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日本品牌「三宅一生」?
473 赞同
17 评论
249 收藏

据说在时尚界流传着这样一则轶事:

在某场大牌时装秀的后台,一位小小实习生手足无措,欲哭无泪:“有一件衣服,它没有任何形状,只有四个破洞在上面。你很难判断哪个洞是袖口、哪个洞是领口。虽然有人在彩排时告诉过我们……但走秀时的后台乱疯了,在那种时刻,你根本没有时间去研究这件衣服该怎么穿啊啊啊!”

而据说这件让实习生崩溃的衣服,就出三宅一生之手。对他来说,时尚秀场后台的故事大概在他的心中掀不起一点波澜,毕竟他的观念就是:人没有必要被衣服束缚,舒适是最重要的。真的很real。

对于三宅一生这个名字,稍微了解设计的人一定不会陌生。关注时尚的小姐姐一定不会错过BAO BAO ISSEY MIYAKE的菱形包包,就算是不接触时尚的直男也知道乔布斯万年不变的高领套头衫,一生之水更是将简约典雅发挥到了极致……

除了这些“出圈”的设计作品,三宅一生最出名的称号就是“面料魔术师”,我第一次看到他设计的服装作品,就完全被布料中的空间变化折服,怎么会有如此天才般的人物!

不过三宅一生第一次在东京展示他的时装时,日本人却嘲笑他的设计是“装土豆的口袋”,因为他的服装是采用与柔道服相同的粗棉布制成的。当时的日本人只认为欧洲的时装是好的,而不珍惜自己民族元素的设计。

很明显能看出:西方服饰设计注重线条,三宅一生则另辟蹊径,从东方服饰文化与哲学观照中探求全新的服装功能、装饰与形式之美,这在当时是非常具有创造性的设计理念。在此基础上,他设计出了前所未有的新观念服装:蔑视传统、舒畅飘逸、尊重穿着者的个性、使身体得到了最大自由的服装。

在我看来,三宅一生最伟大的地方就是敢于突破传统的西方美学界限。他的独创性已远远超出了时代的和时装的界限,走在了时代前面。

如果你也被这些美妙的褶皱吸引,在这里放个彩蛋:纪录片《三宅一生:为设计而生》(Issey Miyake: Design for Feel)

纪录片《三宅一生:为设计而生》

三宅一生在片头的日式自白,更让人看到他心中柔软的部分。

很多答主都没提到的,除了众多的设计作品,三宅一生的店铺也非常值得逛。在这些梦幻店铺的背后,是大神级别的空间设计师,能让人在买买买的同时,同时感受到营造优雅又美妙的氛围。

2017年,意大利米兰,三宅一生进驻意大利米兰一栋19世纪建筑,让三宅一生的拥趸在逛店时,有了逛博物馆一般的趣味性,这家店铺设计师正是吉冈德仁。

吉冈德仁已经做过150家三宅一生的店铺设计,可以说是三宅一生店铺设计界的元老。(仰望大佬)

他本人也是2020年日本东京奥运会火炬的设计师,当火焰从火炬中绽放的时候,火焰之光映照着樱花朦胧的形象,燃烧的樱花在烈火中坚强重生,非常具有日本审美特色。

三宅一生的“褶皱”作品让世人惊叹,而吉冈德仁这件2001年设计的“蜂窝”椅(Honey Pop)也是他的成名作,现在被蓬皮杜艺术中心、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永久收藏。

不过我更喜欢他的另一个更具诗意的称号:“光学诗人”,因为他的作品充满对光的热爱,只有光与他的作品融合之时,作品才具备了生命力。以下是接住七彩光的男人:

(解锁材质:玻璃)

材质永远不会限制设计师的发挥。如果你去过日本希尔斯大道(Hills Avenue)的鞋店,一定会注意到,这里没有任何置物柜。吉冈德仁把所有鞋子用700多根白色细金属棒“串”起来,创造了一片“白色森林”。

阳光透进来让整个空间充满想象力,而夜里黄色灯光又会让它变成神秘王国。

如果说“白色森林”是吉冈德仁对于金属的创造,那三宅一生To系列腕表,更像是把本应存在的艺术品从金属中“挖”出来。私下猜测吉冈德仁本人很喜欢这个系列,因为To正是以他的名字Tokujin Yoshioka首字母TO来命名。(莫名想到JOJO时间控制系列的反派们)

吉冈德仁是我私心非常喜欢的设计师,他的设计中有很多与三宅一生共鸣的部分。比如它们都充满日式哲思和生活理念。

这组以金属为材,以黑胶唱片为灵感的系列腕表,继承了吉冈德仁一贯的设计风格。简约、利落,但是同时不是单纯追求概念设计,外圈时针、内圈分针,读时也非常实用。虽然很多人觉得金属腕表更适合男性,但是这款唱片形状的表盘非常凸显艺术气质,我觉得对于中性帅气的女生也是不错的选择。

在《娱乐至死》作者尼尔·波兹曼的观点中,时钟这种精确了刻度的机械产物,本身就象征着人类的智慧的增进与上帝至高无上权威的削弱。吉冈德仁作品的美感是毫无修饰的,精工制、金属切割工艺造透露着人类的智慧之光,极致的美感也表露出日本诗意的物哀之美。

总的来说,三宅一生不管是从服饰、包包、香水还是腕表,都是遵从极简风格,简化的是颜色和线条。这种解构主义,慵懒柔和却又充满雕塑感,冲突且和谐,所以三宅一生家的产品识别性很强,即使没有logo也能一眼认出。也就像三宅一生一直说的:建立自己的想法对于设计师至关重要。

编辑于 2020-05-06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