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消文261 如云:“依三學增上,佛正說六度,初學攝前三,後二攝後二,一通三分攝。”@廣論消文|PChome Online 個人新聞台
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20-12-28 07:51:37| 人氣5,653|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廣論消文261 如云:“依三學增上,佛正說六度,初學攝前三,後二攝後二,一通三分攝。”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廣論消文261   2614-2623

益西彭措堪布開示

午六、觀待三學數量決定

觀待三學,數決定者。

觀待戒定慧三學數量決定方面:

戒學自性即是戒度,此要有施,不顧資財,乃能正受,是戒資糧;既正受已,由他罵不報罵等72忍耐守護,忍是眷屬。靜慮心學,般若慧學,精進遍通三學所攝,故六度決定。

戒學的自性是持戒度,這又要有佈施、不顧戀資財才能真正受戒,所以佈施是持戒的資糧;受戒之後,要由他罵不還罵等的忍耐心守護戒律,故安忍是持戒的眷屬。靜慮是心學,般若為慧學,精進則通於戒定慧三學。因此六度數量決定。

72. 他罵不報罵等:沙門四法,字包括他怒不還怒、他打不還打、尋過不還報。

如云:依三學增上,佛正說六度,初學攝前三,後二攝後二,一通三分攝。

如云:針對戒定慧三學,佛陀無顛倒地宣說了六度。戒學中包含施、戒、忍前三度,後二者心學、慧學中含攝靜慮、般若後二度,精進一度通於三學,屬於三學所攝。

小結:

三學(有法)以六度能歸攝,數量決定(所立)

因為:圓滿三學必須依賴六度,在六度之外,不必更多,少了也不能含攝。

這一點也成立,因為:戒學的體性,即是持戒;為了不貪受用而真正受戒,需要佈施;持戒時要做到不違越沙門四法,需要安忍。故前三度攝於戒學。靜慮是心學的自性,般若是慧學的自性,精進通於三學。因此,以六度能使三學究竟圓滿,若無六度則不能圓滿成就三學。

以下總的教誡應重視六度數量決定的道理。

如是當以何等勝身、圓滿何等自他二利、安住何乘、由具幾種方便之相、修行何學,能滿能攝如是身、利、大乘、方便及諸學者,當知即是六波羅蜜。

此句實際是上述六種觀待道理的總結。

如是應當以何等殊勝之身、圓滿哪些自利他利、安住何種大乘中、由具備哪幾種方便之相、修行何種學處,能圓滿如是身、如是二利、如是大乘,能統攝如是方便、如是三學的妙法,須知即是六波羅蜜多。

總攝菩薩一切修要大嗢柁南,乃至未得廣大定解,應當思惟。

對這總攝菩薩一切修要的大總綱,乃至沒有獲得廣大定解之前,應當不斷思惟,直到獲得決定為止。

廣大定解,是學習這一科所應達到的目標。廣大,是指認識到一切菩薩的修持要全都含攝在六度中,猶如百川同歸大海,由此方知六度是菩薩萬行的總綱。

總的必須認識萬行歸六度六度開萬行

萬行歸六度,是由思惟以上內容,而認識到菩薩萬行的關要完全攝於六度中;

六度開萬行,即由此廣大定解積極趣入六度,開展菩薩道的無量修行,此內容將在下一科判中廣說。

巳二、獅子賢論師對無著菩薩在《攝大乘論》中觀點的解釋分三:

就斷除所治品的能治法數量決定

就能成辦一切佛法根本扼要數量決定

就隨順成熟有情數量決定

午一、就斷除所治品的能治法數量決定

又初不令超出生死,其因有二,謂貪資財及著家室。能治此者,謂施及戒。

最初不讓我們出離生死的主因有兩個,即貪著資財與貪著家室。其能對治即是佈施和持戒。以佈施能遠離對資財的貪執,以持戒能遠離對家室的貪執。

設暫出離,不能究竟而復退墮,其因有二,謂由有情邪行眾苦、長修善品而生厭離。能治此者,謂忍及進。

雖然暫時出離了,但修道不能究竟因而中途退墮的因素也有兩個,即由於遭遇有情的邪行和遭遇眾多的苦而生厭離,以及由於長期修持善法而生厭離(長期行善但缺乏耐心無法持久)。其能對治即是安忍和精進。

以耐眾苦及他怨害,經無量時猶如一日,善知修習勇悍之法,若多修練發起忍進,則能對治退墮之因,極為扼要。

依靠忍耐眾多的苦和他人的損害,經歷無量時間猶如一日,善能了知並修習勇悍之法,如果時時多修煉因而發起安忍、精進,便能對治退墮之因,此極為重要關鍵!

非但修此菩薩諸行,即現在時修諸善行,於少艱辛忍力薄弱,於所修道無大勇悍,以是因緣初入雖多,然於中間能不退者,實不多見,皆由未修忍辱、精進教授所致。

不僅長劫修持菩薩諸行,即便現在修一些善行時,由於對少許艱辛的忍耐力薄弱,且對所修之道沒有大的勇悍心,因此由於上述的原因,以致最初趣入的人雖然很多,但中途能不退轉的實為罕見,這些都是由於沒有修習忍辱和精進的教授所導致的。

又於中間雖未退轉,然有二種失壞之因,謂心散亂不住善緣及壞惡慧73。對治此者,謂靜慮、般若。

另外,在修道中間雖然沒有退轉,但有二種失壞修道的因素,即內心散亂不安住於善所緣以及顛倒取捨的惡慧。能對治此二者即是靜慮和般若。

73. 壞惡慧:惡慧或邪慧。

以下說明為何散亂和惡慧是失壞善法之因。

佛說散心修念誦等無大義故。

佛宣說以散亂心修習念誦等,沒有大的義利的緣由。

是在說明以散亂心會失壞善法的理由,就是以散亂心行善,勢力薄弱,雜諸妄念,利益極小。

【故說引發三乘一切功德,皆須二事:一、 除善所緣心不餘散、專一而住真奢摩他或其隨順。廣論156頁第3

若於內明法藏之義無簡擇慧,雖於粗顯取捨之處,亦起錯誤顛倒行故。

如果對內明三藏法義不具備簡擇的智慧,即使對粗大、明顯的取捨處,也會錯誤顛倒而行持的緣故。這是以惡慧失壞善法的理由。即沒有智慧而顛倒行善,不但無益而且有損。

因此,只是修忍辱、精進使自心不退轉還不足夠,還必須修習靜慮、般若,才能保證善行不失壞。

此依斷除所對治品能治增上74,數量決定。

以上是依斷除所對治品的能治法,說明六度數量決定。

74. 增上:針對這個方面。

小結:

斷除所對治品的能對治法(有法),需要六度,數量決定。

因為:最初障礙超出生死、中間退墮、最後失壞的因緣決定只有六個,其能對治即是六度,在六度之外,不必更多,少了也不能含攝。

這一點也成立,因為:貪著資財而不能超出生死,須以佈施對治;貪著家室而不能超出生死,須以持戒對治;雖已出離資財和家室,但因眾生的邪行及眾苦而生厭離,致使中途退墮,須以忍辱對治;由於長期修持善法加行而生起厭離,以致退墮,須以精進對治;雖無退墮,但以散亂心不能安住善所緣而失壞善法,須以靜慮對治;雖無退墮,但以邪慧失壞,須以般若對治。若無六度,則不能如是對治,因此六度數量決定。

廣論消文261-1  2623-26211

益西彭措堪布開示

午二、就能成辦一切佛法根本扼要數量決定

依能成辦一切佛法根本扼要,數決定者,謂初四度是定資糧,以此四種能成不散靜慮度故;依此因緣若修妙觀,則能通達真實義故。

從能成辦一切佛法的根本關鍵——以止觀來衡量,是六度數量決定。因為:前四度為定資糧,依靠這四度能成辦不散亂的靜慮度;又依此靜慮因緣,若修妙觀,則能通達真實義。

小結:

一切佛法的根本扼要(有法),以六度能成辦,數量決定(所立)

因為:以靜慮體性的寂止和智慧體性的勝觀堪能成辦一切佛法功德,而成就止觀須依六度,不必更多,少了也不能含攝。

這一點也成立,因為:以施、戒、忍、精進四者成就不散亂的靜慮,故為三摩地資糧;依於靜慮體性的寂止成就勝觀,故是智慧資糧。若無六度則不能如是成就。

午三、就隨順成熟有情數量決定

隨順成熟有情增上,數決定者,與前所說第三義同。

第三義觀待引發圓滿一切利他,數量決定。(25912行)

從隨順成熟有情的方面衡量,六度數量決定,此與上面所說的第三義相同。

此是聖者無著所許,如獅賢論師所立而說,對於六度引發定解,最為切要。

以上是無著菩薩在《攝大乘論》中所承許的觀點,本論按照獅子賢論師在《般若八千頌與現觀莊嚴論對照廣釋》中的安立而解說,這段內容對於六度引發定解極為重要。

辰二、兼說次第決定分三:

生起次第二、勝劣次第 粗細次第

第二,兼說次第決定分三。

順帶說明生起六度的次第決定分為三種。

巳一、生起次第

生起次第者,若能佈施,於諸資財不顧不貪,則能受戒;若具尸羅善防惡行,則於怨害而能堪忍;若有忍耐不厭難行,退緣微少,能發精進;若能晝夜發勤精進,能發正定,心於善緣堪能安住;若心定者,乃能如實通達真實。

六度生起的次第:若能佈施,對資財不顧戀、不貪著,便能受戒;若具足戒律,防護三門惡行,便能安忍怨敵的損害;若有安忍,心不厭捨一切難行,修道退轉的因緣微少,便能引發精進;若能晝夜勤奮精進,便能引發正定,內心堪能安住善所緣;若心一緣專注而不散亂,便能如實通達真實。

從反面觀察:以貪著受用之故,便無法捨家受戒;

以不能禁止身口意諸惡行之故,便無法安忍損害及眾苦;

以不能安忍眾苦之故,便無法發起精進;

以不能恒時精進行善之故,便無法成辦一緣安住的靜慮;

以不能一緣安住之故,便無法生起通達真實的智慧。

因此,六度以前前為因便能生起後後,若無前前則無法成辦後後。

因此,以前因後果排列次第,決定是從佈施排至般若。

巳二、勝劣次第

勝劣次第者,前前微劣,後後殊勝。

六度勝劣之次第,即:依次前前比後後微劣,後後較前前殊勝,因此先說微劣者再說殊勝者。

世間雖有佈施者,但能嚴禁自己身語意造惡者更為稀有,因此:

1佈施為下(微劣),持戒為上(殊勝);

2嚴禁惡行雖難,但受傷害時心能安忍不動更難;

3安忍雖難,但恒時於善法發起精進更難;

4恒時精進雖難,但以三摩地(止)令心調柔更難;

5成就四禪、四無色界心雖難,但以智慧證悟真諦更難。

6所謂易修,即煩惱粗重時也能修;所謂難修,即要求煩惱微薄、功德廣大。

因此,以劣勝排列次第,一定是從佈施排至般若。

此外須知,此處的勝劣只是針對同一人的事、意樂、所依而說。如果身份不同,則後後超勝前前並不決定比如,資糧道菩薩的持戒不如登地菩薩的佈施殊勝。而且,這只是從大體上安立,如果事相不同,則六度不決定前劣後勝。比如,1.斷不與取不如佈施身命殊勝,2.稍稍精進行善不如安忍大的損害殊勝。

巳三、粗細次第

粗細次第者,前較後者易轉易作,故相粗顯;後較前者難轉難作,各較自前,故為微細。

粗細的次第:指前前比後後容易趣入、容易行持,所以行相粗顯;是後後較前前難以趣入、難以行持,因此較前前微細。

比如佈施,上至總統下到屠夫都能趣入,所以容易了知也容易行持,其行相最為粗顯。相比之下,持戒則較微細,而安忍又比持戒更細,如此越往後者自性越微細,最後的般若最為微細。因此,若以粗細程度排列次第,決定是從佈施排到般若。

《莊嚴經論》云:依前而生後,安住勝劣故,粗顯微細故,說如是次第。

《大乘莊嚴經論》說:

依前前而引生後後的緣故,宣說前前微劣、後後殊勝,

以前前粗顯、後後微細的緣故,而宣說如是次第。

世上最善妙的話語,佛陀皆已說盡;世上最準確的法相,佛陀都已善為安立。佛語字字句句都體現了大智慧。佛以盡所有智照見一切差別相、一切緣起、一切道,因此宣說了六度總綱。我們學習四諦,從最初的鸚鵡學舌,到學習大論之後,知道僅僅苦集滅道四字,就包含了如海般深廣無量的法義。同樣,此處佛說六度,具有種種數量決定、次第決定的道理,成為攝盡一切菩薩道修要的大總綱。對此,越往後面越能充分體現。

日常法師開示

【第二兼說次第決定分三,生起次第者,若能布施於諸資財,不顧不貪則能受戒。若具尸羅善防惡行,則於怨害而能堪忍。若有忍耐不厭難行,退緣微少能發精進。若能晝夜發勤精進,能發正定。心於善緣堪能安住,若心定者乃能如實通達真實。】

這是依照我們修學的程序一步步地深入,要使修學的內容如理如量地生起來,有它必要的、正確的次第。如果能沒有一點貪著顧戀地布施所有的東西,那個時候才受戒,要不然,戒是受了,結果這個放不下,那個也放不下,受了戒不但沒有用,反而受害。

1.所以第一要先能布施,

2.然後才是持戒。能善巧地防護尸羅,不犯種種的惡行,

3.那個時候人家來傷害,就能耐得住,遇到困難也能擋得住。從消極的擋住,

4.更進一步才能策發精進,否則小小的苦都擋不住而退下來,還能進一步向前衝嗎?所以忍辱下面才是精進。能夠精進,

5.才能學深入的定,而且必須晝夜精進才能發定。得了定以後,這個心才能如你所欲,要怎麼樣就怎麼樣,不會像我們現在,不是胡思亂想,就是昏沉瞌睡;

6.得了定心就能很凝聚,很深細,也才能深觀一切世間的法相,那個時候才能如實通達真實的道理。所以這是生起必然的次第。

【勝劣次第者,前前微劣,後後殊勝。粗細次第者,前較後者易轉易作,故相粗顯。後較前者難轉難作,各較自前故為微細。《莊嚴經論》云:「依前而生後,安住勝劣故,粗顯微細故,說如是次第。」】

接下來說明六度當中哪一度比較深細,哪一度比較粗淺。1.六度中前面比後面微劣,此外,2.前面的布施比較容易,越後面就越深細、越難做。所以一定是容易的、粗淺的先做到了,才能夠一步一步的進入深細的、難做的,這是一定的次第。這六度不但是把所應學的內容包含無遺,而且次第的必然性是這樣的嚴密,不管從它的生起、勝劣、或是粗細來說,必然都是這樣的次第。所以十方一切諸佛,無不是這樣說、這樣行、這樣修證。   

 

台長: deepmind

是 (本台目前設定為強制悄悄話)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