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电影《天水围的夜与雾》的女主角阿玲?

关注者
8
被浏览
34,257

2 个回答

张静初饰演的阿玲,是一个从四川山区出来深圳打工最后嫁到香港的年轻妇女。她性格上有懦弱的一面,也有虚荣的一面,这个人物形象就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到本世纪头十年出来深圳打工的部分年轻女性的一个典型。

阿玲从小生活在信息闭塞的内地山区,受教育程度不高,年纪轻轻就背井离乡只身闯荡大城市,见识过大城市的繁荣和多姿多彩,想必也吃过不少苦头,有很多不愿提起的辛酸往事。

很显然,阿玲年轻的时候并不是一个懂得爱惜自己的姑娘,她在深圳打工的那几年从事的是什么行业,电影也没有交代,只知道她和香港上来的李森有不正当的关系。爱谁是阿玲的自由,但是她不应该和有夫之妇李森怀孕,更不应该想要用肚子里的孩子来引诱李森离婚再娶她过门,所以她在道德上是很难得到观众的同情的。

不过,我也不忍心用激烈的言辞去攻击她。毕竟她那么小就一个人来到深圳谋生,太不容易了。期间她到底经历过什么,才会完全洗掉农村女孩的纯朴和善良,变得这般妖娆妩媚?她和李森躺在幽暗的出租屋的床上时的神态,真的像是风尘女子。

刚开始的时候,李森肯定也是爱她的,对她百般呵护,肯定也花了不少钱在她身上。只是她以为嫁给这个即将步入晚年的香港男人,她就可以从此衣食无忧了,未免太傻太天真。

当她告诉李森她怀孕了,问李森要不要把孩子生下来的时候,眼神里不是试探,而是充满期待。听到李森说要和她回四川见家长跟她结婚,她感动得一塌糊涂。

阿玲带着李森回家时,她的父母说已经有五年没见过这个女儿了,这说明什么?说明她出到大城市之后,就和自己的家乡切割了。她一直在漂泊,一直在大城市里寻找一个能够给她安全感的归宿,直到她遇见李森,她以为自己找到了归宿,找到了幸福。未曾想,这是噩梦的开始。

初到四川的李森是很有礼貌很客气的。面对准岳父的询问,他也很坦诚地说自己在香港就是个装修工人,只是虚荣心作祟的阿玲却要告诉父母李森是工程师。

阿玲的虚荣以及阿玲一家对李森的过分讨好,让李森开始膨胀,悲剧的种子已经埋下。

在阿玲家乡的小生意难以为继,为了保持面子,也为了生存,李森带着阿玲回到了香港。阿玲这时候才发现,李森在香港属于低收入人群,花光积蓄一无所有的李森回到香港只能靠领取政府补贴艰难度日。

巨大的生活成本和不景气的经济大环境,让阿玲不得不放弃做香港少奶奶的幻想,出来找了份工作。这让李森陷入了深深的焦虑之中,一来阿玲出来工作一旦被查到他的政府补贴就会被取消,二来是阿玲一旦可以在香港独立生存就很可能会抛弃步入晚年的他。

而阿玲并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她虽然也知道李森不放心她,但是她还是不够敏感,她的那句“我才不会一辈子靠政府补贴吃饭呢,我有手有脚,以后还有大把世界”,狠狠地戳中了李森内心深处的痛点。李森最无法接受的就是被她抛弃,于是开始动了杀她的念头,当晚就持刀威胁,并强奸了她。

但是神经大条的阿玲还是后知后觉,在又一次家暴以后,阿玲说出了李森最害怕听到的话——我要跟你离婚。这让生无可恋的李森,一步步走向极端,最后酿成惨剧。

如果阿玲足够敏感,足够坚决,足够强硬,也许悲剧就不会发生了。

第一次被李森赶出家门之后,她就应该痛定思痛,把心一横,坚决不回头了。

当她带着两个女儿去深圳找妹妹时,她就应该留在深圳,不再回香港了。

甚至在被杀害的当天,她接到两个女儿之后也可以逃离魔掌的,尽管小莉一再警醒她不要回去收拾东西了那样做太危险,她都不以为然。

正是阿玲性格里懦弱的一面,还有那该死的侥幸心理,让她一次次地错过摆脱李森的机会,最后惨遭杀害,临死前还要看着自己那泯灭人性的丈夫把自己的一双女儿活活弄死,真是莫大的悲哀。

看《天水围的夜与雾》有种莫名的难受,女主角似乎让人可怜又可恨,一次次被家暴又一次次没有挣脱深渊。

这部许鞍华作品把视线放在香港的底层人物身上,并把作品放在底层人聚集的天水围。

而这部电影来自一个真实的案件。

阿玲是内地嫁到香港的一个女人,男人是失业的装修工人,还有两个可爱的双胞胎女儿。

原本两人在香港也可以安安静静过自己的小日子。但经济不景气,男人没有工作只能领综合援助,激发了两人关系潜在的危机。

一次次家暴,阿玲也曾去庇护中心和警察局寻求帮助,却一次次都没有摆脱丈夫。有时是因为自己懦弱撤掉报案,有时又是被劝说和证据不足而放弃。

最后竟然发生男人杀妻女后自杀的灭门惨案。

从这部电影,想起之前也曾听到很多家暴的新闻,被家暴的女人们为什么总是很难摆脱家暴的命运,甚至最后酿成惨剧,不是被男人打伤打残,就是奋而防卫最后酿成悲剧。

以电影中的阿玲为例子来分析,为何女人被家暴后很难摆脱深渊?



1 从小生活在一个缺爱的家庭,她没有重来的底气

电影中讲述阿玲有一个重男轻女的家庭,生下阿玲最希望的是女儿能帮助家里摆脱贫穷。当阿玲带回李先生,并帮助修建房屋和电话,他们就认为阿玲找了一个好男人。

阿玲的原生家庭对她的情感是淡漠的,她12岁就出去打工,就算回家最欣喜的也是改变了家庭的环境。

李先生因为改变了她们的家庭环境备受家庭纵容,可以上桌吃饭,骚扰妹妹也不被指责。

一切都以物质条件改变为衡量人值得不值得嫁的理由。

这样的家庭出来的阿玲有没有选择改变命运呢,有,那就是她自己足够自强靠自己赚更多的钱。

但是这很难,毕竟她很小就不上学了,只靠打工或者做一些不入流的工作很难真正赚很多钱。

只有依靠男人改变命运。

至少她在和李先生恋爱的时候,还是相信这个男人是爱她的,不仅爱她还能帮助家庭,何乐而不为。

她的认知只能到这里了。

可是这样的家庭是不能带给她任何底气的。

因为一旦她遇见危机,也不会给她支撑。

就算看见这个男人性骚扰,看到他暴力打狗,都可以容忍女儿远嫁。甚至听到女儿在远方求救,也没有让女儿回家,而是劝说她忍耐,因为这个男人对家人好盖了大房子。

一个女人如果没有原生家庭的支撑,是很难有底气在艰难人世好好生活和向前看的。

她容易把生活走入绝境,因为没有退路,只能硬拼。



2 男人给点阳光就灿烂,懦弱的她想走捷径改变命运

强大的内心从何而来,从原生家庭的教育中,从自己日常的修炼中。

这些似乎阿玲都没有。

家庭无助又贫穷,精神匮乏。阿玲工作的环境也是边缘群体,她很难有精神上的成长环境。

这样的她很难通过自我强大去改变命运,最直接的办法大概就是找到一个好男人嫁了。

她做了李先生的小三,这在道德上是不为社会所知的,又是非常常见的。

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香港和内地的经济还有巨大差异的时候,很容易发生道德上的崩溃。

这是她自己的问题,不容辩解。

既然想要走捷径改变命运,就有可能冒很大的风险。

她一个人远嫁香港,又备受歧视,还遇见一个自卑又无能的男人。

这时的她就算自己想要改变命运,似乎已经举步维艰的,因为悲剧的种子已经种下了。

男人曾在前一段婚姻处于弱势,正好在阿玲这里取得平衡,帮助阿玲家修房子,又被他们追捧,在阿玲这里始终是一个救世主的样子。

他不允许刚刚建立起来的强者形象被阿玲击垮,这个时候的阿玲越是自强,他就越是自卑。

年龄大找不到工作,又娶了一个年轻貌美的妻子。

阿玲自己选的捷径本身缺少足够的了解和深沉的爱,很容易潜藏危机,那就是彼此缺少深入了解和关系的不对等。

一个满足强者身份,另一个不满足弱者身份想要打破平衡,最后就会不可收拾。





3 求助庇护中心和警察局,为何最后没有获救

阿玲其实已经多次求助庇护中心,甚至结交一些同样命运的姐妹,姐妹们帮助和劝告她不要轻易回家直面家暴的丈夫。

她也求助警察局报过几次案。

除了庇护中心和警察局的办事不力等问题,分析阿玲自身也有一些问题。

从小生活在一个缺少疼爱的家庭,她终究还是对自己没有底气。

一次次去庇护中心,她也想要下决心离婚,躲开男人。

可是却还是回家,理由是怕男人伤害孩子。

一次次去警局,却有撤案,也是对男人还是期待,总希望这个曾经温暖过她的男人能够改变。

她始终不相信自己可以改变命运,总是期待别人能改变。

期待男人改变,期待庇护中心和警察局能救她,期待家里人能容忍她回家。

当她接到男人要伤害女儿的电话,慌了,坚持要回家保护孩子。

就算姐妹们劝说她别去也不听,她似乎还幻想男人能改变,她似乎从来没有认真思考过自己的命运应该如何走。

一次次错失被救的机会,和她太过软弱和依赖他人也有关系。




写在后面

被家暴的女人为何很难摆脱深渊?有很多现实的问题,比如男人用家人性命威胁,或者男人软硬兼施耍尽手段。

只是再难女人也要自己先弄明白,的确需要求助很多人,比如家人,朋友,政府机构。但这一切求助都建立在自己内心强大的基础上。

相信自己可以独立生活下去,并且可以战胜恶魔,哪怕遇见再大的艰难也要摆脱威胁到自己健康甚至生命的人吧。

如果自己不坚定,又怎么会有人来真正帮助到我们呢?

女子本就强,渴望强者改变自己的命运,却忘记自己也可以成为强者,不一定要成为男人那样的外在的强者,可以在日复一日的岁月中坚韧地生活着。

也许在发生家暴之前,和发生家暴之后,我们第一个想到的应该是求助自己,好好问清楚自己,我们应该怎样靠自己好好活着,不仅是物质还有精神的完全独立。

你可以么?

如果可以,你是幸运的,你很难成为家暴的对象,就算不幸遭遇也一定可以摆脱出来。所有的帮助都来自你自己的理性和勇敢智慧。


今日话题:女人面对家暴,第一个该做的是什么?

@怡姐话人物,追剧式多角度探索影视书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