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语罗马字_百度百科
收藏
0有用+1
0

台语罗马字

文学领域术语
台语罗马字。在中国大陆,这套方案主要在学界用于与闽南方言拼音方案作对照。此时,教会罗马字常被称作甘为霖方案或《厦门音新字典》方案。 在台湾,1970年代国民政府在台湾全面禁止教会罗马字,而同时代,闽南民间的教会罗马字也因为国语运动而渐渐式微。但在此之前,教会罗马字就已经有百年以上的实际使用历史,亦曾经在闽南和台湾的教会中相当普遍地被使用过。例如台湾第一份大众媒体——创刊于1885年的《台湾府城教会报》(Tâi-oân-hú-siâⁿ Kàu-hōe-pò),正是使用教会罗马字当作文字媒介的。 教会罗马字本身虽是标音系统,但拼写上妥协于各地腔调及语音的变动,故不尽反映语音。如“蚵”台北腔[o]、台南腔[ɤ],但在教会罗马字都以“o”表记。又例如“电”写作“tiān”,但现代许多人都受懒音影响而读近似“tēn”。
中文名
台语罗马字
目    的
用于与闽南方言拼音方案作对照
地    点
中国

基本介绍

播报
编辑

名称

以教会罗马字印刷之圣经
根据张学谦(nd)的说法,“白话字”这个词的出现,主要是为了要区别三种不同的汉语书写方式。第一种是采用文言的汉诗、汉文当作主要工具的书写方式,过去的闽台口语将这种方式称之为“孔子字”。第二种则是采用官话的白话文书写方式,被称之为“唐人字”。第三种则是漳泉人士日常使用的白话,因为这种书写系统既不是高深的汉文,也不是非母语的官话,而是描写日常生活的口语语言,所以叫做“白话字”。
虽然有人将“白话字”称之为“教会罗马字(ChurchRomanization)”,但是,大多数现在提倡白话字的学者,都不赞成采用这个名称来称呼这个文字。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原因,是因为这个称呼会让人联想到教会,“然而实际上,非教会人士使用白话字反而比教会人士还多”(张学谦nd;张裕宏nd)。

字母

教会罗马字使用17个基本拉丁字母(A,B,C,E,G,H,I,J,K,L,M,N,O,P,S,T,U)、二个变体字母(O͘,ⁿ)、五个二合字母(Ch,Kh,Ng,Ph,Th)、一个三合字母(Chh),另外还使用五种附加符号来标示声调。
其余九个基本拉丁字母(D,F,Q,R,V,W,X,Y,Z)仅在书写外来语时使用。
Ch,Chh,J,S后接i时会形成颚化音,故有时会将Chi,Chhi,Ji,Si视为合成字母。

音标系统

播报
编辑

子音

汉字为传统十五音,但“毛、耐、雅”十五音里没有;另十五音有零声母“英”,教会罗马字不标。
在部份早期文书当中,曾经以ts来取代后方不是接元音/i/与/e/的ch,如:tsa。
除了字首以外,p、t、k、h也可以放在字尾形成一个闭音节,但此时h表示的为不送气声门塞音/ʔ/,如:Pe̍h(白)
声门塞音/ʔ/,如:Pe̍h(白)
元音

元音

有些腔调的o是发成半闭后圆唇元音[o]、半闭后不圆唇元音[ɤ]。
鼻元音不需要子音单独也能成为一个音节,如:n̂g(黄)。
要标注鼻音时,在整个音节的右上方加上“ⁿ”,如:koaiⁿ(关)。圆唇元音[o]、半闭后不圆唇元音[ɤ]。
鼻元音不需要子音单独也能成为一个音节,如:n̂g(黄)。
要标注鼻音时,在整个音节的右上方加上“ⁿ”,如:koaiⁿ(关)。
声调

声调

七声调区,第6声(阳上)并入第7声(阳去),是为声韵学上“浊上变去”。
第4、8声为入声。
入声韵尾:有-p、-t、-k、-h四种。喉塞音韵尾-h仅会出现于白读。
若为双元音或三元音时,教会罗马字调号标注以元音的响度判断优先级:“a>o͘=o>e>u>i”。如:hóe(火)、káu(狗)、chúi(水)
鼻元音m及ng标在m与n的上方,如:khǹg。
台语罗马字 - 书写规则
[编辑] 连字号 教会罗马字音节与音节之间以连字号相连,但单词与单词之间以空白断开,如:Tâi-pakChhia-chām(台北车站)。但是,方向补语、可能补语、程度补语、结果补语、动作量补语、代词宾语、语尾、助词等读为轻声的音节前方,须加上两个连字号而非单一连字号,如:Tân--sian-siⁿ(陈先生)、khàu--chhut-lâi(哭出来)。
[编辑] 字首大写 同英文之书写习惯,在每一句的句首第一个字母需要大写,另外在人名、地名、书名等专有名词的每一个词之词首,也以大写书写,如:Chheng-hôaTāi-ha̍k(清华大学)、Liâu-chaiChì-īⁿ(聊斋志异)。关于人名之书写,人名为汉字者(中、日、韩、越等)须在姓与名之间以空白断开,姓与名第一音节的字首皆以大写书写,如:LîmGí-tông(林语堂);若非汉字之人名,一般称呼其姓,则全部以连字号相连并在首字大写,如:Hut-lân-khek-lîm(佛兰克林)。
[编辑] 分词连写 教会罗马字单词一般来说三个音节以上开始出现分词连写的问题,原则上以三个音节为上限(可能仍然有例外),单词内以连字号彼此连结,单词之间则以半角空白分开,详细规范分述如下。
[编辑] 名词 合成名词连写,如:pêng-iú(朋友)、thâu-mn̂g(头毛、即头发)。
名词加上附加成份时连写,如:í-á(椅仔,即椅子)、lāu-bú(老母、即母亲)。
名词重叠合成新词时连写,如:nîⁿ-nîⁿ(年年)、kù-kù(句句)。
在专有名词中,中、日、韩、越等国的汉字姓名要把姓名分写,名连写,如:KamÛi-lîm(甘为霖);非汉字姓名多半写其姓,因为无法再分割因此全部连写,如:Nái-tin-gé(南丁格尔)、Pôe-kin(培根)。
地名、机关名、法规名等专有名词若为两个音节以下必定连写,如:Tâi-ôan(台湾)、Hú-soaⁿ(釜山);四个音节以上可分割者要分写,如:Tī-anKéng-chhat-HOAT(治安警察法);但针对三个音节以上的专有名词,其专名与通名之间是否应分写之部份,仍无强制规定,如:San-hái-koanv.s.San-háikoan(山海关)、Má-ta̍t-ka-su-ka-tóv.s.Má-ta̍t-ka-su-kató(马达加斯加岛)。
单纯的方位词tiong、téng、lāi等,前方有名词时连写,如:sim-tiong(心中)、tiⁿ-téng(天顶、即天上)、pak-lāi(腹内、即肚子里);合成的方位词则与前方的名词分开书写,如:saⁿlāi-té(衫内底、即衣服里)、mn̂gāu-piah(门后壁、即门后面)。
[编辑] 动词 单纯动词或合成动词按照其原来音节数书写,如:kòaⁿ(看)、kám-kak(感觉)。
动词重叠时连写,但是中间插入趋向动词时中间应分写,如:kiâⁿ-kiâⁿ(行行,即走一走)、kiâⁿ-lâikiâⁿ-khì(行来行去,即走来走去)。
动词后有趋向动词时两者连写,如:cháu--chhut-khì(走出去,即跑出去)。(备注:此时趋向动词与动词之间为双连字号,且趋向动词须读为轻声。)
动词与后方的时态助词之间连写,如:(离开了)、
断定词“sī”并定单独存在,与其他语词分写,如:IsīTâi-ôanláng(伊是台湾人,即他是台湾人);但“sī”与其他语词合成新词后即改为连写,如:m̄-sī(毋是,即不是)、lóng-sī(拢是,即都是)。
[编辑] 形容词 按照形容词原本的音节连写。
和动词一样,形容词重叠为AA型也连写,如:âng-ângê(红红的);但若是AABB型则须分写为前后两组,如:chhong-chhongpōng-pōng(匆匆碰碰,即莽莽撞撞)。
[编辑] 数词与量词 两个音节以下连写,个位数与十位数之间也必定连写,如:saⁿ-cha̍p-jī(三十二)。
百位数、千位数、万位数、亿位数等前方若仅为1到9,则该数字与该位数两者之间须连写,如:saⁿ-chhengchhit-pahjī-cha̍p-káu(三千七百二十九);若前方为10以上,则两者之间应分写,如:sì-cha̍p-jībānsaⁿ-chheng(四十二万三千)。
数词中出现表示空位的khòng单独存在,如:nn̄g-pahkhòngpoeh(两百空八,即两百零八)。
量词前方的数词只有个位数时,量词与数词连写,否则分写,如:sì-tiám-cheng(四点钟,即四小时)、cha̍p-ittâi(十一台)。
序数的tē与后方数词连写构成一个词,如果后方还有量词则不连写,如:tē-jī-cha̍p-ithō(第二十一号)。
分母与分子之间分写,若中间插入则单独存在,如:saⁿ-hunit(三分一,即三分之一)、gō͘-hunêsaⁿ(五分的三,即五分之三)。
数字之间连写,表示概略性如:cha̍p-chhit-poehhòe(十七八岁)。在数词与量词之间表示概略性的gōa单独存在,如:cha̍pgōalâng(十外人,即十几个人)。
[编辑] 代词 代词必定单独存在。góa(我)、kúi(几)、pa̍t-lâng(别人)、sím-mi̍h(什么)。
代词后方出现结构词ê,则两者合为一词,如:in-ê(的,即他们的)。
[编辑]副词、介词、连词、语气词
均按照本身词汇的音节书写,如:tio̍h(著,通:得、就、要)、í-keng(已经)、tùi(对)、Kah(甲、徦,通:到)、kah(佮,通:同、和)、leh(咧,通:正在)、nā-tiāⁿ(通:而已)。
[编辑] 惯用语 分写至可以分割的最低程度,如:kok-thàibîn-an(国泰民安)。

书写规则

播报
编辑

连字号

教会罗马字音节与音节之间以连字号相连,但单词与单词之间以空白断开,如:Tâi-pakChhia-chām(台北车站)。但是,方向补语、可能补语、程度补语、结果补语、动作量补语、代词宾语、语尾、助词等读为轻声的音节前方,须加上两个连字号而非单一连字号,如:Tân--sian-siⁿ(陈先生)、khàu--chhut-lâi(哭出来)。
[编辑]

字首大写

同英文之书写习惯,在每一句的句首第一个字母需要大写,另外在人名、地名、书名等专有名词的每一个词之词首,也以大写书写,如:Chheng-hôaTāi-ha̍k(清华大学)、Liâu-chaiChì-īⁿ(聊斋志异)。关于人名之书写,人名为汉字者(中、日、韩、越等)须在姓与名之间以空白断开,姓与名第一音节的字首皆以大写书写,如:LîmGí-tông(林语堂);若非汉字之人名,一般称呼其姓,则全部以连字号相连并在首字大写,如:Hut-lân-khek-lîm(佛兰克林)。
[编辑]

分词连写

教会罗马字单词一般来说三个音节以上开始出现分词连写的问题,原则上以三个音节为上限(可能仍然有例外),单词内以连字号彼此连结,单词之间则以半角空白分开,详细规范分述如下。
[编辑]

名词

合成名词连写,如:pêng-iú(朋友)、thâu-mn̂g(头毛、即头发)。
名词加上附加成份时连写,如:í-á(椅仔,即椅子)、lāu-bú(老母、即母亲)。
名词重叠合成新词时连写,如:nîⁿ-nîⁿ(年年)、kù-kù(句句)。
在专有名词中,中、日、韩、越等国的汉字姓名要把姓名分写,名连写,如:KamÛi-lîm(甘为霖);非汉字姓名多半写其姓,因为无法再分割因此全部连写,如:Nái-tin-gé(南丁格尔)、Pôe-kin(培根)。
地名、机关名、法规名等专有名词若为两个音节以下必定连写,如:Tâi-ôan(台湾)、Hú-soaⁿ(釜山);四个音节以上可分割者要分写,如:Tī-anKéng-chhat-HOAT(治安警察法);但针对三个音节以上的专有名词,其专名与通名之间是否应分写之部份,仍无强制规定,如:San-hái-koanv.s.San-háikoan(山海关)、Má-ta̍t-ka-su-ka-tóv.s.Má-ta̍t-ka-su-kató(马达加斯加岛)。
单纯的方位词tiong、téng、lāi等,前方有名词时连写,如:sim-tiong(心中)、tiⁿ-téng(天顶、即天上)、pak-lāi(腹内、即肚子里);合成的方位词则与前方的名词分开书写,如:saⁿlāi-té(衫内底、即衣服里)、mn̂gāu-piah(门后壁、即门后面)。
[编辑]

动词

单纯动词或合成动词按照其原来音节数书写,如:kòaⁿ(看)、kám-kak(感觉)。
动词重叠时连写,但是中间插入趋向动词时中间应分写,如:kiâⁿ-kiâⁿ(行行,即走一走)、kiâⁿ-lâikiâⁿ-khì(行来行去,即走来走去)。
动词后有趋向动词时两者连写,如:cháu--chhut-khì(走出去,即跑出去)。(备注:此时趋向动词与动词之间为双连字号,且趋向动词须读为轻声。)
动词与后方的时态助词之间连写,如:(离开了)、
断定词“sī”并定单独存在,与其他语词分写,如:IsīTâi-ôanláng(伊是台湾人,即他是台湾人);但“sī”与其他语词合成新词后即改为连写,如:m̄-sī(毋是,即不是)、lóng-sī(拢是,即都是)。
[编辑]

形容词

按照形容词原本的音节连写。
和动词一样,形容词重叠为AA型也连写,如:âng-ângê(红红的);但若是AABB型则须分写为前后两组,如:chhong-chhongpōng-pōng(匆匆碰碰,即莽莽撞撞)。
[编辑]

数词与量词

两个音节以下连写,个位数与十位数之间也必定连写,如:saⁿ-cha̍p-jī(三十二)。
百位数、千位数、万位数、亿位数等前方若仅为1到9,则该数字与该位数两者之间须连写,如:saⁿ-chhengchhit-pahjī-cha̍p-káu(三千七百二十九);若前方为10以上,则两者之间应分写,如:sì-cha̍p-jībānsaⁿ-chheng(四十二万三千)。
数词中出现表示空位的khòng单独存在,如:nn̄g-pahkhòngpoeh(两百空八,即两百零八)。
量词前方的数词只有个位数时,量词与数词连写,否则分写,如:sì-tiám-cheng(四点钟,即四小时)、cha̍p-ittâi(十一台)。
序数的tē与后方数词连写构成一个词,如果后方还有量词则不连写,如:tē-jī-cha̍p-ithō(第二十一号)。
分母与分子之间分写,若中间插入则单独存在,如:saⁿ-hunit(三分一,即三分之一)、gō͘-hunêsaⁿ(五分的三,即五分之三)。
数字之间连写,表示概略性如:cha̍p-chhit-poehhòe(十七八岁)。在数词与量词之间表示概略性的gōa单独存在,如:cha̍pgōalâng(十外人,即十几个人)。
[编辑]

代词

代词必定单独存在。góa(我)、kúi(几)、pa̍t-lâng(别人)、sím-mi̍h(什么)。
代词后方出现结构词ê,则两者合为一词,如:in-ê(的,即他们的)。
[编辑]副词、介词、连词、语气词
均按照本身词汇的音节书写,如:tio̍h(著,通:得、就、要)、í-keng(已经)、tùi(对)、Kah(甲、徦,通:到)、kah(佮,通:同、和)、leh(咧,通:正在)、nā-tiāⁿ(通:而已)。
[编辑]

惯用语

分写至可以分割的最低程度,如:kok-thàibîn-an(国泰民安)。
台语罗马字 - 历史
[编辑]肇 始与发展 1860年,清政府与西方列强签订《天津条约》,正式准许外国传教士去中国传教。但事实上在此之前,天主教和基督教的传教士,就已经在闽南和台湾传教。
教会罗马字最初在厦门正式推行是在1850年,但它的滥觞可以追溯到1815年马礼逊在马六甲开办的英华学院所拟定的汉语罗马字方案,教会罗马字的最初方案可能就是发源于英华学院的。后来外国传教士来厦门传教,就是使用这方案学习厦门腔闽南话。1844年-1848年,约翰·卢还在厦门编了一本《罗马化会话字典》(按即《厦门词汇》),显然也是为了帮助传教士学习厦门腔闽南话。由此可见,这种教会罗马字起初是为了外国人学习厦门话而设计的。
后来,传教士们为了让信徒们自己阅读《圣经》,就把原来为外国传士学习厦门话而设计的教会罗马字用来翻译《圣经》。第一个用教会罗马字翻译《圣经》的是养雅各,他用罗马字拼写《圣经》的一部分,即《创世记》中约瑟的历史记载。而第一个拿这种教会罗马字对教徒进行教学的是约翰·凡·涅斯特·打马字(JohnVanNestTalmage,1819年-1892年),1850年他和养雅各、罗帝一起在厦门的一个教会学校教学罗马字,使用的书就是养雅各翻译的《圣经》。
在闽南教会罗马字推行初期,罗帝编纂了一部《英中厦门本地话指南》(按即《厦门话课本》),1855年在广州出版。之后,杜嘉德(CarstairsDouglas,1830年-1877年)根据约翰·卢的《罗马化会话字典》(《厦门词汇》)编纂了一部《厦门本地话或口语字典》(按即《厦门教会罗马字典》,1873年)。打马字先是于1852年编写了一本《唐话番字初学》,后来又参考杜嘉德的字典编纂了一部《厦门音字典》(1894年)。这些对于闽南教会罗马字的形成和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1913年,甘为霖(WilliamCampbell,1841年-1921年)用教会罗马字编撰了《厦门音新字典》。
闽南教会罗马字产生以后,在教会里迅速传播,影响很大。它从厦门传播到闽南各地,从福建传播到台湾,从中国传播到东南亚。从1850年到民国初年,盛极一时,获得预想不到的效果。这些教会人士之所以会推动教会罗马字,是因为他们认为教会罗马字有以下的一些优点:
教会罗马字比汉字容易读,很快就可以学会;
教会罗马字比汉字还容易写;
不管是男女老少都可以学教会罗马字;
可以帮助教会的发展;
各行各业的人士都可以受益而获得相关知识;
教会罗马字也可以帮助汉字的学习。
在以上所列的这些理由当中,除了第四点和宗教直接相关以外,其他的理由都是和教会罗马字的工具性用途相关的。
1920年代以后,由于国语运动兴起和注音字母的推行,教会不再宣传教会罗马字,但是教会罗马字的影响在教会里却不断扩大,许多教徒继续学习和使用教会罗马字,用教会罗马字读《圣经》,用教会罗马字写信。

发展历史

播报
编辑
始与发展
1860年,清政府与西方列强签订《天津条约》,正式准许外国传教士去中国传教。但事实上在此之前,天主教和基督教的传教士,就已经在闽南和台湾传教。
教会罗马字最初在厦门正式推行是在1850年,但它的滥觞可以追溯到1815年马礼逊在马六甲开办的英华学院所拟定的汉语罗马字方案,教会罗马字的最初方案可能就是发源于英华学院的。后来外国传教士来厦门传教,就是使用这方案学习厦门腔闽南话。1844年-1848年,约翰·卢还在厦门编了一本《罗马化会话字典》(按即《厦门词汇》),显然也是为了帮助传教士学习厦门腔闽南话。由此可见,这种教会罗马字起初是为了外国人学习厦门话而设计的。
后来,传教士们为了让信徒们自己阅读《圣经》,就把原来为外国传士学习厦门话而设计的教会罗马字用来翻译《圣经》。第一个用教会罗马字翻译《圣经》的是养雅各,他用罗马字拼写《圣经》的一部分,即《创世记》中约瑟的历史记载。而第一个拿这种教会罗马字对教徒进行教学的是约翰·凡·涅斯特·打马字(JohnVanNestTalmage,1819年-1892年),1850年他和养雅各、罗帝一起在厦门的一个教会学校教学罗马字,使用的书就是养雅各翻译的《圣经》。
在闽南教会罗马字推行初期,罗帝编纂了一部《英中厦门本地话指南》(按即《厦门话课本》),1855年在广州出版。之后,杜嘉德(CarstairsDouglas,1830年-1877年)根据约翰·卢的《罗马化会话字典》(《厦门词汇》)编纂了一部《厦门本地话或口语字典》(按即《厦门教会罗马字典》,1873年)。打马字先是于1852年编写了一本《唐话番字初学》,后来又参考杜嘉德的字典编纂了一部《厦门音字典》(1894年)。这些对于闽南教会罗马字的形成和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1913年,甘为霖(WilliamCampbell,1841年-1921年)用教会罗马字编撰了《厦门音新字典》。
闽南教会罗马字产生以后,在教会里迅速传播,影响很大。它从厦门传播到闽南各地,从福建传播到台湾,从中国传播到东南亚。从1850年到民国初年,盛极一时,获得预想不到的效果。这些教会人士之所以会推动教会罗马字,是因为他们认为教会罗马字有以下的一些优点:
教会罗马字比汉字容易读,很快就可以学会;
教会罗马字比汉字还容易写;
不管是男女老少都可以学教会罗马字;
可以帮助教会的发展;
各行各业的人士都可以受益而获得相关知识;
教会罗马字也可以帮助汉字的学习。
在以上所列的这些理由当中,除了第四点和宗教直接相关以外,其他的理由都是和教会罗马字的工具性用途相关的。
1920年代以后,由于国语运动兴起和注音字母的推行,教会不再宣传教会罗马字,但是教会罗马字的影响在教会里却不断扩大,许多教徒继续学习和使用教会罗马字,用教会罗马字读《圣经》,用教会罗马字写信。
台语罗马字 - 教会罗马字在台湾 [编辑] 政府压制和发展困境 台湾省政府于1955年禁止教会使用台语拼音之公告
在教会罗马字传入台湾之前,台湾第一个用来拼写当地语言的罗马字系统并不是“教会罗马字”,而是源于17世纪台湾荷西殖民时期、描写西拉雅语的“新港文”,其被使用的时间大概一直到19世纪初期为止。之后才有闽南语教会罗马字传入。
1880年代,是教会罗马字发展的高峰时期,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因为清朝并不是一个现代型的民族国家,所以民间的文字推广运动并未遭受到国家的打压。因此,在台湾清治时期的末期,通晓教会罗马字的人不但不局限于长老教会的信徒,甚至在相当程度上还流传于一般民众之间,极盛时期拥有数十万人的读者人口(酒井亨2003)。不仅如此,教会罗马字也开创了台湾新文学创作的基础。在1920年代传统汉字文人使用白话汉文书写创作之前,已有不少用教会罗马字,亦即罗马字书写的台湾新文学作品(蒋为文2004)。
然而,等到台湾成了日本的殖民地以后,殖民政府当局以片假名另造台语拼音系统,并透过教育体系等权力机构流通该新造的系统,以便打击、打压教会罗马字。1922年,台湾近代抗日运动中最重要的台湾文化协会成立后,在蔡培火热烈建议下,于1924年将教会罗马字的推广订为该协会的主要工作之一,并决定出版教会罗马字相关书籍。然而,蔡培火向日本台湾总督府所申请设立的教会罗马字研习班,不但未能得到许可,甚至遭警方以暴力镇压、禁止(酒井亨2003)。最后,连以教会罗马字书写发行的《台湾教会公报》(原《台湾府城教会报》),也因妨碍日本殖民者的“国语(日语)运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迫停刊(酒井亨2003)。
二战后,因为推行国语而打击教会罗马字的例子不胜枚举:1957年,下令禁止在教会公报中使用教会罗马字;1973年,在香港发行的Embree氏之《台英辞典》(使用教会罗马字)亦被禁止进口、没收;1975年,天主教玛利诺会与基督教台湾长老教会新译的台语圣经以及泰雅语圣经(均使用教会罗马字)亦被查禁;1984年教育部函请内政部制止教会使用罗马拼音传教;其他杂志一刊登教会罗马字马上就被查禁等(酒井亨2003;董芳苑1996;张裕宏nd)。
[编辑] 1990年代以后的发展 随着台湾解严以后政治上的自由化,曾经因为倍受打压而沉寂了一段时间的教会罗马字,也在母语运动参与者的推动下慢慢重新恢复生机。1990年代,民进党执政的一些县市,开始用教会罗马字编小学的台语文教科书,这是教会罗马字第一次正式进入公部门所设立的学校里面。这个时候,国民党改变过去对付教会罗马字的高压策略,改采“分而治之”的手段,由其所掌控的国语推行委员会另外公布TLPA系统,和教会罗马字相对抗,造成台语文写作者和推行者之间的内部矛盾(张学谦2004)。
母语运动的推行者以不同的台语文书写方式(包括教会罗马字),对台语的书写进行种种的实验。比如说《台文通讯》、《台文罔报》、《台湾字》、《TGB通讯》、《台湾乡土杂志》等刊物。以及〈5%台译计划〉、台湾罗马字协会等团体,在1990年代以后的积极进行推展教会罗马字(蒋为文2001;陈郑弘尧nd)。
此外,开始有台语文运动的推行者将教会罗马字加以现代化、电脑化的工作。比如说开发和教会罗马字相关的文书处理系统(见郑良伟1993;苏芝萌1995等)。并有了网络线上字典、百科全书等。2004年6月底,ISO(国际标准组织)通过叶密豪等人联名申请将教会罗马字符号加入万国码(Unicode)之提案(张学谦2004)。

台湾教会

播报
编辑
政府压制和发展困境
台湾省政府于1955年禁止教会使用台语拼音之公告
在教会罗马字传入台湾之前,台湾第一个用来拼写当地语言的罗马字系统并不是“教会罗马字”,而是源于17世纪台湾荷西殖民时期、描写西拉雅语的“新港文”,其被使用的时间大概一直到19世纪初期为止。之后才有闽南语教会罗马字传入。
1880年代,是教会罗马字发展的高峰时期,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因为清朝并不是一个现代型的民族国家,所以民间的文字推广运动并未遭受到国家的打压。因此,在台湾清治时期的末期,通晓教会罗马字的人不但不局限于长老教会的信徒,甚至在相当程度上还流传于一般民众之间,极盛时期拥有数十万人的读者人口(酒井亨2003)。不仅如此,教会罗马字也开创了台湾新文学创作的基础。在1920年代传统汉字文人使用白话汉文书写创作之前,已有不少用教会罗马字,亦即罗马字书写的台湾新文学作品(蒋为文2004)。
然而,等到台湾成了日本的殖民地以后,殖民政府当局以片假名另造台语拼音系统,并透过教育体系等权力机构流通该新造的系统,以便打击、打压教会罗马字。1922年,台湾近代抗日运动中最重要的台湾文化协会成立后,在蔡培火热烈建议下,于1924年将教会罗马字的推广订为该协会的主要工作之一,并决定出版教会罗马字相关书籍。然而,蔡培火向日本台湾总督府所申请设立的教会罗马字研习班,不但未能得到许可,甚至遭警方以暴力镇压、禁止(酒井亨2003)。最后,连以教会罗马字书写发行的《台湾教会公报》(原《台湾府城教会报》),也因妨碍日本殖民者的“国语(日语)运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迫停刊(酒井亨2003)。
二战后,因为推行国语而打击教会罗马字的例子不胜枚举:1957年,下令禁止在教会公报中使用教会罗马字;1973年,在香港发行的Embree氏之《台英辞典》(使用教会罗马字)亦被禁止进口、没收;1975年,天主教玛利诺会与基督教台湾长老教会新译的台语圣经以及泰雅语圣经(均使用教会罗马字)亦被查禁;1984年教育部函请内政部制止教会使用罗马拼音传教;其他杂志一刊登教会罗马字马上就被查禁等(酒井亨2003;董芳苑1996;张裕宏nd)。
[编辑]
1990年代以后的发展
随着台湾解严以后政治上的自由化,曾经因为倍受打压而沉寂了一段时间的教会罗马字,也在母语运动参与者的推动下慢慢重新恢复生机。1990年代,民进党执政的一些县市,开始用教会罗马字编小学的台语文教科书,这是教会罗马字第一次正式进入公部门所设立的学校里面。这个时候,国民党改变过去对付教会罗马字的高压策略,改采“分而治之”的手段,由其所掌控的国语推行委员会另外公布TLPA系统,和教会罗马字相对抗,造成台语文写作者和推行者之间的内部矛盾(张学谦2004)。
母语运动的推行者以不同的台语文书写方式(包括教会罗马字),对台语的书写进行种种的实验。比如说《台文通讯》、《台文罔报》、《台湾字》、《TGB通讯》、《台湾乡土杂志》等刊物。以及〈5%台译计划〉、台湾罗马字协会等团体,在1990年代以后的积极进行推展教会罗马字(蒋为文2001;陈郑弘尧nd)。
此外,开始有台语文运动的推行者将教会罗马字加以现代化、电脑化的工作。比如说开发和教会罗马字相关的文书处理系统(见郑良伟1993;苏芝萌1995等)。并有了网络线上字典、百科全书等。2004年6月底,ISO(国际标准组织)通过叶密豪等人联名申请将教会罗马字符号加入万国码(Unicode)之提案(张学谦2004)。
台语罗马字 - 文献及出版品 蔡培火关于社会评论的书籍《十项管见》,出版于1925年,是用教会罗马字书写的。
教会罗马字的出版品在各种不同领域都累积了不少文献。由于教会罗马字一开始是为了传教的目的而生的,宗教领域的文献自然在教会罗马字中占了相当程度的重要地位(蒋为文2001)。第一本教会罗马字的新约圣经《咱的救主耶稣基督的新约》(Lánêkài-chúIâ-so͘Ki-tokêSin-iok)在1873年由马雅各牧师编辑出版,第一本教会罗马字的旧约圣经《旧约的圣经》(Kū-iokêSèng-keng)则在1884年出版(以上两个书目系引自蒋为文2001;Tada200a,2000b),对教会罗马字在早期台湾教会的推动有很大的帮助。此外,教会罗马字报纸《台湾府城教会报》则在1885年由巴克礼(ThomasBarclay)牧师发行。
至于,在非宗教领域的相关文献,除了上述教会罗马字字典和辞典的编辑以外,不论是在文学、数学、医学、社会评论等领域,也都有相关著作出版。比如说,倪为林于1897年出版的数学书籍《笔算的初学》(Pit-soaneChho·-hak)、戴仁寿(G.Gushue-Taylor)于1917年出版的《内外科看护学》(Lai-Goa-KhoKhan-ho-hak;英文名:ThePrinciplesandPracticeofNursing)、郑溪泮(TeⁿKhe-phoan)于1926年所出版的小说《出死线》(ChhutSi-Soaⁿ)、蔡培火(ChhoaPoe-hoe)于1925年所出版的社会评论书籍《十项管见》(Chap-hangKoan-KIAN)等(引自蒋为文2001)。

文献

播报
编辑
马雅各牧师编辑出版,第一本教会罗马字的旧约圣经《旧约的圣经》(Kū-iokêSèng-keng)则在1884年出版(以上两个书目系引自蒋为文2001;Tada200a,2000b),对教会罗马字在早期台湾教会的推动有很大的帮助。此外,教会罗马字报纸《台湾府城教会报》则在1885年由巴克礼(ThomasBarclay)牧师发行。
至于,在非宗教领域的相关文献,除了上述教会罗马字字典和辞典的编辑以外,不论是在文学、数学、医学、社会评论等领域,也都有相关著作出版。比如说,倪为林于1897年出版的数学书籍《笔算的初学》(Pit-soaneChho·-hak)、戴仁寿(G.Gushue-Taylor)于1917年出版的《内外科看护学》(Lai-Goa-KhoKhan-ho-hak;英文名:ThePrinciplesandPracticeofNursing)、郑溪泮(TeⁿKhe-phoan)于1926年所出版的小说《出死线》(ChhutSi-Soaⁿ)、蔡培火(ChhoaPoe-hoe)于1925年所出版的社会评论书籍《十项管见》(Chap-hangKoan-KIAN)等(引自蒋为文2001)。
台语罗马字 - 实例 [编辑] 航海家1号闽南语问候语 美国太空船旅行者1号(Voyager1)是一艘无人外太阳系太空探测器,于1977年9月5日发射,截止到2010年仍然正常运作。旅行者1号上携带了一张铜质磁盘唱片,内容包括用55种人类语言录制的问候语和各类音乐,旨在向“外星人”表达人类的问候。唱片有12英寸厚,镀金表面,内藏留声机针。其中包括闽南语之问候语其意为:太空朋友,你好!你吃饱了吗?有空时,就到我们这儿来坐一坐。
台语语音内容对照 语音听取(NASA航海家-1号语音网页)
太空朋友,你好!你食饱未? Thài-khongpêng-iú,líhó!Líchia̍h-pábē!
有闲,就来阮遮坐喔。 Ū-êng,to-lāigun-chiachē--o.

实例

播报
编辑
航海家1号闽南语问候语
美国太空船旅行者1号(Voyager1)是一艘无人外太阳系太空探测器,于1977年9月5日发射,截止到2010年仍然正常运作。旅行者1号上携带了一张铜质磁盘唱片,内容包括用55种人类语言录制的问候语和各类音乐,旨在向“外星人”表达人类的问候。唱片有12英寸厚,镀金表面,内藏留声机针。其中包括闽南语之问候语其意为:太空朋友,你好!你吃饱了吗?有空时,就到我们这儿来坐一坐。
台语语音内容对照 语音听取(NASA航海家-1号语音网页)
太空朋友,你好!你食饱未? Thài-khongpêng-iú,líhó!Líchia̍h-pábē!
有闲,就来阮遮坐喔。 Ū-êng,to-lāigun-chiachē--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