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人加薪指南:想要加薪,你先要學會拆解「薪水公式」 | TechOrange 科技報橘

新鮮人加薪指南:想要加薪,你先要學會拆解「薪水公式」

【我們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三角函數有公式,薪水當然也有。本文細部分析了你最關心的薪水公式:(A1)個人才能 *(A2)公司賺錢的能力 *(B1)個人才能的稀缺程度 * (B2)老闆慷慨的程度。分析完成之後還告訴你如何從每一個角度去提升薪資,個人才能不足該如何提高、老闆很摳門該怎麼辦。幫自己的人生加薪,就靠這一篇!(責任編輯:陳君毅)

文:孫彬盛(上市金控公司數據分析師)

出社會邁入第四年,我發現現在 20 幾歲的年輕人,以月薪 45K 為界,上得去的就上得去,且這些人隨著年齡漸增,身價水漲船高,但上不去的,就一直在 30K~45K 這個範圍打轉。

為什麼同樣的學校、同樣的科系畢業,有些人可以輕鬆在 30 歲之前年薪破百萬,有些人卻還在 40K 左右苦苦掙扎?

每一個人都要理解的薪水公式

如果把薪水白話翻譯,所謂的薪水就是「老闆根據你對公司的利潤貢獻,所願意給付的金錢報酬。」

換句話說,薪水 = (A)你對公司的利潤貢獻 * (B)公司付錢的意願係數

把以上公式再拆解一下,把 A 跟 B 分別再拆成 A1、A2 跟 B1、B2,就會變成:

薪水 = (A1)個人才能 *(A2)公司賺錢的能力 *(B1)個人才能的稀缺程度 * (B2)老闆慷慨的程度

以上的薪水公式,撇除那些靠投資人錢發薪水的新創跟非營利單位,可以套用在絕大多數的公司上。

薪水公式的細部定義:何謂貢獻?

(A1) 個人才能

個人才能就是你在工作上綜合能力的展現,像是:專業知識、領導能力、溝通協調能力、談判能力、外語能力、企劃能力、邏輯思考能力等等,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說,個人才能就是你能夠為公司所貢獻的「人力資本」,而公司能不能運用人力資本,去創造足夠的商業價值,這就是另外一回事。

才能本身是中性的,很多人會將特定的才能貼上「沒辦法賺錢的」標籤,譬如我們常聽到家長說藝術、文學、電影賺不了錢,其實更精確地來說,是市場上比較缺乏把這類才能轉換成「足夠利潤」的公司或機制,而不是才能本身的問題 。

額…扯遠了。

那麼要怎麼提升個人才能?要提升個人才能,我覺得有一點很關鍵,你必須先相信自己有成長的能力,也就是必須具備成長型思維(Growth Mindset)

當你在人生遇到難關的時候,你會覺得自己太廢沒辦法解決,還是你覺得你只是「還沒」找到解決的方法?前者是固定思維,後者就是成長型思維,上述連結影片中有很好的闡述,不妨看看。

(A2)公司賺錢的能力

公司的賺錢能力,再說得更精確一點,就是這間公司「運用資本創造利潤的能力」。

我舉我朋友當例子,我朋友是名校畢業,是個很有才華的年輕人,他出社會前兩年,都在一間不怎麼賺錢的新創公司工作,累積了足夠的經驗後,他跳到了一間財星五百大的公司做類似的工作,年薪從不到 50 萬,瞬間提升到 90 萬,足足加薪 80% 以上。

當財星五百大的公司的人資開 offer 給他的時候,他非常的驚訝,不知道自己居然這麼值錢,只是換了個工作,居然就加薪 80%,為什麼?原因很簡單,絕大多數的新創,在商業模式上都還在探索的階段,而財星五百大的公司商業模式早已經過千錘百鍊,他們運用資本創造利潤的效率遠高於一般公司,更別說是新創,從這個角度看來,這加薪幅度非常的合情合理。

再舉一個學妹當例子,這個學妹畢業後到了一間台北的餐廳當服務生,月薪 30K ,年終不固定,要輪兩頭班,假日排休。一年過去,她決定轉職,改到一棟豪宅大樓當辦公秘書,工作內容就是收包裹、迎接賓客、管理會議室等行政庶務,月薪 45K,保障年薪 14 個月,正常休假。其實在餐廳當服務生的辛苦程度,遠大於辦公秘書,為什麼比較輕鬆的辦公秘書,薪水卻是服務生的 150% ?因為豪宅物業管理業,運用人力資本的效率遠大於一般餐飲業,一間豪宅每個月的管理費動輒 3 萬以上,一個辦公秘書,可以服務數十個豪宅住戶,而餐飲業扣除店租、食材成本、雜七雜八的費用後,能留給服務生的薪水空間,實在不大。

普遍來說,大部分低工時、高工資(運用資本效率較高)的產業,都是寡占或甚至是獨占市場,譬如航空業、金融業、電信業、電力煤氣供應業等等,而高工時、低工資的產業(運用資本效率較低),都是競爭非常激烈的產業,譬如旅遊業、餐飲業、住宿業等等。

為什麼會有這個現象產生?因為寡占或獨佔市場,更容易讓公司產生規模經濟,從而得到比一般公司更有效率的資本運用能力,並創造高於一般公司的「超額利潤」,這些獨佔或寡佔的市場,大多有天然的壁壘避免過多競爭者出現,譬如特許經營權或龐大的資本額障礙等等。

所以古人有云,男怕入錯行,這在某種程度上是成立的。

欸都…所以等等,難道我不是這些產業的,就真的完蛋了嗎?非也!

不管哪個行業,再細分下去總會有一些特別突出的公司,在某個領域具備寡占或是獨佔的條件(譬如最近很紅的 Gogoro ),這類型的公司在資本運用的效率,也就是賺錢能力上,不見得會輸我剛剛提到的那些產業。

(B1) 個人才能的稀缺程度

才能的稀缺程度看的是勞動市場的供需狀況,如果今天勞動市場上有很多跟你具備同樣才能的人才,且這個數量遠超過市場需求量的總和,哪怕你真的很有實力,或是公司很賺錢,你也不見得會有很高的薪水。

舉個例子,律師就是明顯供過於求的職業,根據律師公會全聯會資料及司法院統計,與二十年前相比,台灣訴訟案量只增加六成,然而每年通過律師考試的人數,卻成長為二十年前的四倍,造成供需失衡。(資料來源:天下雜誌

為什麼會這樣?因為過去十年來,台灣的大學廣設法律系,每年法律系畢業生突破五千人,考選部更在 2011 年改變了律師高考錄取制度,大幅度提升錄取機率,但台灣人口就這麼多,根本不需要這麼多律師,造成許多律師事務所必須削價競爭、新進律師找不到工作的狀況。

這個慘況連台大法律系的畢業生也無法倖免,就有新聞報導指出,一名台大法律系畢業生應徵法務助理,但對方只願意開 22K 的薪水,就算有拿到律師執照,也不過加薪 3000 元。

想想看,能唸到台大法律系,還拿到律師執照,「個人才能」會差到哪裡去嗎?起薪之所以只有 22+3K=25K,主要原因還是因為另外兩個因素「公司賺錢的能力」跟「才能的稀缺程度」被政策影響大幅度拉低,才會如此。

那麼,該怎麼提高個人才能的稀缺程度?要在特定領域的才能上拔尖或許困難,但如果你同時擁有多樣技能,讓自己成為 T 型人才,在市場上的價值可能會馬上翻倍,譬如上述提到的律師,如果能進修一些公司併購的財務知識,成為專精於併購的法務,在一些經常做併購的大公司可能就會很吃香。

另一個方式就是直接轉行到一些「勞動力相對稀缺」的行業,這幾年坊間關於程式設計、數據分析、UI/UX、電商營運的課程非常的熱門,只要有心想進修,要轉行並不是難事,像筆者就是在大學期間透過線上課程從零開始學寫網站,寫到現在也有獨自接案開發的能力。

通常一個產業趨勢的興起,學界在人才的供應上會 delay 個 3~5 年,如果你可以在學界尚未廣開課程時,把握時機先進入這個產業,就會有很明顯的先進者紅利,在一段時間內享有「才能稀缺程度」相當高的優勢,而且等到學界開始有相關科系的人才,你也變成這個領域資深的工作者了。舉例來說,智慧型手機興起不過是最近7~8年的事情,現在只要有超過 3 年的 APP 開發經驗,就可以被稱為資深工程師,你想想看哪個領域可以只工作 3 年就掛 Senior 的頭銜?

如果你想要享有先進者紅利,大幅度提升自己的才能稀缺程度,該怎麼做?

現在全世界的人都知道區塊鏈、AI、VR、金融科技會是驅動未來的重要產業,你知道,我知道,獨眼龍也知道,重點不是跟風、隨媒體起舞,看到哪裡有利就往哪裡鑽,而是要根據自身的優勢條件、著眼於「未來」的需求,找到適合的雪坡,然後再一頭跳下去滾雪球。

如果你是醫科生,我會建議你之後可以選眼科(財信董事長謝金河先生也有類似的觀點),進入電腦時代之後,我們整個世代的用眼程度,遠超過往幾個世代,整天都在盯螢幕,我一直覺得再過個幾 年,6、7 年級生可能會爆發很多關於眼部的疾病,會產生很多視力醫療的需求,到時候眼科醫生的身價自然就水漲船高了。

以上是舉例,其他就看讀者怎麼發揮想像力囉!

(B2)老闆慷慨的程度

就算以上三點都不錯,個人才能OK,公司賺錢能力OK,才能不算太普遍,但如果老闆真的很小氣,那也是沒輒。

接下來要舉的例子是我老爸(泣),有一次他在工作時,發現公司長久以來某個機械材料都買貴了,於是自己花時間找到了類似的替代品,跟公司提議買這個替代品,一年可以幫公司省下 60 萬的材料費,老闆聽了很開心,猜猜看我爸最後被加薪多少?

一個 3000 塊的紅包,沒了。

你沒聽錯,一年幫公司省 60 萬,相當於一個工人一年的年薪,但我爸只拿到一次性的 3000 塊紅包。

還有我的一個朋友在上海工作,職稱是總經理特助,明明是個特助,卻被老闆要求要跑業務,也給他訂了一年 600 萬的績效目標,他好不容易拼到績效達標的時候,老闆又說這是他自己跑的,把他的業績歸零,功勞全部都算在老闆頭上,害他年終獎金只拿到一個月的薪水,整個氣到翻掉,打算過完年就走人。

PTT 上那種老闆爽賺千萬,員工只拿零頭的公司有沒有?當然有!但我認為,純粹因為老闆小氣而員工薪水少的狀況其實很少見,比較多的情形是公司不賺錢或是個人才能不足,畢竟一家公司若長久以低於市場行情的薪資請人,或是在薪資福利上對員工異常苛刻,人才不可能待太久,久而久之公司會喪失競爭力,公司也不會存活太久。

結論:如何才能加薪的又快又多?

再複習一次薪水的公式:

薪水 = (A1)個人才能 *(A2)公司賺錢的能力 *(B1)個人才能的稀缺程度 * (B2)老闆慷慨的程度

如何拉高個人才能?

(1)以成長型心態(Growth Mindset)去進修各項技能

如何拉高公司的賺錢能力?

(1)選擇資本運用效率較高的產業跟公司

(2)盡量選有寡占或獨佔能力的公司

如何提升個人才能稀缺程度?

(1)學習另一個才能,做個 T 型人才

(2)轉行,投入現有勞動市場需求較高的產業(像是學寫程式)

(3)根據自身優勢條件,著眼於「未來」需求,投入未來勞動市場需求較高的產業(像是醫生選眼科)

如何提升老闆慷慨程度?

(1)跳槽到老闆比較慷慨的公司(前提是你先確定前三樣都沒什麼問題,真的是老闆太摳門,不然跳槽薪水也不會差太多啦)

我建議不管是否有離職打算,每年至少保持到外面面試一次的習慣,一來可以記錄自己過去一年在職場上累積了多少戰功,二來可以重新讓市場衡量自己的個人才能(A1),如果待在同一間公司太久,A1 很容易被低估。

當下次有人跟你提到薪水的議題,不妨套用一下這個公式,希望這個薪水模型對大家整理思緒有幫助,咱們下次見~

——

(本文經原作者 孫彬盛 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決定你薪水的四個關鍵要素》首圖來源:Evan Jackson,CC Licensed 。)

更多關於加薪的優質文章

「老闆在台耀武揚威,到中國縮頭烏龜」──因為中國員工敢要求加薪,台灣人不敢
賴清德:「蔡總統領導下七成企業為員工加薪」,等一下我是剩下的三成嗎?
專屬老闆的心理測驗:四個員工裡你選誰加薪,揭露你是哪種領導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