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毅之路:吳敦義》:一篇〈台大人的十字架〉社論轟動一時,還獲得蔣經國約見 - TNL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堅毅之路:吳敦義》:一篇〈台大人的十字架〉社論轟動一時,還獲得蔣經國約見

《堅毅之路:吳敦義》:一篇〈台大人的十字架〉社論轟動一時,還獲得蔣經國約見
Photo Credit: 中央社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半世紀多以後,他回眸,那時確實年輕氣盛,看到很多台大青年頹廢、強說愁,也是恨鐵不成鋼,因為很多國家的國魂都是靠該國的第一名校振興的,台大是台灣第一學府,台大魂沒有了,「還說什麼中國魂呢!」

口述:吳敦義|採訪撰文:楊艾俐

適情適性的年少時光

小時候,吳敦義家境雖清苦,但生命力強盛。夏天沒有鞋穿,赤腳走在滿是碎石子的路上,痛得不得了,和同學一起邊走邊叫,真的受不了,就靠著旁邊草地走。他們只有一套制服,星期一穿到星期六,星期天洗,星期一再穿去上學一星期。

家裡最常吃的是空心菜,加菜時是母親到市場買連皮肥豬肉,「榨」出豬油後用豬油拌飯,剩下的皮也脆,沾醬油吃,算是美味的一餐。

閒暇時,他常到廟口看歌仔戲、木偶戲,逢年過節鄰里團聚,沒有iphone手機,沒有遊戲機,但他們自有純天然的娛樂節目。

那時草屯盛產瓊麻,收割後剝皮,製成麻布袋,剝起來極其單調,大家就圍成一個圈,一面聊天講古、一面剝,自有團結溫馨之感。一向快手快腳的吳敦義剝得最快,還系統化,教大人怎麼剝才剝得快。

星期天,吳敦義與鄰居結伴去教堂做禮拜,結束後領麵粉、黃油等。遊戲頂多玩橡皮圈、紙牌、陀螺,還有豐富的大自然賜予,玩泥巴、抓青蛙、蟋蟀、螢火蟲,取自大自然,比現在的高科技玩具好玩得多。

一忽兒,小男孩十二歲,要升中學了。草屯是鄉下,當時為了就讀好的中學,都流行到台中,他雖然保送草屯初中,家裡督促他去參加台中聯考,卻沒有考上第一志願台中一中初中部,而是考到第二志願中一中在豐原的「翁子分部」;五十九年過後,好強的吳敦義仍然說,「這是很大的挫敗」。

對這個寶貝兒子,家裡當然要好好培植,剛上初中,媽媽打包一起去豐原陪讀,把妹妹也一起帶去,爸爸留在家裡當里長,初二吳敦義才與同學在學校附近租屋。

不過,高中倒不必考,因為初中成績優越,直接保送母校中一中高中部。吳敦義說,那時省立台中一中有不少好師長,例如黃金鰲校長是非常了不起的教育家,高一十班的劉騮老師不但國文教得好,身教也沒得說,至今他仍感念不已。

高中期間,讀書照舊好,多元的課外活動及擔任校刊《中一中青年》總編輯,奠定了他日後新聞及政治生涯的基礎,幸運的是,學校及父母讓他適情、適性地發展,既不揠苗助長,也不一味規範守舊。

十七歲的寂寞、少年維特的煩惱,他都沒有沾上邊,也從不怨嘆生命蒼白,每天就忙著讀書。

這時比他小兩歲的馬英九進入位於台北市大安初中,比他大五歲的劉兆玄即將畢業於台大化學系,振筆疾書武俠小說,希望賺得出國讀書的費用,他們的命運和台灣的命運同時在急遽改變中。

在中一中時,吳敦義忙於兩項課外活動。

一是參加救國團舉辦的自強活動,他不單參加,而且負責協調,例如調借車輛,載送同學遊覽名勝古蹟,也策劃康樂節目,是很好的協調力訓練。

二是寫作,本來他也如前行政院長劉兆玄一樣,想寫武俠小說,後來發覺「工程」太龐大了,不單要有想像力,也要花時間,對課業會有影響,因此他改寫短篇小說,還曾得過中部地區舉辦的小說獎,也常寫評論和散文,投到《中央日報》。

當然有些事也未能完全盡如人願,大學聯招時,家人都希望他報考醫學院,畢業後當醫生,既能賺錢又有社會地位,他們也相信他一定考得取,但是他從小害怕看到血,因為曾經看見一個小孩子受傷,血流如注,好幾天都吃不下飯,流血影像一直留在腦裡,這麼怕見血,怎麼能當醫生呢?所以放棄就讀醫科。

他從小喜歡歷史,第一志願要進台大歷史系,但大學聯招只考上政大東語系韓文組,不過在政大一年一度廣受師生的「新生杯辯論賽」,他初試啼聲,卻是一鳴驚人。他及其他幾位同學組成的東語系代表隊,打敗向來稱霸的外交系,奪得了冠軍。

〈台大人的十字架〉引發熱烈回響

政大讀了一年,第二年吳敦義參加轉學考試,進入第一志願台大歷史系。台大歷史系五六年班的同學中,後來有人當院長、部長、館長,藍綠中間派都有,例如綠營大將前教育部長杜正勝、前國史館長張炎憲,還有位成吉思汗的嫡系、正宗的「蒙古王子」史耀古,以及從輔大轉學到台大歷史系的《新新聞》創辦人周天瑞;而這班的老師也很有名,包括著名學者許倬雲、張忠棟、李永熾等。

一九六八年五月二十四日,當時五十八歲、聲望日隆、充滿神祕色彩的國防部長蔣經國,在他兼任主任的救國團總團部,約見台大二年級學生吳敦義,因為四月十七日台大《大學新聞》周報上的一篇社論——〈台大人的十字架〉。當時負責接待的是救國團李煥主任祕書、宋時選祕書和簽請約見的文教組馬鶴凌副組長。

吳敦義回憶當年他從政大踏上台大椰林大道,原本充滿憧憬:可以傾聽名師傳道解惑、與同儕腦力激盪,在傅鐘前沉思。

但進了台大後,卻失望地發現台大人並不如他所想像的那般奮發,台大青年如此,其他校的大學生何嘗不是?

於是有天晚上,擔任《大學新聞》總編輯的他,重筆寫下了題為〈台大人的十字架〉這篇社論,對台大人提出嚴厲批評,他直言:「就憑這些,能創造中國的光榮和傳統嗎?今天的台大人不是以北大的精神繼承者自居嗎?不是以人中豪傑、國之菁華自傲嗎?但捫心自問,可曾有過『創造中國的光榮與傳統』的壯志?可曾勇敢的把『知識份子的十字架』掮起來?」

《堅毅之路》P_41配圖
Photo Credit: 天下文化提供
1968年,在《大學新聞》發表了〈台大人的十字架〉。

計利當計天下利,求名應求萬世名

半世紀多以後,他回眸,那時確實年輕氣盛,看到很多台大青年頹廢、強說愁,也是恨鐵不成鋼,因為很多國家的國魂都是靠該國的第一名校振興的,台大是台灣第一學府,台大魂沒有了,「還說什麼中國魂呢!」

今天看,年輕人也許覺得太宏大、太遙遠,太難背負。但三、四、五年級生仍然記得那是個以身相許國家的時代,是知識份子,尤其是國立大學師生就更須背負十字架,是「計利當計天下利,求名應求萬世名」的時代。這是年輕的吳敦義肺腑之言。

這篇文章刊出來,很多報紙轉載,不少大學也都來購買《大學新聞》,可說轟動一時。

吳敦義這篇的確是經典之作,連四年後考進政大東語系的我,都還聽說過這篇文章,有些同學還很驕傲這是出自學長之手,想是至情至性,由內而發。一份學生報紙,一篇學生社論受到如此重視,大概也是空前絕後了!

因此,蔣經國請馬鶴凌去聯絡吳敦義,表示要約見他。當時被蔣經國約見,是無上的榮耀,令人興奮,給他的鼓勵很大,也等於長輩肯定了他的理想和熱忱。

一個多月後,蔣經國以國防部長的身分,在成功嶺大專學生暑訓開訓典禮,以「要往下扎根,向上結果」為題發表演說,再度提到〈台大人的十字架〉這篇文章,並指出,「這是年輕人的正路與活路,全國有志青年都應該響應這群朋友的呼聲。」

「學生時代的自我期許,竟得到輿論和政府高層首長的強烈共鳴,更加強了我追求理想的熱忱與信心。」吳敦義堅定的神情,透露了當時的心跡。

當年轉達經國先生訊息的救國團文教組副組長馬鶴凌,就是馬英九前總統的父親,馬前總統還是吳敦義台大的學弟,所以他常跟小二歲的馬英九說:「我二十歲就認識你父親了。」馬英九回說:「那我應該叫你叔叔了?」吳敦義亦帶著戲謔口吻說:「你敢叫,我就敢應。」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堅毅之路:吳敦義》,天下文化出版
口述:吳敦義
採訪撰文:楊艾俐

他把青春的腦力 獻給了問政、思辨、撰文
他把壯年的衝勁 獻給了故鄉和他鄉
他把熟年的智慧和幹才 獻給了國家

五十年的淬鍊 從基層需求到中央決策
堪稱中華民國政壇資歷最完整的政治人物

吳敦義 清廉自持 忠誠為國
他始終保持從政的初心與真心……

回首從政路,吳敦義叱咤政壇近五十年。身為白色恐怖受難者的小孩的他,憑藉自身的努力,從記者到當選台北市議員,開啟他不凡的從政歷程。仕途一路順遂的吳敦義,先後各擔任過二屆南投縣縣長和高雄市市長,走過國民黨最輝煌的蔣經國、李登輝時代,也經歷到陳水扁當選後的政黨輪替。

二○○七年接任國民黨秘書長,之後又出任行政院院長、副總統等職,深度參與馬英九總統執政的八年。二○一六年國民黨成為完全在野黨之後,二○一七年吳敦義以過半票數拿下黨主席,在細心的運籌帷幄下,國民黨於二○一八年九合一選舉大獲全勝,曾參與多場重要選戰選舉的他,堪稱政壇的常勝軍。

未料,二○二○大選總統候選人韓國瑜慘敗,連帶區域立法委員席次亦受影響,擔任黨主席的他固然有著不為外人的委屈,還是毅然辭去黨主席,展現政治人物的大器與擔當。

回顧台灣政壇,從南到北,從地方到中央,除了總統職,幾乎所有重要的政務官職務他都擔任過。其所經歷的黨政要職,每個階段都是近代地方政治、中央政務和兩黨政治發展的重要記錄,堪稱是資歷最完整的重量級政治人物,關心台灣近代史和未來發展的讀者不容錯過。

getImage
Photo Credit: 天下文化

責任編輯:潘柏翰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