中,

沙门氏菌和副溶血性弧菌是两员大将。

沙门氏菌污染以酱卤肉、蛋类食品为主。

副溶血性弧菌污染以甲壳类、贝类为主。

二者导致的腹泻,症状非常相似。


如何鉴别呢?

需要“捅菊花 ”、“写日记”和食物采样。

举个和这次非常相似的例子吧。

2022 年 9 月,湖州南浔报告了一起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

最开始是一位 57 岁的女性患者,腹痛、呕吐、拉肚子,伴发热、头痛、头晕。

其他患者也有类似症状。

拉肚子最多的,一宿窜了 10 次,还是水样便。

医生询问病史发现。

两天前,他们都参加了村里一场盛大婚宴。

从周五晚到周六晚,新婚夫妇连摆 3 场酒席。

两场在村礼堂,一场在酒店宴会厅。

几十个症状类似的患者,还有共同用餐经历。

当地疾控怀疑,可能是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

询问宴席主办人得知,当晚用餐400 多人,有的窜稀拉到虚弱,有的活蹦乱跳。

那么,问题出在哪儿?

包括酒店厨师在内,患者和酒店工作人员一共 26 份肛拭子,被送往疾控中心检测。

拉肚子的患者和其他亲友,写了吃席回忆录。

根据回忆,当晚宴席一共有 22 道菜。

拉肚子的吃了哪些菜?

没有拉肚子的亲友,又吃了哪些菜?

疾控要求每人一一勾选。

经过对照分析,嫌疑锁定在蒜蓉粉丝蒸澳龙、酒香蒸长角蟹、白灼深水虾这道食物上。

与此同时,实验室检测结果也出来了。

事件的致病因素是:副溶血性弧菌污染。

厨师逐项回忆做菜流程,一个操作引起了疾控人员注意。

按常规做法,蒜蓉粉丝和蒸澳龙是蒸8~9分钟,白灼深水虾是沸水煮3~5分钟。

但当日晚宴足足有41 桌。

一锅放了太多只虾,导致蒸煮不到位。

一部分虾,没完全蒸熟、煮透。

因此,深水虾和澳龙携带的副溶血性弧菌没被完全杀灭,导致食用后出现腹痛、腹泻。

本次的源头如果是生蚝,那和没蒸熟的澳龙,高度类似。

毕竟,牡蛎等贝类是最容易被副溶血弧菌“盯上“的海鲜之一。

吃了被弧菌污染的海鲜,严重的食物中毒可能引发原发性败血症,病死率高达40%。

每年5-7月,温度上升,微生物致病高峰期到来。

副溶血性弧菌的生命力十分顽强,在抹布和砧板上能生存1个月以上。

但,它其实也是对酸敏感且不耐热的细菌。

56℃ 5~10min、90℃ 仅需 1min 即可灭活。

鱼、虾、蟹、贝类等海产品,再鲜,也不能生吃。

如果凉拌,应洗净后在食醋中浸泡10分钟。

最好还是在开水中煮透后,再吃。







参考文献:

1.龙辉,潘杰,李德成等.副溶血性弧菌污染所致1起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调查[J].上海预防医学,2023,35(11):1118-1123

2.李红秋,贾华云,赵帅等.2021年中国大陆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资料分析[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22,34(04):816-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