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華先進將上市!昔日賠錢公司估值超越裕隆,憑什麼?|天下雜誌

鴻華先進將上市!昔日賠錢公司估值超越裕隆,憑什麼?

一家曾經隸屬裕隆的賠錢公司,經過3年變身,市值反超裕隆、成為全台第一檔純電車股。鴻華先進如何在電動車找到機會? 要吸引車廠客戶,又面臨怎樣的挑戰?

鴻華先進-納智捷-n7-電動車-鴻海 納智捷n7由鴻華先進設計、裕隆製造。圖由左至右為納智捷董事長左自生、裕隆執行長嚴陳莉蓮、鴻華先進總經理李秉彥。圖片來源:王建棟攝
    其他

今年鴻海科技日出現一個有趣場景。

所有登台的演講者當中,獲得最大尖叫及最熱烈歡呼的人物,不是神祕嘉賓輝達執行長黃仁勳、主人公鴻海董事長劉揚偉,而是鴻海的子公司、鴻華先進總經理李秉彥。這些尖叫聲,是來自鴻華的同仁。

今年科技日展示的8台電動車,鴻華就佔6輛,包含3輛鴻華設計、裕隆製造的納智捷n7,以及跨界休旅Model B、豪華房車Model E、電動巴士Model T。相較之下,由鴻海商用電動車中心開發的車輛,僅有皮卡Model V、物流車Model N。

也因此,展示區幾乎一半以上是鴻華工作人員。預計在11月中旬掛牌上市的鴻華,在今年科技日的存在感十足。

很難想像,與現在的光環罩頂相比,鴻華前身華創車電曾是裕隆難以割捨又無比沉重的包袱,甚至在前執行長嚴凱泰過世後,一度面臨解散的坎坷命運。

賠錢公司谷底翻身

擁有一家自主營運的汽車品牌,是裕隆從創辦人嚴慶齡、吳舜文到嚴凱泰一路接棒的使命,也是華創應運而生的最大動力。

2005年,嚴凱泰為了幫日後的納智捷品牌鋪路,成立負責整車設計、工程研發的華創,肩負打造台灣第一款自主品牌汽車的重任。公司規模最鼎盛時,據點遍及台灣、中國及日本,還找來開發Nissan GT-R跑車的知名工程師水野和敏助陣,聲勢浩大。

廣告

但隨著納智捷在中國市場失利,多年來造成數百億台幣虧損,嚴陳莉蓮接任裕隆執行長後啟動一連串精實方案,華創自然成為重點目標之一。裕隆內部當時曾爭論是否要解散華創團隊,以求立即止血。

最終,嚴陳莉蓮拍板縮編並留下華創,才催生出後來與鴻海合資、承接華創造車經驗與專利的鴻華。

時間快轉到今年10月23日,鴻華舉辦上市前業績發表會,負責承銷的福邦證券董事長黃炳鈞透露,每股參考價50元、釋股募資約80億的鴻華,近期「詢圈狀況已經overbooked,而且超過很多,」顯示資本市場反應熱烈。

就這樣,一間原被外界視為賠錢貨的公司,如今轉生成潛力金雞母,粗估市值達到850億已比肩大股東裕隆,堪稱奇蹟式的谷底翻身。

鴻華-納智捷-電動車-鴻海今年鴻海科技日展示共展示8台電動車,也展現鴻華的造車成果。(謝佩穎攝)

成長飛速,鎖定三潛力市場

不過,鴻華去年營收僅不到3億,並因為龐大的研發投入而虧損高達13.5億,上市前的超高估值究竟從何而來?

廣告

首先,鴻華要做的是一門「用鴻海模式造車」的新生意,也就是利用鴻海最擅長的供應鏈管理能力,壓低製造成本,盡可能擰出毛利。

「我們是一間擁有ICT創新科技,還有傳統汽車設計工藝的公司,這樣的組合在台灣是唯一,在全世界也很少見,」李秉彥指出,自家的商業模式稱為CDMS(委託設計與製造服務),要在電動車時代為汽車品牌提供全新的分工方式。

以納智捷n7為例,就是由鴻華負責車型和工程設計、零組件供應鏈管理,以及投產時的生產管理,製造則外包給裕隆位在苗栗三義的工廠,再由鴻華交車給品牌客戶納智捷。這與傳統車廠一條龍全包的模式大相徑庭。

根據福邦證券的承銷價格計算書預估,鴻華明年營收可達到約120億,在保守情況下,2032年便有約515億營收,若在樂觀情況下更上看1200億。

廣告

中信投信綠能及電動車基金經理人張苡琤觀察,鴻華的CDMS造車模式採用模組化和平台化設計,可以將開發時間和成本減少近半,解決電動車開發的最大痛點,並且在發展初期就有機會打進三個需求急迫的市場。

首先是資本額較小的新創車廠,可以專注在創新的車型或功能設計,由鴻華提供完整的供應鏈和製造能力;再來是泰國、印度等國家,缺乏在地的電動車廠,在未來幾年內也需要價格低廉的入門級電動車,同樣是鴻華能切入的機會。

此外,共享及出租汽車營運商在燃油車過渡到電動車的時期,也會需要價格實惠、數量可觀的電動車作為新的營業用車款。

海外佈局與傳統車廠的挑戰

凱基證券出具的報告認為,納智捷n7的市場評價,對鴻華後續導入其他客戶至關重要。而客戶數與訂單數量,將決定公司轉虧為盈的速度。

廣告

雖然鴻華短中期的發展目標放在電巴、新創和出租車公司,不過,鴻華預估今年營收9億、較去年成長2倍,主要動能來自賣出100輛電巴給三地集團、府城、首都等客運;但光是納智捷n7第一波8000輛的訂單,明年就能為鴻華帶來至少80億的營收。

吸引更多傳統車廠,特別是國外車廠的大訂單,對鴻華和鴻海集團擴大電動車事業規模是關鍵。

在鴻海科技日,劉揚偉整場被問到最尖銳的問題,就是鴻海雖然很快推出電動車產品,但為什麼公布的客戶只有納智捷一家是傳統車廠?

劉揚偉解釋,CDMS商業模式是幫客戶把設計、供應鏈管理和生產給做完,客戶只要花心力在行銷與服務。

但傳統車廠是一條龍做到底,有一大批員工還在產線工作,「只要這批人還在那裡,(CDMS模式)就不會那麼容易實行。」

廣告

但劉揚偉有信心,他舉PC代工為例,過去他帶領團隊爭取康柏電腦訂單時,對方也曾質疑鴻海怎麼可能做得比自己好?後來他成功說服對方,工廠、設備和人員都是龐大成本,鴻海作為代工,可以同時接不同品牌、不同產品訂單,用規模來平衡生產成本。交給鴻海生產,將更具有價格競爭力。

劉揚偉相信,電動車產業競爭愈劇烈、鴻海提供製造服務的角色就愈突出,「PC和手機產業是如此發展,汽車產業一定也會走向這樣的趨勢。」

鴻華-納智捷-電動車-n7納智捷n7第一波8000輛訂單,預估明年能為鴻華帶來至少80億營收。(王建棟攝)

不過,一位汽車供應鏈副總經理分析,新興市場國家例如泰國,因為想建立自己的電動車產業鏈,是鴻華比較有利的切入點,但要打進歐美市場會遇到相當大的挑戰

例如加拿大業者Magna已幫傳統車廠例如BMW、賓士代工多年,實績豐富,是鴻華強勁的對手,「你覺得當傳統車廠想找代工,他們會找誰?」

鴻海電動車策略長關潤在科技日提到,鴻海目前在電動車有14個客戶、23項專案進行中。但其中有多少客戶屬於鴻華或鴻海、客戶的類型,沒有進一步透露。

反倒是李秉彥在發表會後分享,鴻華可能透過鴻海俄亥俄州廠,協助當地客戶生產Model C,量產時間在2025年,無法透露客戶名稱。業界則認為,該客戶有可能是美國的大型出租車公司。

換句話說,納智捷n7是只許成功不許失敗。鴻華作為台灣第一檔純電車股,設計出的第一輛國產電動車n7,將決定鴻華未來能否接到更多車廠訂單。明年實際交車的成績單揭曉後,將見真章。

(責任編輯:宋玟蒨)

相關熱門主題
延伸閱讀
你可能有興趣
廣編企劃|新竹,向永續邁進!|2024 第五屆天下SDGs雙日國際論壇
最新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