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歲鋼琴家黃梓軒在京奏響拉威爾G大調鋼琴協奏曲 - 新浪香港

17歲鋼琴家黃梓軒在京奏響拉威爾G大調鋼琴協奏曲

約瑟夫-莫里斯·拉威爾是法國作曲家和鋼琴家,他也是公認的管絃樂配器大師,他所創作的音樂時而纖細、富有情感,時而尖銳、充滿戲劇性,但都精密而巧妙。斯特拉文斯基曾說“拉威爾就像一支瑞士鍾表”。

約瑟夫-莫里斯·拉威爾約瑟夫-莫里斯·拉威爾

《G大調鋼琴協奏曲》創作於1929-1931年間,是拉威爾在逝世前完成的。這支協奏曲來源於西班牙納瓦拉斯克地區的一種古老的節奏和音樂風格,作為一位天才的管絃樂色彩大師,拉威爾呈現了管絃樂隊所能達到的最大表現力,這個作品音響豐富多彩,有獨創性的和聲語彙,並在曲中大膽運用了爵士樂的因素,加上豐富細緻的配器,使這首作品成為拉威爾最得意之作。

1月13日的北京音樂廳,17歲的鋼琴家黃梓軒在樂隊演奏貝多芬的《萊昂諾拉序曲》之後,與著名指揮家劉明執棒的愛樂彙交響樂團合作上演了技巧絢爛的拉威爾鋼琴協奏曲。

音樂會海報音樂會海報

談到拉威爾的G大調鋼琴協奏曲,樂評人們表示,這是拉威爾54歲時才開始動筆創作的作品,作曲家此時已經功成名就,希望用一部風輕雲淡的作品回望一生。再加上拉威爾原本就是一位非常出色的鋼琴家,使得這部作品在思想境界極高的前提下,同時還兼具了艱深的技巧性,也使得這部作品不容易彈得好,更不容易取悅觀眾。

然而,年輕的鋼琴師選中了這個作品。在演奏中,第一樂章里地道的爵士風味、流暢自然的音樂風格令人印象深刻;第二樂章是很慢的柔板,E大調,3/4拍,這個樂章的形式單純,和聲簡樸,旋律異常優美,帶有電影音樂的質感。鋼琴家也用沉穩的方式將作曲家淒美的旋律表達出來。“二十年中,手指飛快的年輕鋼琴家層出不窮,但我想特別提到的一點是,通常年輕鋼琴家與樂隊合作的經驗都比較缺乏,但這次合作中,鋼琴家在即使最‘手忙腳亂’的第三樂章里,也與指揮家和樂團保持著充分的交流。希望這種很早就建立起來的合作與對話意識對於未來演奏鋼琴協奏曲或室內樂曲目有幫助。”樂評人徐堯表示。

演奏現場。攝影 孫瑩演奏現場。攝影 孫瑩

擔任本次演出指揮的是劉明。自上海音樂學院畢業後,他先後擔任過廣州交響樂團樂隊駐團指揮,美國德州堡爾瑪交響樂團助理指揮,辛辛那提音樂學院和休斯頓大學交響樂團指揮助理,從2009年開始,他同時擔任深圳交響樂團指揮。劉明介紹,《G大調鋼琴協奏曲》,是印象主義時期的巔峰巨製,曆來都是考驗鋼琴家的試金石,這個作品充分展示著鋼琴各個音區音色的特點,樂曲充斥著難度非一般的鋼琴獨奏和華彩段落。

談到與鋼琴家與和樂團的合作,劉明指揮表示:“這是我和這位年輕鋼琴家的第二次合作,在第二樂章和英國管的合作表現可圈可點,愛樂彙交響樂團的成員年輕氣盛,我相信他們未來會成為一個很有競爭力的樂團”。

演奏現場。攝影 孫瑩演奏現場。攝影 孫瑩

本場音樂會中獻上表演的愛樂彙交響樂團是一支非常年輕的樂團,是北京首家民營全建製職業交響樂團。樂團由國家一級指揮範燾出任音樂總監及常任指揮,彙集了國內外多所知名音樂高等學府青年演奏家,並向世界招募優秀樂手,團內機制靈活,以為群眾獻上高質量的藝術演出為己任。樂團已規劃2022/23系列演出季及全國巡演,演出曲目包括莫紮特、貝多芬等古典主義大師的交響樂作品,同時還包括經典影視配樂。

本場演出中,除了奪目的拉威爾《G大調鋼琴協奏曲》,另一主題是貝多芬第五交響樂,這首交響樂作品,由德國作曲家貝多芬花費了四年的時間所創作,一經首演便成為了各大音樂會的重點曲目,並對勃拉姆斯、柴可夫斯基、柏遼茲等著名音樂家的創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整首曲目大氣磅礴、令人振奮,也飽含著貝多芬深刻的思想。德國音樂家舒曼這樣評論道:“不論你聽過多少遍,都會像自然現像一樣產生新的敬仰和驚歎。只要世界上還有音樂存在,它就會世世代代傳下去。”這首作品也延續了愛樂彙交響樂團貝多芬系列。

本場音樂會中年輕的鋼琴家黃梓軒分享道:“出生於1895年的拉威爾,距離我出生剛好130年,他心中對該曲的要求無需太過深刻,但是應當五光十色,我覺得我們從精神上是契合的。”

黃梓軒就讀於星海音樂學院附中鋼琴系,本場演出是繼深圳的南山文體中心劇院和廣州的星海音樂廳兩場獨奏與協奏演出之後,黃梓軒的第三場演出。他認為:“對於演奏家來說,與樂隊協奏的嚐試是必修課。從如何看指揮的動作,瞭解鋼琴在協奏曲裡面扮演的角色,最後將鋼琴的部分真正融入音樂——這些對於鋼琴家來說都是很重要的課題。”

對於“協奏”的要義,梓軒說:“我小時候以為鋼琴獨奏一定鋼琴協奏曲的主角,樂隊就是陪著鋼琴來演奏,但其實並不是。劉明老師在排練時也一直在強調,鋼琴一定要讓出位置給樂隊,偶爾要將鋼琴藏在整個音樂的織體當中,否則當全部的鋒芒都顯露在鋼琴,音樂反而變得空洞,失去了層次,尤其是對於拉威爾這個作品更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