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來風格湯屋「馥森阪治Trio」!揉合泰雅族文化、永續概念的秘境之湯 | La Vie

烏來風格湯屋「馥森阪治Trio」!揉合泰雅族文化、永續概念的秘境之湯

新北烏來泡湯新選擇「馥森阪治Trio」!揉合泰雅族文化、永續概念的秘境之湯1

在繁忙擾攘的都市生活,工作之餘、週末之際來趟郊區微旅行,是人們放鬆的不二法門,而對於雙北居民來說,僅需半小時車程就可享山林繚繞的「烏來」,是不少人的首選去處。近日,馥蘭朵系列酒店在烏來推出全新品牌「馥森阪治Trio」,以四周自然景致為背景,揉合原住民傳統發展空間敘事,打造一處集結溫泉、美食、音樂、手作、身心靈療癒的場域。

新北烏來泡湯新選擇「馥森阪治Trio」!揉合泰雅族文化、永續概念的秘境之湯

新北烏來泡湯新選擇「馥森阪治Trio」!揉合泰雅族文化、永續概念的秘境之湯
位於新北烏來的風格湯屋「馥森阪治Trio」

馥森 阪治由太陽馬戲團臺灣舞者張逸軍的表演中正式揭開序幕。
開幕當日,由台灣知名舞者張逸軍的舞蹈表演揭開序幕

主建築設計、命名結合泰雅族文化

初入「馥森阪治Trio」,會發現黑色的建築外佈滿鷹架,其實它們並無實際上的結構作用,但因其為泰雅族建築語彙的一部分,故建築師予以保留,藉以傳達對部落傳統家屋的尊敬,也盼造訪此處的旅客,能看見老祖先的生活智慧、與自然共生的精神信仰。全區3座主建築分別名為「Buta 步達」、「Ayan 雅諺」與「Yabox 犽梦」,取自於泰雅族起源的三兄弟之名,致敬烏來作為族人最終遷徙之地的本質。

新北烏來泡湯新選擇「馥森阪治Trio」!揉合泰雅族文化、永續概念的秘境之湯
建築師特別保留家屋外的鷹架,藉以表達對泰雅族傳統的尊重

串連起「馥森阪治Trio」的廊道「虹之聖堂」,外觀以鏽蝕帶出粗獷野性,與山林景致、以純黑為主色的建物,共構出和諧且有趣的視覺風貌。有趣的是,當自廊道高處要往低處走時,長方形隧道口正好會捕捉到遠方樹林的剪影,詩意的畫面讓人有種即將進入另一世界的感受。

新北烏來泡湯新選擇「馥森阪治Trio」!揉合泰雅族文化、永續概念的秘境之湯
自「虹之聖堂」由上往下看的視野

其實馥蘭朵在新品牌埋入的命名巧思,也相當有意思,其中「阪治」是向烏來泰雅族名人「不浪尤幹」致敬,因其泰雅語綽號為阪治故以此命名;「Trio」在義大利文中則為三重奏之意,象徵著場域涵蓋溫泉、美食、音樂、身心靈療癒、原住民文化的多元內涵。

新北烏來泡湯新選擇「馥森阪治Trio」!揉合泰雅族文化、永續概念的秘境之湯
來到「馥森阪治Trio」,可盡享烏來山林景致

5種規格、16個泡湯空間盡享山嵐之美

「馥森阪治Trio」目前並未開放住宿,以泡湯、用膳服務為主,晚餐時間另有提供包場。全區共擁有16個泡湯空間,分為「原沐」、「森沐」、「相浴」、「偶浴」和「聊浴」5種規格,置身其中可將森林美景盡收眼底,能體驗猶如身在大浴場的開闊感受,同時保有個人湯屋的自在空間,而室內設計特以木、竹材質為主力,符合烏來溫潤怡人的自然氣息。值得一提的是,房內備品、小食皆選用環境友善材質,且不過度包裝,將尊崇自然的理念貫徹全館。

新北烏來泡湯新選擇「馥森阪治Trio」!揉合泰雅族文化、永續概念的秘境之湯
室內裝潢以木、竹為主要材質

新北烏來泡湯新選擇「馥森阪治Trio」!揉合泰雅族文化、永續概念的秘境之湯
「相浴」:7坪,山景池,獨立衛浴

新北烏來泡湯新選擇「馥森阪治Trio」!揉合泰雅族文化、永續概念的秘境之湯
「聊浴」:12坪,戶外無景池,獨立衛浴,和式床墊

新北烏來泡湯新選擇「馥森阪治Trio」!揉合泰雅族文化、永續概念的秘境之湯
「原沐」:4.5坪,街景池,共用洗手間

新北烏來泡湯新選擇「馥森阪治Trio」!揉合泰雅族文化、永續概念的秘境之湯
「偶浴」:8坪,室內無景池,獨立衛浴

新北烏來泡湯新選擇「馥森阪治Trio」!揉合泰雅族文化、永續概念的秘境之湯
「偶浴」:8坪,室內無景池,獨立衛浴

在地食材 X 義式窯燒創作原民風格美食

館內餐廳「Innori 因諾莉」以泰雅族語「禱告」一詞命名,其以原民文化為核心理念,採用當季在地元素、新鮮蔬食,結合義式窯燒手法,強調食物本身天然原味;餐點擺盤則以粗曠原型呈現,為訪客奉上道地泰雅族料理。

馥森 阪治打破既有的想像,與三五好友在此盡享森林美景。

新北烏來泡湯新選擇「馥森阪治Trio」!揉合泰雅族文化、永續概念的秘境之湯
設於階梯處的戶外用餐區

音樂與身心靈儀式完整訪客的療癒體驗

來到這裡,除了能享受溫泉、佳餚帶來的療癒感受,也可至「平安廣場」享受音樂帶來的歡愉,此處將成為年輕音樂創作者的舞台,演出門票收入扣除必要稅額,將全數歸屬演出者,藉此傳達音樂在原民文化中的重要性,同時為在地藝文環境盡份心力。除此之外,每日下午進行的身心靈生活儀式「夢之輪」,透過古老「蘇菲旋轉」讓體驗者將內在的自己打開,當雙手向上即吸取山林河川的日月精華、向下則意指將美好感受分享給親朋好友,雙向傳遞能量與愛。

新北烏來泡湯新選擇「馥森阪治Trio」!揉合泰雅族文化、永續概念的秘境之湯
平安廣場座席

馥森 阪治每日下午進行的生活儀式蘇菲旋轉「夢之輪」。
每日下午進行的身心靈生活儀式「蘇菲旋轉」

▧ 馥森阪治Trio

|地址:新北市烏來區環山路151號

|已於8月31日正式開幕,詳細資訊可見官方Facebook粉絲專頁

資料、圖片|馥森阪治Trio

延伸閱讀

RECOMMEND

花蓮《石況製造》、《石事日常》雙展揭幕!從加工製造到設計家居,100+展品橫跨60年產業歷史

花蓮《石況製造》、《石事日常》雙展揭幕!從加工製造到設計家居,100+展品橫跨60年產業歷史

花蓮石雕博物館現正展出《石況製造》常設展與《石事日常》特展,揭秘「石頭故鄉」花蓮的產地製造過程,呈現花蓮石材產業現況,並展出100+種石材的設計家居與藝術作品,包含藝術家李霽的大型蛇紋石藝術裝置《Touch》、石雕家許禮憲的《風》、劉金德的《展望》、本質創作室的蛇紋石花器「織器」、無氏設計的「編石」桌等,拉近石材與大眾的距離。

花蓮《石況製造》、《石事日常》雙展揭幕!從加工製造到設計家居,100+展品橫跨60年產業歷史
花蓮石雕博物館現正展出《石況製造》常設展與《石事日常》特展。(圖片提供:寧淨 ninjin)

《石況製造》:揭開石頭故鄉的實況製造現場

1960年代,台灣東西橫貫公路開闢,帶動花蓮石材產業發展,高品質的大理石與蛇紋石更外銷到世界各地,令台灣獲得「石頭故鄉」的美名,並成為當時全球第二大、僅次於義大利的石材加工出口國。展覽依循相關產業的發展脈絡,從「石礦科普知識」、「石礦開採與產業發展史」、「當代石材的生活應用」、「民眾體驗互動學習」等四大面向,呈現石材產業的古往今來。

花蓮《石況製造》、《石事日常》雙展揭幕!從加工製造到設計家居,100+展品橫跨60年產業歷史
《石況製造》展覽現場。(圖片提供:花蓮縣文化局)

01|認識6種花蓮特有石礦

《石況製造》以科普與教育為主軸,將花蓮石礦產業發展大事紀整理為時間軸,搭配珍稀歷史照片,呈現自日治一路至近代的歷史。同時也展出和平白、和仁灰、蛇紋石、玫瑰石、豐田玉、臺灣墨玉等6種花蓮特有的石礦樣本,介紹各種石材的特性、用途及加工方式;更網羅超過10家在地加工廠,展出橫跨60年製造歷史的石材產品,包括60年代的大理石工藝品,如煙灰缸、胡椒罐等,到近期結合新世代生活習慣的香氛、花器、醇酒玉等。

花蓮《石況製造》、《石事日常》雙展揭幕!從加工製造到設計家居,100+展品橫跨60年產業歷史
《石況製造》以科普與教育為主軸,將花蓮石礦產業發展大事紀整理為時間軸。(圖片提供:花蓮縣文化局)
花蓮《石況製造》、《石事日常》雙展揭幕!從加工製造到設計家居,100+展品橫跨60年產業歷史
石材廠鋸片、磨片等道具。(圖片提供:花蓮縣文化局)
花蓮《石況製造》、《石事日常》雙展揭幕!從加工製造到設計家居,100+展品橫跨60年產業歷史
早期石材工藝品:大理石胡椒罐。(圖片提供:花蓮縣文化局)

02|從展場空間細節,還原石材工廠實況

本次《石況製造》展覽主視覺與空間,皆由「可以工作室COYI STUDIO」設計,運用石材加工廠常見的橘色「天車」(橋式起重機)為主色,透過真實的相片和鮮明色塊虛實對比,用堆疊、穿梭呼應「從產地到日常」。此外,展場空間也以工廠廠房、機械常用之橘、黃色標線為靈感,結合鷹架、石材板架等工業道具,重現石材加工廠實況。

花蓮《石況製造》、《石事日常》雙展揭幕!從加工製造到設計家居,100+展品橫跨60年產業歷史
展場空間以黃色標線結合鷹架、石材板架等工業道具,重現石材加工廠實況。(圖片提供:花蓮縣文化局)
花蓮《石況製造》、《石事日常》雙展揭幕!從加工製造到設計家居,100+展品橫跨60年產業歷史
透過真實的相片和鮮明色塊虛實對比,用堆疊、穿梭呼應「從產地到日常」。(圖片提供:花蓮縣文化局)

03|以設計驅動產業創新發展

下一個展區,則是由石資中心推動的「研石造物」設計工作營成果分享,展出近20家石材業者、60餘位國內外設計師串連開發創新產品,感受世代交替、永續傳承、材質創新等議題。另外也展出設研院「T22產地振興計畫」與4家花蓮在地工廠合作的「工廠見學改造」計畫,引領大家走進礦山,了解石材的魅力。

花蓮《石況製造》、《石事日常》雙展揭幕!從加工製造到設計家居,100+展品橫跨60年產業歷史
Marblescape文具系列。(圖片提供:花蓮縣文化局)
花蓮《石況製造》、《石事日常》雙展揭幕!從加工製造到設計家居,100+展品橫跨60年產業歷史
設研院「T22產地振興計畫」與4家花蓮在地工廠合作的「工廠見學改造」計畫。(圖片提供:花蓮縣文化局)
花蓮《石況製造》、《石事日常》雙展揭幕!從加工製造到設計家居,100+展品橫跨60年產業歷史
「研石造物」設計工作營成果:大理石線香座。(圖片提供:花蓮縣文化局)

04|互動體驗區,開啟石材五感體驗

最後,《石況製造》設置了一系列親子互動體驗區,啟發石材的五感體驗,包含可實際敲擊的「石頭打擊樂」、發揮創造力的「石材骨牌」、運用磁鐵礦墨玉來做表情的「墨玉畢卡索」,以及0403大地震後特別規劃的「祈願石」祈福牆專區,邀請觀眾寫下自己的願望,一同為花蓮加油。

花蓮《石況製造》、《石事日常》雙展揭幕!從加工製造到設計家居,100+展品橫跨60年產業歷史
可實際敲擊的「石頭打擊樂」。(圖片提供:花蓮縣文化局)
花蓮《石況製造》、《石事日常》雙展揭幕!從加工製造到設計家居,100+展品橫跨60年產業歷史
發揮創造力的「石材骨牌」。(攝影:Lucinda Chen)
花蓮《石況製造》、《石事日常》雙展揭幕!從加工製造到設計家居,100+展品橫跨60年產業歷史
0403大地震後特別規劃的「祈願石」祈福牆專區。(攝影:Lucinda Chen)

《石事日常》:網羅花蓮特有「蛇紋石」的應用靈感

《石事日常》特展由擅長藝術文化轉譯、臺日文化交流的「寧淨國際」團隊策展,與以蛇紋石為靈感的設計品牌「VERDE」共同企劃,透過物件、人物採訪,探討自1950年代在花蓮壽豐鄉發現的「蛇紋石」,隨著時間演變出各種應用,展出橫跨10家石材加工業者、20家在地品牌,逾100個蛇紋石靈感物件。

花蓮《石況製造》、《石事日常》雙展揭幕!從加工製造到設計家居,100+展品橫跨60年產業歷史
《石事日常》展覽現場。(圖片提供:寧淨 ninjin)

01|蛇紋石的100個靈感物件

《石事日常》大型展台區擺設超過20組品牌、藝術家的蛇紋石相關作品,來自花蓮在地石材工廠、設計文創新品牌、與日本埼玉縣博物館藏書,包含從早期由同達大理石出產的蛇紋石烤肉盤、鎮一大理石的桿麵棍,到近期新發展的薄板、水刀、波浪建材,與強調邊角料再生的永鉅石業設計的馬賽克磚與馬賽克拼花等。同時,也展出加入與藝術設計、異材質結合的招財盤器、造型花器、香氛產品、曲面鏡子等。

花蓮《石況製造》、《石事日常》雙展揭幕!從加工製造到設計家居,100+展品橫跨60年產業歷史
《石事日常》橫跨10家花蓮在地石材加工業者、20家以上品牌及藝術家,詮釋蛇紋石的各種面貌。(圖片提供:寧淨 ninjin)
花蓮《石況製造》、《石事日常》雙展揭幕!從加工製造到設計家居,100+展品橫跨60年產業歷史
展出品項包含蛇紋石從過往至今的各種應用。(攝影:Lucinda Chen)
花蓮《石況製造》、《石事日常》雙展揭幕!從加工製造到設計家居,100+展品橫跨60年產業歷史
「本質創作室」設計的蛇紋石花器「織器」、「無氏設計」以水刀工藝製作而成的「編石」桌。(圖片提供:寧淨 ninjin)

02|從人物誌看蛇紋石發展歷程

同時,為了讓觀眾更了解蛇紋石從開採、加工、到設計等完整過程,《石事日常》特別採訪10位在生命歷程與蛇紋石有互動的石材業者、學者、藝術家、設計師與旅宿業者等,如擅長將蛇紋石與改造空間結合的「硬式設計」吳透、商空室內設計師宋毅、「丘丘森旅」品牌總監陸念新等。另外也實地紀錄臺灣僅存的蛇紋石礦區「瑞欣石礦」現場,透過蛇紋石專門家、礦業技師蔡穗了解蛇紋石故事,道出蛇紋石的前世今生。

花蓮《石況製造》、《石事日常》雙展揭幕!從加工製造到設計家居,100+展品橫跨60年產業歷史
蛇紋石人物採訪牆。(圖片提供:寧淨 ninjin)
花蓮《石況製造》、《石事日常》雙展揭幕!從加工製造到設計家居,100+展品橫跨60年產業歷史
紀實影片播放區。(圖片提供:寧淨 ninjin)
花蓮《石況製造》、《石事日常》雙展揭幕!從加工製造到設計家居,100+展品橫跨60年產業歷史
以雕刻機製作而成的台灣蛇紋石立體地圖。(圖片提供:寧淨 ninjin)

03|攜手藝術家創作大型裝置

除了蛇紋石元件、建材、工藝品、石雕作品外,《石事日常》也邀請到質物霽畫主理人李霽,以堆疊方式創作大型蛇紋石藝術裝置《Touch》,呼應臨海的窗外景色,寓意石中迸出生命的意象;此外,石雕家許禮憲的《風》、德魯固族在地石雕家劉金德的《展望》創作的臺灣土狗,也於本次特展中現身。

花蓮《石況製造》、《石事日常》雙展揭幕!從加工製造到設計家居,100+展品橫跨60年產業歷史
藝術家李霽其大型裝置作品《Touch》與昌展石業的山形蛇紋石結合,寓意石中迸出生命的意象。(圖片提供:寧淨 ninjin)
花蓮《石況製造》、《石事日常》雙展揭幕!從加工製造到設計家居,100+展品橫跨60年產業歷史
石雕家許禮憲為1997年花蓮國際石雕季創作作品《風》的迷你模型。(攝影:Lucinda Chen)
花蓮《石況製造》、《石事日常》雙展揭幕!從加工製造到設計家居,100+展品橫跨60年產業歷史
德魯固族在地石雕家劉金德的《展望》,以臺灣土狗為靈感,利用生動的線條呈現高度生命力。(攝影:Lucinda Chen)

04|蛇紋石走入居家,是什麼模樣?

為了讓觀眾體驗石材與生活的結合,本次《石事日常》還與眠豆腐合作,以豆腐色「眠豆沙」搭配蛇紋石展場的綠色系,打造舒適柔和的居家生活氛圍,在通透的展場空間內眺望太平洋,感受更多石材靈感激盪。

花蓮《石況製造》、《石事日常》雙展揭幕!從加工製造到設計家居,100+展品橫跨60年產業歷史
《石事日常》與眠豆腐合作,規劃人氣產品眠豆沙的沙發體驗區。(圖片提供:寧淨 ninjin)

《石況製造-從產地到日常》石材科普常設展

日期|2024年4月13日起
地點|花蓮縣石雕博物館 第二企劃室

《石事日常-蛇紋石與生活的100個靈感》蛇紋石特展 

日期|2024年4月13日至6月30日
地點|花蓮縣石雕博物館 大廳

延伸閱讀

RECOMMEND

隱身眷村後院的咖啡書報攤:屏東「方根發」以常民生活打造勝利星村新日常

隱身眷村後院的咖啡書報攤:屏東「方根發」以在地文化、常民生活打造勝利星村新日常

最近,屏東勝利星村出現了一座書報攤,人們在後院的戶外空間或站或坐,手拿一杯咖啡或一本書,彼此暢談交流,偶爾還舉辦活動。

「方根發」由四位來自不同領域的好友共同打造,同樣生長於屏東的他們,有人是書店老闆、有人是攝影師、有人以文化統籌為專業,還有從事建築與空間設計的「拾五設計」團隊。對他們而言,以書報攤樣貌面向大眾的方根發,不僅僅是間咖啡廳、活動場域,更是整合多方資源的在地文化品牌。

隱身眷村後院的咖啡書報攤:屏東「方根發」以在地文化、常民生活打造勝利星村新日常
「方根發」不僅僅是間咖啡廳、活動場域,更是整合多方資源的在地文化品牌。(圖片提供:拾五設計)

一座書報攤凝聚社區能量

為什麼以書報攤作為包裝呢?拾五設計說,團隊始終相信實體書存在之必要,報紙則是「打開世界的第一扇窗」;然而,書報攤作為美好的一道街邊風景,近年卻也逐漸消逝在大眾生活中。

由於方根發需要一個對外開放的空間,又跟書籍相關,便決定選址於主理人之一所經營的「繫本屋書店」後院。掛滿報紙的牆面像是每天更換的社區佈告欄,所有人都能自由進出;你可以買一本書坐在戶外座位閱讀,也可以點一杯咖啡倚著牆面讀報。「這就像馬來西亞的茶室文化,」拾五設計解釋,「周圍幾家攤販,共用中央房東提供的餐桌。房東除了提供場地,也販賣飲料和涼水,所有人都聚集在此。」

隱身眷村後院的咖啡書報攤:屏東「方根發」以在地文化、常民生活打造勝利星村新日常
掛滿報紙的牆面像是每天更換的社區佈告欄,所有人都能自由進出這個場域。(圖片提供:拾五設計)

融入在地眷村文化

看似小巧簡單的方根發,其實是縝密設計思考下的產物。為了融入周遭環境,建築外觀像是兩道樸實的牆面,卻又蓋得不高,「圍牆在以前的眷村是很重要的元素,除了治安和隱私考量外,這些低矮的圍牆還兼顧了鄰居間彼此交流的溫暖人情。」這樣的概念,也被拾五設計融入其中。

隱身眷村後院的咖啡書報攤:屏東「方根發」以在地文化、常民生活打造勝利星村新日常
過往眷村生活的特色,也被融入方根發的設計之中。(圖片提供:拾五設計)

運用高度落差的特殊工法,拾五設計還巧妙地把方根發的屋頂藏起來,乍看之下只有單純的兩道牆,由內到外延展開來;從正面看入點餐窗口,還能同時看見戶外綠意與室內工作空間,中間牆壁切面則以不鏽鋼材象徵斷裂概念。

隱身眷村後院的咖啡書報攤:屏東「方根發」以在地文化、常民生活打造勝利星村新日常
從正面看入點餐窗口,還能同時看見戶外綠意與室內工作空間。(圖片提供:拾五設計)

巧用天然材料與既有常民物件

擁有材料專業背景的拾五設計,當然也不放過方根發的各種細節。牆面以碳化過的軟木板鋪設,「酒瓶用的軟木塞,加熱後就會逼出黏著劑,是很天然的材料,質感和紋理都很好。」團隊解釋,在屏東炎炎的熱帶夏日,軟木板完全不會吸熱、也不吸水,是對抗氣候的絕佳材質。有趣的是,碳化軟木板的顏色還會隨著日曬而變淺,每隔一段時間拜訪方根發,都將是不同的面貌。

隱身眷村後院的咖啡書報攤:屏東「方根發」以在地文化、常民生活打造勝利星村新日常
在屏東炎炎的熱帶夏日,軟木板完全不會吸熱、也不吸水,是對抗氣候的絕佳材質。(圖片提供:拾五設計)

一旁水塔上貼著方根發的Logo,以注音符號呈現,拉近與民眾的距離。「那座水塔好用是好用,但是很醜。既然沒有理由移除它,就好好運用它吧!」因為一般的招牌師傅不能做弧面,拾五設計就找來電影美術團隊,在水塔上完整呈現Logo的線條、角度與手感。

隱身眷村後院的咖啡書報攤:屏東「方根發」以在地文化、常民生活打造勝利星村新日常
水塔上貼著方根發的Logo,以注音符號呈現,拉近與民眾的距離。(圖片提供:拾五設計)

不僅如此,就連傳統常見的白鐵圓椅,也被善用在方根發的戶外座位區;流水席圓桌所使用的剪刀桌腳,因為收合方便,也在這裡用作咖啡桌的底座,結合露營用具「豬尾巴」,還能輕鬆擺放花器。「我們想讓大家習以為常、覺得不好看的東西展現價值。」透過乘載歷史文化,同時朝向現代美學,這些物件得以以不同面貌被重新看見。

隱身眷村後院的咖啡書報攤:屏東「方根發」以在地文化、常民生活打造勝利星村新日常
傳統常見的白鐵圓椅、剪刀桌腳,也被善用在方根發的戶外座位區。(圖片提供:拾五設計)
隱身眷村後院的咖啡書報攤:屏東「方根發」以在地文化、常民生活打造勝利星村新日常
有了露營用具「豬尾巴」,還能輕鬆擺放花器。(圖片提供:拾五設計)

交流發生、點子萌生

去年夏天開幕的方根發,至今已舉辦過大大小小的活動,集結了多元領域、多種面向的新鮮事。許多遊客特別從外縣市造訪;附近學校的老師帶學生們來參加講座;更多是在地居民隨性地聚集在這裡喝咖啡、彼此交流。訪談最後,團隊告訴我們:「當不同的想法和點子被帶到很日常的屏東、匯聚在方根發,這裡就不再是一個『沒有資源的鄉下』了。」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