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痛百科 - 明醫網

頸痛百科

[2012-01-11]

早上坐車上班,大家忙於低頭打手機、看平板電腦;回到辦公室,埋首電腦與案前文件,一做便是好幾小時;晚上待在家中,上網玩Facebook看電影,目不轉睛又到深宵。
經常用電腦和工作,長期俯首低頭,結果苦了頸椎,影響所及,頸痛之外更會頭暈、耳鳴、手痺,精神也大受影響。
頸椎大約於三十歲便開始退化,不想退化加劇,埋首電腦、手機時,記着停一停,讓頸椎好好休息。

頸椎,支撐着我們的頭部,是人體中樞神經的出發點,亦是脊椎關節中活動量最大的。頸椎共有七節頸椎骨,每節之間有一塊啫喱狀的「咕𠱸」,稱為椎間盤,起避震及保護頸椎的作用。頸椎骨之間有椎間孔,中樞神經線沿着椎間孔穿出,控制上肢的活動。

頸椎有一定弧度曲線,當這個生理弧度出現改變,例如經常低頭工作,頭部前傾,令後頸肌肉處於強直狀態,肌肉便會收縮及勞損,產生痠痛,程度會隨時間逐漸加劇,引發更多問題。

頸痛有多普遍?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副教授張世平指出:「在發達國家,大約30-50%的人一生中曾經頸痛;45歲以上則有20%的人會有頸痛問題。」香港理工大學於2010年曾訪問過四千多人,發現超過60%在十二個月內曾經頸痛,三分之一受訪者頸痛達中度至嚴重程度,兩成人表示社交及工作受影響。

頸痠痛 有別頸椎病

頸痛難擋只是一個「徵狀」。引致頸痛的原因可以很多,也可以根本與頸部無關。頸痛可能緣於急性創傷,例如車禍意外或車輛急劇煞停時,頸部被猛烈拉扯,猶如馬鞭抽打的動作,引致馬鞭式創傷綜合症(Whiplash Injury);長時間維持同一姿勢,導致頸部肌肉緊張,再加上精神緊繃,令肌肉更緊張,也會引致急性頸痛。

假如以上的急性頸痛沒根治,便有可能引致慢性頸痛,甚至導致頸椎病。究竟一般痠痛與頸椎病的痛楚最大分別在哪裏?脊骨神經科醫生金德維這樣解釋:「一般頸部痠痛都是肌肉問題,星期六日休息一下便會減輕或消失。但當骨骼、椎間盤或韌帶出現病變,令到神經根、脊髓、軟組織等受壓迫時,怎樣休息痛楚也不會減輕,便可能已患上頸椎病。」很多頸患都可歸類為頸椎病,其中以頸椎退化最常見,例如椎間盤突出,便是由於椎間盤老化,失去彈性,外面的纖維環破裂而致。

張世平指,一般人到了約三十歲,頸椎便開始退化,但退化速度及嚴重性因人而異。「如果肌肉經常處於緊張狀態,頸痛長期不癒,退化自然會加快。」退化不一定有痛楚,但若因韌帶軟組織退化,令鈣質增生產生骨刺,刺激到神經而令其發炎,便會帶來痛楚。

頸椎與很多神經線相連,所以受影響的區域,不一定限於頸部:「若椎間盤突出的髓核,刺激到頸神經根時,會產生頸、肩及手臂麻木和疼痛,嚴重時會引致手臂和下半身麻痺,甚至影響走路。」金德維解釋。若頸椎壓迫到其他內臟神經線,也會誘發飽滯不適、噁心等情況。

張世平提醒,若經常出現落枕(即「瞓厲頸」)要提高警覺,因為它除了是頸痛成因外,也可能是頸椎病的先兆,代表頸部結構可能出了問題,例如弧度改變了。

另外,頸痛也可能是其他疾病的徵狀,例如骨結核、癌症轉移、類風性關節炎或強直性脊椎炎。若頸痛持續,不要自行判斷是一般頸緊膊痛而隨便按摩了事。

低頭工作 冷氣太多

頸痛的原因很多,但大部分都源於生活習慣。在上世紀七十年代,香港製衣業蓬勃,造就了很多車衣女工,她們賺到生計,卻害了頸椎。由於長期低頭工作,引致第六、七節頸椎退化及發炎,在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的門診部中,這類患者便為數不少。

現代人已很少車衣,但生活及工作中,仍得經常低頭。浸會大學於2007年曾進行有關頸痛的研究,發現患者都是三十至五十歲左右的文職人員,體力勞動者相對較少。「特別是銀行業比較多,可能長期維持同一姿勢用電腦,加上精神壓力緊張,引致頸椎勞損。」張世平說。

隨着手機及平板電腦的普及,金德維發現頸痛求診的個案亦增加了。「無論在職場或家中,身體可充分活動的機會都少了。生活愈方便,運動愈不足。加上日常的不良姿勢,更易增加頸肩肌肉的負擔。」

室內冷氣原來也可能是元兇之一。香港大學中醫藥學院助理教授姚韌敏解釋:「辦公室冷氣長開,尤其吹正頸部,會使血管收縮,肌肉繃緊致發炎而頸痛。上海曾對兔子進行試驗,模擬自然風對着牠們的頸部反覆吹,結果發現,牠們的頸部椎間盤出現裂隙、肌肉組織斷裂。」同樣道理,天氣寒冷時頸痛加劇,可能因血管收縮所引發。

針灸治頸痛

近年物理治療師除了使用傳統物理治療方法外,亦用上中醫的針灸去治療頸痛一類的痛症。香港理工大學康復治療科學系臨牀導師劉穎琳指:「很多研究都證實針灸對痛症具很好的療效,而且本身創傷性低,目前在世界各地,針灸已成為物理治療師的常用手法之一。」

他們用針方法跟中醫基本上一樣,不過不用灸,而且會使用電針配合,通過不同頻率去達致不同治療效果,例如止痛時便用低頻。

現時很多中醫師在針灸時,亦會用電針代替傳統轉針的方法,張世平是其中之一。「傳統手法強度較難控制,因此有些病人會說很痛。改用電針,病人基本上便不會覺得痛。」至於下針處視乎病人的情況而定,一般會於頸痛處下針,即所謂「阿是穴」,並沿着頸的經絡穴位下針。一般來說,大約兩、三次療程後,痛楚開始見紓緩,大約八至十次療效便很明顯。

但張世平補充,並非所有人療效都好。「大約只有70%患者經針灸後有明顯效果,健康欠佳、氣血較差的人,身體反應也會較弱,可能要改用其他治療方法,例如推拿、以中藥調補氣血等。」

手法糾正關節錯位

除了上述方法,對於因長期錯誤姿勢,令脊椎、骨節、神經及肌腱系統等出現錯位的患者,脊骨神經科醫生主要會採用脊科矯正術及手療醫學法,利用雙手去調整功能性錯位,令身體功能恢復平衡,讓痛症慢慢消失。他們亦會採用物理治療常用的電療法,例如超聲波、經皮神經電療(TENS)、干擾波、肌肉電刺激及牽引治療等,去幫助紓緩痛楚及炎症,加強效果。

「以經皮神經電療為例,利用電流通過皮膚進入人體,刺激肌肉神經,可達到鎮痛和按摩肌肉的作用;而牽引則是利用機器所產生的牽引力,減低椎間盤內部的壓力使其復位,紓緩因神經根受壓迫所致的疼痛。」金德維解釋。

進行這些治療前,脊骨神經科醫生會替病人檢驗關節及肌肉的活動及功能、神經反射能力及神經組織功能的完整性;若有需要,會要求病人作X光檢驗、電腦掃描、磁力共振或肌圖,以了解骨骼情況及排除其他病變的可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