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密貨幣屢爆詐騙爭端!管理專法何時上路、真能有效保障投資人權益?|經理人
商業 Business > 數位轉型
feature picture
pexels

加密貨幣屢爆詐騙爭端!管理專法何時上路、真能有效保障投資人權益?

近年虛擬貨幣等虛擬資產業大幅成長,根據國際貨幣基金(IMF)統計,2022 年 1 月,市場估值約新台幣 75 兆元;台灣也不落人後,但政府監管未與盛況同步。像是去(2023)年初,有男子在北市設立虛擬貨幣門市,從事假投資、真詐騙,造成 100 多人被害,財損金額超過 2 億元。

面對亂象,除了事後可以用詐欺罪法辦,事前約束業者經營的具體法律卻空空如也,因此有立委在去年 11 月提出台灣首部《虛擬資產管理條例草案》。有了這部規範,虛擬資產的交易平台將與傳統金融機構一樣,遵守各種監管,即有助降低投資人的交易風險,值得我們搶先觀察。

延伸閱讀:加密貨幣是什麼?投身幣圈之前,你該懂的基礎知識!

隨世界趨勢創立專法,讓違規不再偽裝成投資風險

第一個立法重點是業界監理。像是前述北市詐騙案為何爆發?原因是交易資訊非常不透明,像是相關財務報表未公開、沒有經營相關的會議紀錄可供查詢,更別說現金管理也內控不足,讓這樣的平台容易淪為黑箱,便於犯罪者上下其手。

因此,針對前類缺失,該草案強調「風險控管與治理機制」。

舉例來說,草案規定,業者均應加入同業公會,強化業者彼此之間的約束;且經營規模一定以上者(採滾動式修正),更應向主管機關申請許可,否則不得經營虛擬資產業務,降低不良業者進場的風險。

當虛擬資產業者自行發行,或受他人委託發行虛擬資產之際,更應以白皮書記載,如發行計畫等內容。其中,為回應當代重視環保的態勢,更要揭露對氣候及環境產生重大不利影響的可能資訊。為確保公司能被好好治理,業者尚應制定「上下架審查標準及程序」,納入內部控制制度,檢視虛擬資產的價格是否有被操縱,廣告內容是否不當等情況。

最重要的是,業者還應訂定並公開虛擬資產的保管政策,如明定冷、熱錢包的保管比例與管理程序。所謂冷、熱,是以有無連線作為區分,例如冷錢包是離線,通常是做成 USB 或外接硬碟的形式,比較安全,但對投資人來說較不方便;熱錢包則是線上錢包,方便啟用但也較易遭外力駭入。

最後,為了避免詐騙風險,強化交易透明度,更會要求業者就其業務項目,制定交易規則,像是充分說明虛擬資產的特點和風險,權利義務會如何訂定,以及申訴該如何處理等,並以主管機關指定方式向客戶公開。

第二點,就是償付擔保。為避免損及客戶權益,主管機關將以預算或同業公會繳納的費用,設立虛擬資產基金;當發生業務困難致無法清償等情況,主管機關得動用基金用以償付,填補客戶的損失。

當業者損害客戶權益時,本草案更要求平台負起損害賠償責任;甚至不只業者,若代言人有不正當交易行為,同時也設有罰則。種種規定,就是希望不要再發生大規模的財損事件。

現行草案有局限,讓業者與投資人無所適從

透過專法,可以讓許多不正當的交易行為,攤在陽光下;讓業界的違規不能再偽裝成投資風險。但凡事沒有完美,草案的法律框架還有一些可改進的地方。

首先是定位不明確,各單位控管不同調。像比特幣就很難用傳統法律觀念定位。例如金管會及中央銀行曾認比特幣屬「虛擬資產」,而非支付工具或金融商品,然而財政部卻曾認定為「支付工具」,讓比特幣的買賣免徵營業稅。這樣還是要制定新法來解決。

延伸閱讀:全家點數也能換比特幣!零宣傳衝出千萬點兌換,3 步驟一次看

第二,投資人聲音難被聽見。管制虛擬資產業,不只是為了業者,更要保護投資人的權益,但草案較少讓投資者一同討論命令內容,少了很多機會反映意見。

第三,管理範圍有限。目前主管機關僅著重洗錢及恐怖活動管制,但其他如虛擬通貨的稅務申報,較欠缺對應規範。若主管機關缺乏明確監管藍圖,虛擬資產的業務也很難大幅成長。隨著國際市場高速進展,對應規範也該快速跟上。

相關文章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