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老申公屋10年增1.4倍 平均等4年 已候7載長者四搬牀位「麻木晒」 學者關注身心健康 - 20230806 - 港聞 - 每日明報 - 明報新聞網

港聞

港聞二

孤老申公屋10年增1.4倍 平均等4年 已候7載長者四搬牀位「麻木晒」 學者關注身心健康

【明報專訊】房屋署數字顯示,截至今年3月底,長者一人申請公屋數目由10年前的9500宗增至22,800宗,增幅1.4倍,平均輪候時間亦增至3.9年,比10年前增加了2.3年。有長期病患的單身七旬羅伯在等候公屋的7年間搬遷4次牀位,嘆不敢想像將來身體衰老卻仍未「上樓」的日子。港大防止自殺研究中心總監葉兆輝表示,本港人口急促老化,未來住屋需求不斷增加,公屋對基層長者是生活保障,尤其獨居、居於養老院的長者或面對未能適應環境、無人照顧等困擾,甚或產生輕生念頭。

明報記者 李淑瑤

根據房委會近日公布今年6月底最新數字,長者一人申請平均輪候維持3.9年,是自2022年9月底起連續4個季度維持不變,而申請宗數則增至23,500,較上一季多700宗。

房署:已向9800高齡申請人發津貼

房屋署回覆本報稱,未來10年已覓得足夠土地興建約36萬個公營房屋單位,約三分之一預計在第一個5年期(2023/24至2027/28)建成;另外三分之二預計在第二個5年期(2028/29至2032/33)建成。短期內,政府在未來5年將會興建約3萬個「簡約公屋」單位,以及截至今年6月已有約7800個過渡房屋單位投入服務。截至近今年5月底,政府已向約9800名「高齡單身人士」申請者發放現金津貼,以紓緩基層因輪候公屋而面對的生活困難。

碌架牀翁:5室友少交集 日日遊車河

「過得一日得一日啦!」是70多歲羅伯常掛在嘴邊的一句,即使輪候公屋7年間輾轉搬屋4次,仍笑着說「都麻木晒,住慣咗,都無咩要求」。他每月領取7000多元的津貼,怕未能應付數千元房租,故選擇租住碌架牀位,寧願花多些於日常飲食。

羅伯與另外5個室友共住一室,月租2500元的下格牀位就是他的小天地,連同另外5個房客,11人共用廚廁,不過羅伯說所有室友「自己顧自己」,同一屋簷下甚少交集,規矩是不騷擾他人。羅伯記得,最恐怖一次是有個常常醉酒鬧事的室友半夜找人打架,自己年紀大怕惹麻煩,幸好最後該人被包租婆趕走。

有長期病年初開刀「過幾年唔知點」

每天羅伯從牀上醒來就會看電視,再出去「遊車河」,他得意地說,2元就可以搭上冷氣巴士到處遊山玩水,「總站搭到總站,咁就過咗一日」,屯門、元朗、東涌,無遠不到。

不過,羅伯自身有長期病患,年初剛開刀切除腸內腫瘤,要定期去醫院覆診,嘆道「過多幾年後我都唔知點樣……到時先算吧」。他說等了公屋7年,「唔等都等咗咁耐,唔差在呢一兩年」,希望可早日「上樓」,擁有自己的獨立居所,過一段自由自在、無人騷擾的日子。

社工:有關節退化者難落樓變「宅老」

葉兆輝表示,很多數據皆顯示,公屋對基層長者而言是一個生活保障,若長者要在外面工作應付市場租金、或住在不適切居所,是「好陰功」。葉解釋,當獨居長者失去社交網絡、無人照顧、未能適應環境,易滋生與社會的疏離感,甚至產生精神健康風險。

在深水埗區服務8年的關護長者協會助理營運經理兼註冊社工李婉姬表示,不少住在劏房、唐樓的長者因居住情况不理想而衍生一系列身心健康問題,例如有長者因關節退化致上落樓梯感疼痛,漸成「宅老」;又有長者因居住空間狹小,沒有窗戶、冷氣等導致室內氣溫過高或過低,長期影響情緒。

相關字詞﹕基層 獨居 關護長者協會 港大防止自殺研究中心 房屋署 長者住屋 長者 公屋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