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stfulOfDollars_1.jpg 會員評論

談談沙治奧里昂的獨行俠三部曲

在《獨行俠連環奪命槍》(A Fistful of Dollars,1964)推出之前,美國西部片主流便是尊榮那一種。你完全可以想像,獨行俠系列一出,是如何的像一塊大石,激盪那時即使未算死水的西部類型片。沙治奧里昂和奇連伊士活都是靠此片一舉成名,而 Ennio Morricone 的電影配樂也從此令人津津樂道。 《獨行俠連環奪命槍》幾乎可以說把黑澤明名作《用心棒》由頭到尾重拍一次。三船敏郎飾演流浪劍客,跑到一個被兩個黑幫霸佔的村落,結果令他們互相殘殺,他也兩面通吃,順便協助弱小逃離魔掌。沙治奧里昂用牛郎換了劍客,用西部小鎮代替日本村落,甚至連設計和技巧也挪用黑澤明的 - 冷靜自信、一臉酷相的男主角設計;簡單的場景布置;大量使用音樂代替念白,連黑澤明的招牌慢鏡也照搬如儀。 不過,沙治奧里昂始終是沙治奧里昂,他把黑澤明的技法運用自如,但也適當地加入了自己的風格 - 人物眼部特寫和快速伸縮鏡頭,在本片已盡現風采。打破固有類型方面,全片沒有一個紅蕃,獨行俠也不會像一些舊西部片那樣,出場或休息時拿出結打,向觀眾高歌一曲。更重要的是:正邪之間的界線從未如此含糊過。獨行俠和歹徒一樣嗜錢如命,殘暴程度也不遑多讓。沙治奧里昂沒有理會荷里活的規矩,結果他重新制定了規矩,開創了意大利西部片(spaghetti Western)的類型。 必須一提的是配樂。之前西部片的配樂都像流行曲,但 Morricone 的配樂卻像墨西哥民謠,帶點野獸味。 《獨行俠連環奪命槍》公映時,沙治奧里昂害怕美國觀眾一時不能接受在意大利拍攝的西部片,所以掛名Bob Robertson執導,後來證實成功,他和 Morricone 才鬆一口氣。 《獨行俠連環奪命槍》推出一年後,沙治奧里昂再推出續集《獨行俠江湖伏霸》(For A Few Dollars More,1965)。這次除了有奇連伊士活,還加上了李雲奇里夫(《一代槍王》)。而沙治奧里昂也不再賣弄慢動作,改以凌厲的剪接俘擄觀眾的心。很少看過此片的觀眾會忘記袋錶樂聲一停,決鬥雙方便鬥快拔槍,把對手收拾這一場面設計,在 Morricone 的強勁配樂張力下,鏡頭在對峙槍手間快速對切,每每看得觀眾屏息靜氣,血脈賁張。 獨行俠在本片變成專捉通緝犯領賞的西部獵人王,跟諢號「上校」的李雲奇里夫鬥捉銀行大盜一伙。電影是三部曲中最不著名的一部,但在建立沙治奧里昂風格方面,本片是非常重要的一個階段。 舉例來說,《獨行俠江湖伏霸》可以說是導演首次著意增加電影配樂的層次,而他的嘗試後來便成了其作品的標記。拿袋錶音樂決鬥為例,觀眾首先聽到的是袋錶單音旋律,然後逐漸混入 Morricone 的正式配樂,到最後配樂淡出,再回復單音旋律,但已是愈來愈慢,雙方行將拔槍,將有一個人倒下之時。危機彷彿隨著配樂和相連的思緒飄開了一會,但說到底其實一直存在,正如單音旋律其實一直沒有停止,只不過是一度被配樂蓋過,而偏偏這些旋律又如此動聽,如何可能是催命符呢? 至於《獨行俠決鬥地獄門》(The Good, the Bad and the Ugly,1967),它是「獨行俠三部曲」的最後一部,也是最出名的一部;不過,它卻和前兩部有一點不同 - 英名片名固然沒有dollars這個字,而由於投資大了,多了大場面(最明顯的便是兩名主角在找到墳場前捲入南北軍的戰鬥中)。 Morricone 的配樂也以本片的最為人熟悉,很多人提起的獨行俠音樂,指的正是《獨行俠決鬥地獄門》的配樂。主題曲前面一段呼嘯,入型入格,口哨揚處,荒野自由人的感覺,溢射而出,不可阻擋。 電影的英文片名,很像古龍一些武俠小說起的名字(《劍花.煙雨.江南》、《流星.蝴蝶.劍》、《天涯.明月.刀》等),事實上,沙治奧里昂其實影響古龍甚深,後來楚原改編古龍電影時,也有參考獨行俠電影的拍法。《天涯.明月.刀》的傅紅雪(狄龍飾)造型,便活脫脫是古代中國的獨行俠。 獨行俠的英文本名是 The Man With No Name(無名),來到本片他卻有了名字(Blondie),起碼 Tuco 這樣叫他。他是「忠」的(The Good,當然只是相對地忠)。Tuco 由伊利華拉(Eli Wallach)飾演,是「醜」(The Ugly);而李雲奇里夫則飾演「天使眼」(Angel-Eyes),是「奸」的(The Bad)。三人都要找埋在墳墓裡的黃金(二十萬,剛好是拍《獨行俠連環奪命槍》的成本),但Tuco知道墳墓的名字,Blondie 則知道墓碑上的人名,兩人被逼合作而又爾虞我詐,各懷鬼胎。「天使眼」是殺手,也想獨吞寶藏,於是片末來一場經典三角決鬥,鏡頭來回在三人的眼和手閃切,配樂帶動,觀眾看得愈來愈緊張,然後一記槍聲響起,決鬥結束,三人中卻有兩人站著,一人像傻子,一人施施然顯示,對方的子彈在他那裡。 獨行俠三部曲的主題明顯不過:人為財死,鳥為食亡。沒有深奧的信息,沒有道德的包袱,影象、場面、氣氛,以至人物造型的經營,才是導演關心所在。這種簡單利落就是美,這種純粹風格的表演,揮灑自如,杜琪峯拍的《鎗火》和《PTU》,走的不也是這一條路?For English version, please click here.

朗天

在《獨行俠連環奪命槍》(A Fistful of Dollars,1964)推出之前,美國西部片主流便是尊榮那一種。你完全可以想像,獨行俠系列一出,是如何的像一塊大石,激盪那時即使未算死水的西部類型片。沙治奧里昂和奇連伊士活都是靠此片一舉成名,而 Ennio Morricone 的電影配樂也從此令人津津樂道。


《獨行俠連環奪命槍》幾乎可以說把黑澤明名作《用心棒》由頭到尾重拍一次。三船敏郎飾演流浪劍客,跑到一個被兩個黑幫霸佔的村落,結果令他們互相殘殺,他也兩面通吃,順便協助弱小逃離魔掌。沙治奧里昂用牛郎換了劍客,用西部小鎮代替日本村落,甚至連設計和技巧也挪用黑澤明的 - 冷靜自信、一臉酷相的男主角設計;簡單的場景布置;大量使用音樂代替念白,連黑澤明的招牌慢鏡也照搬如儀。

不過,沙治奧里昂始終是沙治奧里昂,他把黑澤明的技法運用自如,但也適當地加入了自己的風格 - 人物眼部特寫和快速伸縮鏡頭,在本片已盡現風采。打破固有類型方面,全片沒有一個紅蕃,獨行俠也不會像一些舊西部片那樣,出場或休息時拿出結打,向觀眾高歌一曲。更重要的是:正邪之間的界線從未如此含糊過。獨行俠和歹徒一樣嗜錢如命,殘暴程度也不遑多讓。沙治奧里昂沒有理會荷里活的規矩,結果他重新制定了規矩,開創了意大利西部片(spaghetti Western)的類型。

必須一提的是配樂。之前西部片的配樂都像流行曲,但 Morricone 的配樂卻像墨西哥民謠,帶點野獸味。

《獨行俠連環奪命槍》公映時,沙治奧里昂害怕美國觀眾一時不能接受在意大利拍攝的西部片,所以掛名Bob Robertson執導,後來證實成功,他和 Morricone 才鬆一口氣。

《獨行俠連環奪命槍》推出一年後,沙治奧里昂再推出續集《獨行俠江湖伏霸》(For A Few Dollars More,1965)。這次除了有奇連伊士活,還加上了李雲奇里夫(《一代槍王》)。而沙治奧里昂也不再賣弄慢動作,改以凌厲的剪接俘擄觀眾的心。很少看過此片的觀眾會忘記袋錶樂聲一停,決鬥雙方便鬥快拔槍,把對手收拾這一場面設計,在 Morricone 的強勁配樂張力下,鏡頭在對峙槍手間快速對切,每每看得觀眾屏息靜氣,血脈賁張。

獨行俠在本片變成專捉通緝犯領賞的西部獵人王,跟諢號「上校」的李雲奇里夫鬥捉銀行大盜一伙。電影是三部曲中最不著名的一部,但在建立沙治奧里昂風格方面,本片是非常重要的一個階段。

舉例來說,《獨行俠江湖伏霸》可以說是導演首次著意增加電影配樂的層次,而他的嘗試後來便成了其作品的標記。拿袋錶音樂決鬥為例,觀眾首先聽到的是袋錶單音旋律,然後逐漸混入 Morricone 的正式配樂,到最後配樂淡出,再回復單音旋律,但已是愈來愈慢,雙方行將拔槍,將有一個人倒下之時。危機彷彿隨著配樂和相連的思緒飄開了一會,但說到底其實一直存在,正如單音旋律其實一直沒有停止,只不過是一度被配樂蓋過,而偏偏這些旋律又如此動聽,如何可能是催命符呢?

至於《獨行俠決鬥地獄門》(The Good, the Bad and the Ugly,1967),它是「獨行俠三部曲」的最後一部,也是最出名的一部;不過,它卻和前兩部有一點不同 - 英名片名固然沒有dollars這個字,而由於投資大了,多了大場面(最明顯的便是兩名主角在找到墳場前捲入南北軍的戰鬥中)。

Morricone 的配樂也以本片的最為人熟悉,很多人提起的獨行俠音樂,指的正是《獨行俠決鬥地獄門》的配樂。主題曲前面一段呼嘯,入型入格,口哨揚處,荒野自由人的感覺,溢射而出,不可阻擋。

電影的英文片名,很像古龍一些武俠小說起的名字(《劍花.煙雨.江南》、《流星.蝴蝶.劍》、《天涯.明月.刀》等),事實上,沙治奧里昂其實影響古龍甚深,後來楚原改編古龍電影時,也有參考獨行俠電影的拍法。《天涯.明月.刀》的傅紅雪(狄龍飾)造型,便活脫脫是古代中國的獨行俠。

獨行俠的英文本名是 The Man With No Name(無名),來到本片他卻有了名字(Blondie),起碼 Tuco 這樣叫他。他是「忠」的(The Good,當然只是相對地忠)。Tuco 由伊利華拉(Eli Wallach)飾演,是「醜」(The Ugly);而李雲奇里夫則飾演「天使眼」(Angel-Eyes),是「奸」的(The Bad)。三人都要找埋在墳墓裡的黃金(二十萬,剛好是拍《獨行俠連環奪命槍》的成本),但Tuco知道墳墓的名字,Blondie 則知道墓碑上的人名,兩人被逼合作而又爾虞我詐,各懷鬼胎。「天使眼」是殺手,也想獨吞寶藏,於是片末來一場經典三角決鬥,鏡頭來回在三人的眼和手閃切,配樂帶動,觀眾看得愈來愈緊張,然後一記槍聲響起,決鬥結束,三人中卻有兩人站著,一人像傻子,一人施施然顯示,對方的子彈在他那裡。

獨行俠三部曲的主題明顯不過:人為財死,鳥為食亡。沒有深奧的信息,沒有道德的包袱,影象、場面、氣氛,以至人物造型的經營,才是導演關心所在。這種簡單利落就是美,這種純粹風格的表演,揮灑自如,杜琪峯拍的《鎗火》和《PTU》,走的不也是這一條路?

For English version, please click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