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凋(张爱玲著短篇小说)_百度百科

花凋

张爱玲著短篇小说
展开2个同名词条
收藏
0有用+1
0
《花凋》是作家张爱玲创作的短篇小说,初载1944年3月《杂志》第十二卷第六期,收入《传奇》,中国大陆地区版本收录于小说集《红玫瑰与白玫瑰》。
该小说讲述了一位身患肺痨的少女郑川嫦美丽如花、又短暂如花的悲剧一生,她如花般凋落于腐朽颓败的家庭。小说揭示了郑川嫦以疾病与生命为代价向家庭与社会索取爱的无意识心理,展现了旧时代女性在追求现代性自我时遭遇的悲剧命运。 [1]
作品名称
花凋
作    者
张爱玲
作品出处
《传奇》
文学体裁
短篇小说
发表时间
1944年3月
字    数
约12000

内容简介

播报
编辑
川嫦在冷漠的家庭氛围中长大,母亲是一个美丽忧伤有些神经质的妇人,父亲是顽劣遗少,只知道醇酒妇人和鸦片。家里的一大群孩子中,上面的三个姐姐和下面的三个弟弟已经占尽了父母的疼爱,川嫦不得不从小就学会了隐忍退让,慢慢长成了个言语迟缓的老实姑娘。在这样的家庭里女儿们唯一的出路是做“女结婚员”。好不容易盼到姐姐们都出嫁了,川嫦前所未有地漂亮起来了。她不愿早早结婚,但她读大学的愿望也无法实现。
于是,在家人撮合安排下,川嫦与章云藩见了面。川嫦的生活里没有机会再接触别的男子,章云藩是她的一线希望,她必须抓住这希望。幸好他容忍了她那喧嚣庸俗的家庭,她的家里也已默认了这桩即将到来的婚姻。然而,川嫦得了肺病。川嫦病了两年,云藩本来许诺一定等她,但终于没有禁得起家里催促,另找了女友,而且也对她的病无望了。川嫦对一切彻底放弃了。她唯一的心愿是要见见章云藩的未婚妻,相貌平平然而丰满健康的余美增小姐令她失望的同时又自惭形秽。一天,川嫦在新来的李妈帮助下,抱病走到街上,路人皆向她投来骇异的眼光,这让川嫦再次遭受打击。不久之后,川嫦与世长辞。 [2]

创作背景

播报
编辑
张爱玲弟弟张子静在回忆录中写道,《花凋》小说中的女主人公郑川嫦的原型黄家漪,与张爱玲是表姐妹,二人的关系非常亲密,她的父亲也是个坐吃山空的遗少,德行不太好。黄家漪郁郁寡欢,爱玲到港大读书后,她又少了一个可以说话解闷的知心人,生活更苦闷更忧郁了。她也有着美妙的大学梦,但父亲不愿出钱,他快吃空了,急于把几个漂亮女儿嫁给有钱有势的人。正在这时,黄家漪得了肺痨,在那个时代是难治之症。也请了一个年轻的男医生,家漪对他有好感,但她的病更重了,他也另有了女朋友。不久,黄家漪病死了。两年后,张爱玲发表了小说《花凋》。 [1]

人物介绍

播报
编辑
郑川嫦:故事主人公。川嫦是姐妹中最老实的一个,言语迟慢,又有点脾气,天生要被人欺负。在家里,川嫦扮演的其实是一种可有可无的角色。因为姐姐的算计,川嫦终年穿着蓝布长衫,夏天浅蓝,冬天深蓝,而且经常穿姐姐剩下的衣服。直到姐姐们一个个出嫁了,川嫦才突然地变得漂亮起来。川嫦有过极其丰美的肉体,尤其是一双华泽的白肩膀。脸庞上,峻整的、小小的鼻峰,薄薄的红嘴唇,清炯炯的大眼睛,充满了深邃洋溢的热情与智慧。病中的川嫦一天天瘦下去。
章云藩:川嫦的相亲对象。云藩整齐干净,和川嫦家里的人大不相同。她喜欢他头发上的花尖,他的微微伸出的下嘴唇;有时候他戴着深色边的眼镜。作为海外留学回来的医生,川嫦病后他自然而然担负了恋人与医生的双重职责。他天天看她,免费为她打空气针,起码持续了半年。然而,像所有背信弃义的男人一样,他移情别恋,爱上了护士余美增。而且他们的恋爱是公开着的,这对川嫦无疑是晴天霹雳。
郑先生:川嫦的父亲,是个遗少。川嫦痴心想等爹有了钱,送她进大学,然而女儿的大学文凭在郑先生看来是奢侈品。而且郑先生也不忙着替川嫦定亲,原因是怕嫁女儿反把自己的家私鼓捣光了。当川嫦病重时,为了怕传染从来不大到她屋里,即便来了也还是浓浓喷着雪茄烟,制造了一层防身的烟雾,全然不顾女儿得的是肺病,甚至也不愿出钱给女儿买药。 [3]
郑太太:川嫦的母亲。郑太太不善于理家,表面上是富足人家的排场,里子却寒酸拮据,小姐们衣着粗糙马虎,佣人的工资经年拖欠,孩子的牙齿坏了也无钱去医院补。对章云藩,她的如意算盘是攀上一个做医生的女婿以后可以不必为看病花钱了。而当川嫦缠绵于病榻时,她怕给女儿治病让丈夫知道自己有私房钱,便不愿拿钱给女儿买药。 [2]

作品鉴赏

播报
编辑

主题思想

作者张爱玲把人物设置在小家庭中,始终以平静、带着调侃的语调描述女主人公与周围人物之间的关系,多角度、多侧面地刻画了一个处于无爱,最后被家人抛弃的女子,悲苦无助的处境和苦恼孤寂的心态,控诉人世间的炎凉与无情。小说中,张爱玲对女主人公川嫦抱有同情,通过语言描述无爱的“川嫦”,揭露人与人之间的无情和自私,让读者看到了冷冰冰的无情世界,人与人之间仅靠金钱和肉体维系着。 [4]

艺术特色

川嫦的生前死后对照构成了整篇小说的一个最大框架,一切事件皆在这个大框架下发生;与此同时,张爱玲又在这个大框架中增设了许多小框架,这些小框架也同样多由对照构成,如川嫦的恋爱前后对照、生病前后对照等。一言以蔽之,《花凋》这部短篇小说主要采取了大故事套小故事的框架式结构,在大对照中嵌套了众多错落不齐的小对照,同时采用了典型的倒叙手法。这种结构看似简单,实则设计精巧,便是于这种结构之中,张爱玲将川嫦之悲剧展现得含蓄内敛却又淋漓尽致,尤其是开篇对川嫦坟墓的描写,美丽之余,更多带给人们的是一种死亡的苍凉悲哀感。作者巧妙运用的倒叙手法奠定了小说的感情基调,渲染烘托了一种苍凉的气氛。 [5]
在人物自身的对照上,最为突出的便是川嫦的自身对照。主要存在着三重对照:第一重是病前病后的肉体对照。病前的川嫦肉体丰美,而病后,却“瘦得肋骨胯骨高高突了起来”、“脸像骨格子上绷着白缎子,眼睛就是缎子上落了灯花,烧成了两只炎炎的大洞”。第二重是身体与脸庞的对照。川嫦身体丰满,而脸庞却偏于瘦削。第三重则是川嫦的内外对照。外表看似充满热情与智慧,然内里却是“没点灯的灯塔”,并无出众的智慧。通过这三重对照,川嫦之形象跃然纸上,其中第一重对照最具悲剧意味,这般美好年轻的肉体却被病魔折磨得形销骨立,最终如花般彻底凋零,两相对照更显苍凉。 [5]

作品评价

播报
编辑
作家张悦然:一个作家年轻时候写的作品,相对来说都会更加绝对和彻底一些,比如张爱玲二十多岁时的小说《花凋》,描写女主人公是没有任何同情的,死亡或悲剧在那个时候的她看来完全是一种美学层面的象征物。 [6]

作者简介

播报
编辑
张爱玲(1920—1995),中国现代作家,原名张煐。原籍河北丰润,生于上海。5岁入私塾受教,1931年入读上海圣玛利亚女校,1939年考入香港大学文科,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返回上海。1943年发表小说《第一炉香》《第二炉香》,一举成名。1952年离开大陆去香港。1955年离开香港去美国,1995年9月逝于洛杉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半生缘》《小团圆》,中短篇小说《金锁记》《倾城之恋》《红玫瑰与白玫瑰》和散文《烬余录》《对照记》《重访边城》等。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