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owing Up西九展亭盡顯線條美 埋藏香港6大城市特色 - 香港經濟日報 - 即時新聞頻道 - 商業 - 商業頭條 - D190617

Growing Up西九展亭盡顯線條美 埋藏香港6大城市特色

商業

發布時間: 2019/06/17 14:50

分享:

分享:

New Office Works管理總監丁慧中(左)及設計總監謝怡邦(右)認為,城市的成長需傳承文化和歷史,希望展亭埋藏屬於香港的集體回憶。(張凱傑攝)

棕色木柱、流水屋頂、水池相伴,屹立在西九文化區草地上的「Growing Up展亭」2月底落成,斜陽暉映下盡顯線條美感。New Office Works設計總監謝怡邦解釋,展亭包含6種城市元素,希望盛載香港的集體回憶,認為建築物除了吸引眼球,更要有內涵。

位於苗圃公園旁邊的Growing Up,正好代表與幼苗一同成長。由樹苗想像成木柱,每一條高低跌盪,形成微微傾斜的屋頂,讓雨水流至地面水池,與對出的維多利亞港互相呼應。他認為一座城市的成長需要文化和歷史,因而將6種建築和城市元素融入展亭當中,希望在西九埋下一棵文化的幼苗慢慢成長。

張凱傑攝

藏6大城市元素

展亭包含的城市元素,包括梯級,因為香港多山坡,梯級與景觀構成重要關係;黑色隧道,由於香港高密度,樓與樓之間形成又長又窄的後巷,帶來「一點透視」強烈的視覺效果;模仿中式瓦頂,希望突顯香港具有中國文化,但特意將又重又實的材料巧妙地改成又輕又透。

張凱傑攝

同時雨水也成展亭的一部分,因為香港經常下雨,屋頂可令雨水流動連接水池;密集,香港常見竹棚等密集場景,因而樓梯底刻意利用密集的柱和梯級造成視覺效果;棕櫚樹,為香港常有的熱帶植物,棕櫚樹讓人放鬆的感覺,但偏偏出現告士打道、軒尼斯道中,休閒和繁忙對比,正好就是香港。

張凱傑攝

300隊伍競賽 年輕建築師渴求機會

憑著創作概念與香港關係直接,New Office Works贏得西九文化區管理局舉辦的香港新晉建築及設計師比賽。歷時兩年多,終於見證臨時展亭落成。謝怡邦坦言,Growing Up與其他入圍隊伍相比,形態上未必最突出,但認為有特色的建築物,不代表奇形怪狀和標奇立異,因而更看重內涵。

比賽的原意希望每兩年舉辦一次,讓不同的建築師都有機會展示創作成果。換言之,今次展亭約半年至一年內就要拆卸或移走。他解釋,臨時展亭其實在建築界很普遍,藉此宣揚建築理念,刺激創作靈感。加上本港建築條例嚴謹,局限創意和用料發揮,因而當局採用臨時牌照,希望減少限制。

張凱傑攝

話雖如此,落成不久就要面臨拆除,對建築師而言始終感到可惜。他指展亭涉及許多木材、人力、物力,短時間就拆除其實會浪費,希望日後有機會將展亭移師至郊外等合適地。他提到,本港興建展亭的機會不多,今次比賽從超過300支隊伍脫穎而出,反映本港年輕建築師對這些機會非常渴求。

「讀建築的人都希望為大眾做事,而非為少數人服務,公共建築終於實現,讓大眾享用。」目睹小朋友跑上跑落、情侶們看日落、市民觸摸和使用自己的「心血結晶」時,卻教他最為感動。更大的意義在於,當西九文化區四周全是大型建築物,年輕建築師無法將自己的創作興建出來時,展亭就可突顯香港建築師其實都有能力築起具有特色,並屬於本地的建築物。

開啟hket App,閱讀全文

撰文 : 張凱傑 記者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