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輩的心理問題有解嗎?談老人心理治療可行性 - 康健雜誌
瀏覽數 11,186

長輩的心理問題有解嗎?談老人心理治療可行性

張先生,72歲,因長期失眠來就診,他表示從40年前太太過世起,自己辛苦拉拔三個兒子長大,就開始失眠。那段期間嚴重時甚至全身癱軟沒力,無法去工作。最近因自覺老了,三個小孩又都不願繼承家裡的工廠而和他們衝突加劇,他覺得小孩都不聽自己的話,從太太過世後的犧牲都化作泡影。近來,除失眠嚴重外還有劇烈頭痛、全身虛弱、昏眩、甚至覺得快昏倒了,但身體檢查無異常,而由小孩帶來看診。

在診間裡,張先生一提到小孩的不孝、太太的過早離世,便哭了起來。經過1個月的抗鬱劑治療,雖然個案的憂鬱情緒及睡眠較改善,但還是和小孩衝突極大,因此我建議他做心理治療,處理太太過世的長期哀悼問題,以及小孩能否延續其事業而產生關係衝突的議題。起初張先生十分抗拒地說:「我又沒心理問題,幹麼需要做心理治療?你們真的把我當作瘋子?」兒子們也不以為然,覺得爸爸年紀已大,正所謂「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怎麼可能接受了心理治療就有所改變。還好我好說歹說,他們才同意試試看。

一開始,張先生抱怨我們的心理師太年輕,真的會懂他嗎?也抱怨心理師怎麼都只聽他講,都沒給建議,來接受心理治療兩次就不想來了。我就跟他說:「如果建議有效,應該很多朋友給過你建議,真的有幫助你就不用來這裡了,而且你為失眠所苦30幾年,就起碼來3個月,若真的沒用就可以不參加了。」張先生只得勉強繼續,家人也不敢抱太大希望。訝異的是3個月間張先生都可準時參加心理治療,且表示之前都沒人像心理師可以好好地聽自己說話,去了解他的需求,雖然沒給建議,現在起碼自己身體狀態及睡眠品質比起只吃藥又更好了些。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

(示意圖。圖片來源/Unsplash)

隨著心理治療的進展,個案開始談到他對太太過世的思念,但因為要在小孩面前表現出堅強的一面,於是太太的話題在家裡成為不能談的禁忌。他也提到自己其實很孤單,為撫養小孩拚命工作都沒再認識其他女性,也因為埋首工作也沒交幾個朋友,能講心事的對象更少。因為他爸爸是心臟病過世,去年有一次他在坐捷運時,突然昏眩、心跳加快、覺得喘不過氣來、甚至害怕自己快死掉了;從那時候起他就覺得工廠需要更積極地交棒,才把在各地工作的小孩叫回來,希望有人能繼承他的工廠,但小孩都不願意,更讓他覺得自己的生命是否就是這樣了,過往所有的付出似乎都不再有意義……

直到心理師進一步去了解時,他才可以開始提到自己對於死亡的害怕與恐懼,面對之前爸爸因心臟病過世及太太突然撒手而去,自己被留下來的痛苦及悲傷一擁而上;經過1年的心理治療,他也慢慢了解到自己對死亡及被拋棄的恐懼,也了解他也可以呈現出脆弱的一面,他也嘗試去和小孩談自己在喪親之後的痛苦及面對死亡的恐懼,也同意不一定要小孩都聽他的才算有回報或價值,和小孩之間的衝突也減少了。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

(示意圖。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老年人常常會面對多種心理議題,如各種失落(老化、退休、慢性病、親人過世、身分或經濟上的失落等)、跟不上社會脈動、孤寂感、死亡的議題等。一般成年人的憂鬱症,藥物加心理治療遠比單純用藥物治療效果好。老年人有憂鬱症時,常常抗鬱劑效果沒有成年人好,那麼他們接受心理治療是否有用呢?

之前精神分析大師弗洛依德曾提到:「超過50歲的成年人因為心智缺乏彈性,此部分常是心理治療所仰賴的,故不太建議他們接受精神分析。」但後面的學者也反駁說:「佛洛依德本人在自己6、70歲時仍寫出許多曠世巨著,表示老年人怎麼可能心智無彈性?否則怎麼能寫得出來。」所以,雖然老年人常被忽略,很少被轉介心理治療,但目前大多數學者認為老年人是可以接受心理治療,而且是有效的。只是可能在治療的形式上要做點調整,例如:可能治療需更結構化,或時間、地點可較有彈性,另外就是年輕的治療師常需克服老人和成人不同、是無法改變的偏見。即使是神經方面的研究,現在也發現老年人的腦細胞仍有再生能力,更何況是心理彈性呢?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

(示意圖。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就像本文提到的例子,張先生一開始對心理治療或年輕的治療師抗拒不想接受治療,但當他敞開心胸、願意去談他的困擾及他的人生,治療過程就慢慢展開了。特別是我自己臨床上的一些老人個案,許多常常是年輕時未處理好的心理議題,老年期又再出現來困擾他們。就如同艾瑞克森的人格發展理論,在65歲~死亡的階段重要的是自我的統整,很多老人因為對這一生仍有許多悔恨,不願接受已發生的現實而感到痛苦。所以我在診間常看到各式各樣辛苦的老人:如兒女成群卻感到孤寂的女老師、窮得只剩下錢的老爺爺、70餘歲的小三為小四出現而懊悔此生的退休公務員、一輩子想自由卻一直在服侍出軌的先生及媽寶兒子的貴婦、老年還一直抱怨媽媽小時候不公平的酒癮老爺爺等……像他們的這些議題,都不是開立藥物即能處理的。

所以我常跟受苦於這些心理議題的老人及家屬,甚至學心理治療的學生們說,老人心理治療的重點在於讓老人了解他們的一生,如何去將這些經歷整合在一起,或許治療完他們就會發出個驚嘆說:「唉!這就是我的這一生……」也就是他們了解自己後,也沒有什麼好遺憾或虧欠的,就可好好地接受老化或死亡,就是可以好好地死了。但其實更重要或更積極的意義是:既然可接受好好地死,那剩下的餘年應該更可以好好地活、帶著感恩的心積極地活著,這才是老人心理治療的目的。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

*基於諮商保密原則並保護當事人,內文個案所有細節均已修改無法辨識,且非為單一個案之描述,如有雷同純屬巧合*

(本文作者邱智強為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社區精神科主任、台灣老年精神醫學會理事、台北醫學大學兼任助理教授,曾赴英國修習老人心理治療)

< 本專欄反映專家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

台灣老年精神醫學會

增加民眾對老年精神疾病的敏感性,以早期發現、及時治療。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活動看板

其他人也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