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淑珍_百度百科

于淑珍

中国内地女高音歌唱家、歌剧演员,国家一级演员
收藏
0有用+1
0
于淑珍,1936年出生于河北省东光县,中国内地女高音歌唱家、歌剧演员,国家一级演员。中国音协第四届常务理事、第五届理事,第五、六届全国人大代表。
她曾当过工人,1956年在天津职工业余会演中初露才华,调到天津歌舞剧院后,曾在一些歌剧中扮演主角。五十年代末从事独唱,其演唱声从情发,委婉甜美,格调清新秀丽,深受广大群众喜爱,在多次出国访问中也受到赞誉。二十世纪80年代,于淑珍的歌曲在全国范围内广泛传唱,成为一代人的经典。2023年10月,于淑珍荣获中国文联终身成就奖(音乐)。
本    名
于淑珍
外文名
Shuzhen Yu [4]
性    别
国    籍
中国
出生地
河北省东光县
出生日期
1936年
代表作品
《李双双小唱》《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月光下的凤尾竹》等
职    业
歌唱家、演员
所获奖项
中国文联终身成就奖

演艺经历

播报
编辑

早期

从学徒工到歌唱家
回忆起自己怎么从一个学徒工成为歌唱家,于淑珍说:“我工作的那个厂子很小,叫天津市中大化工仪器厂,我是学徒工,1956年在天津艺术馆给农民示范演出时,天津歌舞剧院的领导也来看演出,就看上我了。”19岁的于淑珍就这样懵懵懂懂地从一个学徒工成为一名专业演员,“刚进团,正好赶上歌舞剧院大队人马去山东演出。我第一次上专业舞台就是在山东大剧院参加大合唱,就这样一步步从合唱队员到民歌小合唱、独唱直到歌剧演唱。”
于淑珍
1963年,于淑珍灌制了第一张唱片,收录的歌曲《新剪窗花》和《李双双小唱》在农村大队广播里备受宠爱,非常风靡。
1959年,于淑珍出演歌剧《向秀丽》,在歌剧中扮演为抢救公家财产而牺牲的一个制药厂女工。
二十世纪70年代末的电影《甜蜜的事业》成就了一首歌——《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也成就了这首歌的原唱者于淑珍。“《甜蜜的事业》的导演谢添是天津人,1978年底他打电话给剧院领导,让我到北影厂录音,这首歌一共录过好几个版本,现在传唱的就是最后用电声伴奏的那一版。”
坚韧为基础的平和
“我从不刻意去追求什么,就是好好学习,好好工作,也没想过一定要当歌唱家,很多事情就是这样,水到渠成时该来的就来了。所有的突破都不能抛开自己的条件,我记得一位老师说过:石雕石玉雕玉,我很清楚自己的条件,如果我就是一块‘石头’那我不会强求自己有‘玉’的效果。也曾有人提议我在演唱时要表现出无产阶级气势磅礴的情绪,但我就是唱不出来,我说我再使劲声音就破了,只能就这首歌所需要的情绪去处理。”于淑珍这样评价自己。
于淑珍
这种以坚韧为基础的平和还表现在她对歌曲的理解上。在所有演绎过的歌曲中,对《月光下的凤尾竹》这首歌的理解更见于淑珍柔韧的性格。“作曲家施光南去云南体验生活后写这首歌时,最后一句是‘一起走向啊,结婚登记处’,是希望通过这首歌去宣传《婚姻法》。后来有人提出异议:那么抒情的歌怎么还有这么直白的歌词!有人把这一句改成了‘一起走向啊,那绿色的雾哎’,但不管在什么场合演唱这首歌我唱的还是原词,我要尊重历史事实,原来创作这首歌的思路就是要反映现实的。”

晚年

习书画不适带徒弟
1998年于淑珍从天津歌舞剧院退休,对于带徒弟的事,她说:“有的人能唱但未必是好老师,若我要教学生一定要把他们教出来,但我觉得自己并不适合做老师,带徒弟是要负责任的,当我觉得自己能力不够时就不去做。我只会唱歌,那就只唱歌!”
于淑珍表示,自己从年轻时最大的一个心愿就是想好好上学,“但一直没这个机会,时间充裕了我报名上了天津老年大学。我去上学就是个学生,老老实实上课认认真真听讲。小时候扒后台追明星的事自己也干过,所以如果有人想和我照张相、签个名也觉得是很高兴的事,人家能提这样的要求也是人家愿意接受你啊,自然要热情地去做。”
于淑珍
老年大学的生活过得很开心,“学了几年书法,在学习花鸟国画”。对于风生水起的娱乐圈,她表示很理解:“有一些年轻人来看我时说:‘于老师我们很实际,我们要赚钱要买房子’。我只对他们说,有追求也挺好,但要符合自己的条件,努力了得到是幸运,得不到也不要抱怨,要懂得放弃!可以开始下一个事情嘛,年轻没有失败。
2015年02月17日,参加2015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表演开场节目《四世同堂合家欢》。 [1]
2019年2月4日,2019年央视春晚,于淑珍与郭淑珍李光羲胡松华刘秉义杨洪基德德玛关牧村张英席金婷婷霍勇周晓琳钟丽燕夏利奥演唱歌曲《我和我的祖国》。 [2]9月13日,于淑珍参加2019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秋晚会,并与汤非演唱歌曲《我和我的祖国》。 [3]
2023年10月25日,于淑珍获中国文联终身成就奖(音乐)。 [9-10]
2024年2月10号(大年初一),参加《百花迎春——中国文学艺术界2024春节大联欢》,领唱《掌声响起来》。 [11]

艺术风格

播报
编辑
于淑珍学习民歌、各地方戏曲和说唱艺术,并借鉴西洋传统唱法,在艺术实践中不断探索,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她的歌声圆润甘甜,亲切感人,格调清新,素雅而质朴,富有独特的魅力。她的歌唱以抒情见长,善于把握各种地方音乐的特点和韵味,融会贯通,既能显示北方歌曲的质朴明朗,又具南方的柔美细腻,恰到好处地表达作品的意境和深度,人们赞誉她的演唱“高如行云,低如流水;声从情发,歌由心飞。”
于淑珍近照

主要作品

播报
编辑
《李双双小唱》、《韶峰红日照万山》、《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月光下的凤尾竹》等,另外《泉水叮咚响》也是经她演唱更广泛地流传开来的。
于淑珍
在歌剧《江姐》、《宦娘》、《向秀丽》中扮演主角。

综艺节目

播报
编辑
播出时间节目名称简介
2017-10-16《音乐人生》为人民而歌 [5]
于淑珍专辑
2018-7-22《音乐公开课》 [6]
主讲嘉宾
2013-5-3《歌声传奇》 [7]
传奇嘉宾
2014-10-12《中国文艺》向经典致敬 [8]
致敬人物
2024-2-10百花迎春——中国文学艺术界2024春节大联欢
领唱《掌声响起来》

获奖记录

播报
编辑
其他
获奖时间奖项名称获奖结果
2023-10-25中国文联终身成就奖(音乐)获奖

人物评价

播报
编辑
20世纪70年代末的一部电影《甜蜜的事业》成就了一首歌——《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也成就了这首歌的原唱者,天津歌舞剧院著名女高音歌唱家于淑珍。
这位1936年出生的老艺术家,19岁开始其职业歌唱生涯,主演过多部歌剧,首唱了大量经典歌曲,获得首届“金唱片奖”,其演唱的《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被选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音乐教材;《月光下的凤尾竹》《泉水叮咚响》等歌曲就是经她演唱得以流传的,人们赞誉她的演唱“高如行云,低如流水;声从情发,歌由心飞”。北方的质朴明朗,南方的柔美细腻,经由她婉转晓畅的歌喉,演绎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歌曲。1984年参加央视春晚,演唱《滦水香茶斟满杯》《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泉水叮咚响》《月光照着太湖水》,曾经多次听于淑珍老师唱歌,不论过了多久都不曾忘记。她将神奇而美妙的歌声传遍大江南北,更给我们美的享受。

相关事迹

播报
编辑
其一: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著名歌唱家于淑珍盛名享誉全国,歌曲在全国广泛传唱,但她从来不搞特殊化。带团出外演出,演出方给她专门准备了饭菜和礼物。于淑珍回复:我们团里其他演员都有,那我就留下。否则,你还是拿回去吧。
其二:
年逾七旬、退休多年的于淑珍渐渐淡出舞台。2009年,天津歌舞剧院举办建院50周年庆典晚会,于淑珍在观众热烈的掌声中登台亮相,并一再返场。而天津歌舞剧院工作人员透露,于淑珍的这场演出是带病上场:“当天下午,于老师的心脏病突然犯了,但晚上她还是坚持上台演出,而且依旧坚持真唱。”

采访语录

播报
编辑
记者:当时你那么出名,为什么还不觉得自己很特殊呢?
于淑珍:虽然站在舞台上的是你一个人,但是周围有很多人是在为你服务。唱歌是一个综合艺术,演员站在台上,需要灯光、音响、服装、化妆,甚至写歌的、伴奏人的努力……如果这些都没有的话,你的演出不会好,也不会有演员的形象。因此,你能站在舞台上,并不是你一个人的问题,而是大家的成功。
记者:很多演员都没有您这样的想法了。
于淑珍:这也许是因为跟以前不一样了。有很多演员是个体的,一切要他自己去做,他们要去买歌,去租棚录音,要是搞音乐会的话,资金来源也得他自己去解决……而我们那时候则不存在这样的问题,你只要把歌练好了,嗓子保护好了就行,其他都不用自己操心。
记者:你生病上台都是真唱。你怎么看待的“假唱”问题?
于淑珍:要唱就得真唱。假唱绝对不行,那样做是愚弄观众。如果说是照顾我年纪大了,让我假唱,我还是接受不了,宁可出点纰漏。除非做电视节目,为了直播的效果,那是没有办法,可以允许你先去录音。但是商演,这个是绝对不行的。
记者:在您的艺术生涯中,有哪些老师对您的影响特别深刻?
于淑珍:很多老师给了我很大帮助。不过,实际上我一直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老师,因为我进入歌舞剧院后就开始了业务演出。当时领导怕我跟着老师“学坏”了,掌握不了老师教的东西,又把自己唱歌的特点丢了,所以一直没有让我正儿八百的学。这也是我一直遗憾的事情,因为有个老师在技术上、艺术上给你把关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情,而我只能主要靠自己实践中摸索。在过去几十年,我一共首唱了300多首歌曲,这些歌曲没有任何借鉴,都是自己摸索。
记者:您唱的民歌特别有味道,有什么成功经验说说么?
于淑珍:民歌,顾名思义就是中国民间的歌曲。作为一个唱民歌的演员,要对全国各个民族的东西都要有所了解,要一听就知道这是哪儿的歌曲,要知道这歌怎么唱。尽管唱不了像人家“原生态”的歌曲一样,但要往这个方向努力,向民间学习。而且,充满浓郁地域性的地方戏曲也是我们应该关注的。
记者:对当代歌坛你有关注吗?
于淑珍:作为演员,必须关注当下的歌坛状况。比如说周杰伦吧,很多年轻人喜欢,但是他的歌我确实听不懂,也不会唱,这是人的爱好问题吧。唱民族歌曲的演员,共性多了些,个性就差了些。我觉得,作为一个演员,无论是唱民歌的还是唱通俗的,都应该唱出自己的特点。同样一首歌,不同的歌手来唱应该是风格不同的,在保持歌曲基本特色的基础上,在艺术技巧上做一些处理,唱出自己的味道,应该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