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影評:A級控訴的A級成就@藍色電影夢|PChome Online 個人新聞台
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4-07-19 20:58:17| 人氣2,745|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4影評:A級控訴的A級成就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我把土其其人屠殺亞米尼亞人的悲劇告訴兒子,他問我土耳其人為此道歉了嗎?如果他知道其實沒有,這場歷史血債將如何清償?我拍電影的目的就是要破除這個魔咒。
─加拿大亞美尼亞裔導演艾騰.伊格言。




身負歷史血仇的人,都極盡全力地哭喊正義,要求平反冤情,那是人性之常;但是要將血淚化為傳世傑作,委婉、內斂又能意境全出,才更高明。

西元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十月德軍揮軍東進與俄軍交戰,土耳其人與德軍結盟,對於篤信基督教的亞美尼亞人,以可能串通俄國之名,進行靖鄉安邦的流放和種族滅絕的大屠殺,共有百萬人受害。當時的屠殺慘狀都被美國的傳教醫師克拉倫斯.亞雪目擊紀錄,留下《一名美國醫師在土耳其》的歷史鐵証,倖存的亞美尼亞後裔流散到法國、埃及和美加等國,在其後的九十年間都持續以各種抗爭方法抗議土耳其暴行,「A級控訴」就是電影藝術家對這椿歷史血案的影像控訴。

傳統畫論有「潑墨成畫」和「惜墨如金」兩派,一則豪放,一則精微,其實兩者相輔相成,懂得掌握收放分寸,就可以攀登不凡格局。艾騰.伊格言的成就在於兼採「潑墨成畫」和「惜墨如金」的精髓,跳脫了亞美尼亞人後裔的傳統包袱,以更宏觀和開放的態度檢視這場歷史血案,跳脫冤冤相報的歷史輪迴,讓亞美尼亞的悲情歷史得以讓更多人了解、關心與檢視。

歷史該怎麼解讀?人言各殊。保存真相是最基本的動作,但是史家所站的位置和時空,以及秉持的觀點和對証據的篩檢心態,都會影響史論結果。身為受害人的後代,聲嘶力竭的控訴未必能獲得大眾共鳴,於是伊格言另闢蹊徑,打造了一幅非常特殊的歷史真相論辯圖。

電影共分三個層次,三度時空,交錯縱橫的敘事結構,多面向的交叉辯論,大幅提昇了單向控訴的傳統悲情電影格局。

劇情層次共分三條主線,都在說明世人如何以自己的偏見來解讀真相:首先是一位亞美尼亞藝評家要解釋亞美尼亞畫家的傑作;其次是一位亞美尼亞大導演要拍攝亞美尼亞受迫害滅族的悲劇電影;最後則是一位加拿大海關關員檢查亞裔後代回返故鄉所拍攝的影片。

藝評家以極其感性的言詞分析大畫家的「母與子」的畫作,強調他持放在胸前的那束野花,就是為紀念死難的父親,但是伊格言卻透過戲中戲的手法告訴觀眾,那是兒子的衣扣掉了,來不及縫補,只好舉花遮醜。不需指著鼻子罵人,就明白告訴世人:感性的放縱就是「誤讀」真相,就會「誤導」聽眾。

決心要拍史詩電影的導演,搭景重現傳教士收容難民的住屋,為了戲劇效果,還把亞美尼人的精神指標「亞拉拉山」畫進布景中,事實上,那裡根本看不到他們的聖山。伊格言再度告訴大家人們是如何選擇性地「重建」歷史場域,如何以主觀感受誇大表現世人追求的「真相」。

更重要的是做為亞美尼亞人的後裔,伊格言卻不做一言堂的控訴,他一方面極其翔實地重現土耳其人的屠殺血腥,另一方面卻不吝於提供另類觀點幫觀眾踩剎車,提醒大家要更客觀地檢視這場悲劇。例如:劇中飾演土耳其軍官的大反派向導演告解說要從心裡「壞」起,才能演得栩栩如生,以前他不了解史實,但是做了研究之後,認為土耳其人其實也是為求自保;藝評家不慎闖進拍片現場,入戲極深的傳教士演員卻繼續「起乩」似地悲憤唸詞,原來,即使只是一位救苦救難的美國人,卻也可能因為身歷其境,血衝腦門,而不再客觀。

至於海關的盤查戲更關係著信仰與欺騙的爭辯。年輕人回到亞美尼亞故鄉找尋文化和生命源頭,獲得朋友大力協助也受託帶了底片盒回加拿大,關員判定內含毒品,年輕人卻堅信其中只有底片,真相只有一個,開盒即知分曉,然而信仰卻可以讓人堅信謊言,我們該懲罰他的愚蠢?還是接納他的信仰?

「A級控訴」是標準的後設電影,以真假難辨的「過去vs.現在」、「創作vs.解讀」和「傳言vs.真實」的三層時空對比,進行人間真相的大辯論,看完電影之後,心緒沈沈的觀眾面對多元觀點的論述難免覺得真相還不夠,於是你一定會急於去追查歷史上是不是真的有「土耳其人滅絕亞美尼亞人」的種族滅絕行動?於是你會朋友討論爭辯……讓更多人的關心,讓更多的人去理解,不正是希臘史學家希羅多德所說的:「歷史就是透過研究得來的知識!」這樣委婉的正面並陳,不才是最高明,也最上乘的「A級控訴」嗎?

台長: 藍色俄羅斯
人氣(2,745)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電影賞析(電影情報、觀後感、影評)

我要回應 本篇僅限會員/好友回應,請先 登入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