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政府透過《原住民族語言發展法》及《原住民族教育法》等各項作為,讓原住民族語言能永續且健全地發展。另外,透過跨部會合作落實語言與文化平權,促進國家多元文化發展,豐富國家文化的內涵。圖片來源: 總統府 flickr,CC Licensed。

教育部在 1 月 9 日召開課審大會,決議國中教育階段本土語文課程(閩南語、客語及原住民族語),在七、八年級每週必修一節,九年級則列為選修的彈性課程,預計 111 學年度實施。

因應立法院在 2018 年時通過《國家語言發展法》,教育部原先的草案規劃為,國中每週必修一節本土語文,但在課程審議時爭議不斷。除發生 4 名國中委員無預警請辭的狀況,搶救族語國高中必修原住民教師聯盟也曾發動聯署,於教育部門口舉行記者會並遞交陳情書。

母語政策在推行上碰到諸多問題,像是有人會認為「學母語沒用」、「母語應該回家學,而不是在學校」等,另外,對本身非閩南語、客語和原住民語的族群而言,誘使他們主動學習的動機又是什麼?《報橘 BuzzOrange》日前專訪了白紫・武賽亞納老師,從一位母親、老師以及鄒族族人的身份來探討,學習原住民族語對孩子以及台灣社會的重要性。

《報橘 BuzzOrange》日前專訪了白紫・武賽亞納老師,從一位母親、老師以及鄒族族人的身份來探討,學習原住民族語對孩子以及台灣社會的重要性。圖片來源:《BO》徐子捷攝影,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打破刻板印象!母語列入必修課程,為孩子們打開了一扇窗

「本土語言納入正式課程很重要的點是,讓孩子對這些語言的態度不一樣了。」白紫・武賽亞納談起自身經歷。過去很多人覺得這些語言(閩南語、客語、原住民族語)是方言,有不文雅的感覺。舉例來說,母親會說族語,但她在家裡從來不說,正是因為過去的政策不鼓勵甚至反對;但是現在不同了,身為一位母親,白紫老師樂於跟家人一起學習族語。

社會的刻板印象不只是發生在白紫・武賽亞納的家庭。2020 年的金鐘獎典禮上,Si Pangoyod(鍾家駿)與 Buya Watan(陳宇)以《kakudan 時光機》勇奪金鐘獎兒童少年節目主持人獎時,因穿著達悟族傳統服飾「丁字褲」上台,被多數主流媒體以獵奇角度報導,可見不論是服裝或是語言,台灣社會對原住民仍存在著許多刻板印象。

白紫・武賽亞納提到,從一位老師與原住民的雙重身分來看,原住民族語能列為必修課程,心裡十分安慰。因為「語言乘載著一個民族的宇宙觀跟價值觀」,特別是台灣原住民是台灣最早的住民,我們保留了這塊土地上的許多知識

然而,推動母語列入必修的路,卻不是那樣的順遂。白紫・武賽亞納說,一般家長可能會認為,此政策會壓縮到主要科目的時數且成效還不佳,對此她強調:「我們沒有要培養孩子成為這方面的專家,而是開了一扇窗給孩子去接觸知識。」

針對成效不彰的問題,白紫・武賽亞納說:「一周只有一節課是很難看出成效的。」就如現行的教育體制下,從國小到高中,台灣學生上英文課的堂數是非常多的,但是成效如何呢?

據台灣師範大學 2020 年公佈的數據顯示,台灣學生的英語力落後南韓 300 字。

白紫・武賽亞納強調,族語課程不是要給孩子壓力,在學校開課真正且重要的教育意義是:「讓孩子知道這是台灣的語言。」

然而,教育部在推動母語課程時,還有一個大問題要先解決 —— 師資不足。

「尚未有一個大學培育出正式族語教師。」

依據《國家語言發展法》第 10 條第 2 項所產生的命令 —— 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原住民族語老師資格及聘用辦法中明訂,族語老師必須專職聘任。除了保障原住民族群的就業權,也把族語視為一項專業。

不過,據《聯合報》報導,桃園曾發生過,全市國中小總計開設原住民族語班 1,525 班,但專職加上教學支援的族語老師卻僅 99 人,師資嚴重不足的困境。談起此問題,白紫・武賽亞納不諱言地表示,現在的師資培育的確是個大問題。

「同樣是一個學校的科目,為什麼一般的師資是透過師培、高等教育養成,但族語師資卻不是。」白紫・武賽亞納進一步解釋,雖然已有幾所學校在培育年輕的族語老師,但目前尚未有一所大學培育出正式的族語老師(具正式老師身分);而是讓原先會講族語者去取得認證後,經歷 36 個小時課程後,獲得族語老師資格。

另外,族語老師目前專職聘任,但因缺少「教師證」非正式老師,而是支援老師,待遇僅等於教保員。

會發生如此現象並非沒有原因的。白紫・武賽亞納說,在都市學校裡的族語教師很容易變成一對一或一對二(老師:學生)的狀況,因此,應該思考如何用正式老師的缺來培養族語老師,正如大學修課程時,有雙主修的認證一樣,培養多元人才。

白紫・武賽亞納說,在都市學校裡的族語教師很容易變成一對一或一對二(老師:學生)的狀況。圖片來源:白紫・武賽亞納提供,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據原民會統計,報考 2020 年原住民族語言能力認證測驗的總人數達 3 萬 1012 人,創下歷史新高,顯見族語認證不但能檢視語言文化傳承的成果,合格證書是具有保障族人的升學、就業及工作等權益。

但,若有一天誘因消失了,母語政策還能有明顯成效嗎?

「沒有語言後,你是誰?」——當誘因消失後,還有人要學母語嗎

「一個族群沒有語言是很可悲的。」白紫・武賽亞納說,語言學習除了需要環境,還要創造環境。因此,對課審會日前公布的本土語言決議有點失望。白紫・武賽亞納解釋,持續學習語言才會有好的效果,當課程列為選修時,孩子還會選嗎?

另外,白紫・武賽亞也點出現行母語政策的盲點 —— 透過外層的糖衣來吸引大家學習,會有短期成效,但當誘因沒有了,語言就又消失了。白紫・武賽亞納強調,族語認證只能治根不能治本,最重要的還是「認知」。

語言本身具有 2 大功能,分別是情感(文化、宇宙觀等)與工具。落實母語政策讓孩子有機會接觸,進而產生認同、責任感,但要如何在過程中避免淪為「升學」和「就業」的工具,則成了母語教育下階段的課題。

推薦閱讀

【會講英文就好棒棒?】精通台語薪水卻比會英文少 1 萬,就業市場歡迎母語嗎?

什麼情況下才願意說台語?說母語的「地點」顯示你怎麼看待自己的文化

孩子講話竟出現ㄜˊ國、公交車!臺灣吧「說母語的繪本」盼提升本土文化素養

(本文歡迎合作夥伴轉載分享。首圖來源: 總統府 flickr,CC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