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显世子_百度百科

昭显世子

朝鲜王朝王子
收藏
0有用+1
0
本词条缺少概述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编辑吧!
昭显世子(朝鲜语:소현세자,1612年—1645年),名李𪶁 [1](读作wāng),朝鲜王朝王子。他是朝鲜仁祖嫡长子,母为仁烈王后韩氏。天启五年(1625年)被封为王世子,天启七年(1627年)娶姜硕期之女为王世子嫔(即愍怀嫔姜氏)。崇祯十年(1637年)“丙子胡乱”后,与其妻姜氏和其弟凤林大君李淏被押往清朝首都盛京(今辽宁沈阳)做人质,后又随清军入关。顺治二年(1645年)春被清朝宣布放还,结束了8年的人质生活。回到朝鲜后不久即病死,谥号“昭显”。盛传昭显世子被仁祖毒死。死后一年其妻亦被赐死,他的三个儿子也被流放,由弟弟李淏接替世子之位,就是后来的朝鲜孝宗
所处时代
朝鲜王朝
民族族群
朝鲜人
出生地
朝鲜汉城
出生日期
万历四十年(1612年)正月初四日
逝世日期
顺治二年(1645年)四月二十六日
主要成就
促进朝清关系平稳发展、接触西学
本    名
李𪶁
谥    号
昭显世子
妻    子
愍怀嫔姜氏

人物生平

播报
编辑

早年生涯

昭显世子名李𪶁,万历四十年壬子(1612年,光海君四年)正月初四日出生于朝鲜首都汉城(今韩国首尔)会贤坊,他是绫阳君李倧(即后来的朝鲜仁祖)的嫡长子,母亲是仁烈王后韩氏。他十二岁时发生了“仁祖反正”事件,他的父亲李倧取代叔祖光海君,即位为第16代朝鲜国王,是为朝鲜仁祖,作为嫡长子的李𪶁也毫无悬念地成为王位继承人。两年后,即天启五年(1625年,仁祖三年),李𪶁行冠礼,被仁祖册封为王世子。此时朝鲜已卷入明朝与后金(后来的清朝)斗争的漩涡中,后金已夺取明朝辽东全境,所以明朝与朝鲜虽仍保持宗藩关系,但交通颇不便,直到崇祯七年(1634年,仁祖十二年),明朝才派遣了太监卢维宁一行出使朝鲜,正式册封昭显世子。
天启七年(1627年,仁祖五年)正月,后金大举侵略朝鲜,是为“丁卯胡乱”。当时,仁祖实行“分朝”,昭显世子被派往全州安抚民心。昭显世子完成任务回京后,就开始为他拣择王世子嫔,最后选定了西人姜硕期之女,并于天启七年(1627年,仁祖五年)十二月行嘉礼太平馆
本来,昭显世子畅通无阻地沿着储君之路走来,而崇祯九年(1636年,仁祖十四年)冬的清朝入侵朝鲜的“丙子胡乱”彻底打破了这一切。清太宗皇太极率大军亲征朝鲜,清军一路势如破竹,攻陷了朝鲜首都汉城,昭显世子随仁祖前往南汉山城避难。清军长期包围南汉山城,崔鸣吉等主和派大臣的建议有意与清讲和,但清朝明确要求送出世子方可议和,震惊朝鲜上下。 [2]仁祖本有意答应,遭到斥和派的反对而作罢。 [3]崇祯十年(1637年,仁祖十五年)正月十八日,仁祖决意与清朝讲和,命崔鸣吉写国书,昭显世子在仁祖旁目睹国书,“号泣之声,闻于户外”。 [4]当时,清方抛出的一个停战条件就是国王出城投降,仁祖担心自己出城后会被掳走,迟迟不肯答应,但昭显世子主动要求代父出城,表示:“泰山既垂于鸟卵之上,国步谁措于盘石之坚,事已急矣!予既有弟二人,又有一子,亦可奉宗社。予虽死于贼,尚何憾焉?” [5]仁祖起初颇不愿意世子出城,但随着战局日益恶化,又萌生了世子代他出城投降的幻想,称:“渠(指世子)为父出去,不害于义理,而人子之至情也。” [6]清方坚决要求仁祖亲自出城投降,并且告知江华岛失守的消息。 [7]仁祖被迫同意亲自出城,清方随即提出了所谓“南汉山城条约”,要求朝鲜以“长子及再一子为质”。 [8]仁祖也只能接受,并在正月三十日出城向皇太极跪拜投降,至此朝鲜被清朝征服,成为清朝的属国。昭显世子亦随仁祖出城,其后他与弟弟凤林大君李淏以及他们兄弟俩的妻子被扣留在清营,随即被清军押往清朝首都盛京(今中国沈阳)为人质。将昭显世子扣押为人质,既是清朝钳制朝鲜的关键手段,并成为此后清朝要挟朝鲜攻打明朝等行动的筹码,同时又含有清朝扶植朝鲜亲清势力的意图。至此昭显世子开始了他8年之久的羁旅生涯。

羁押清朝

崇德二年(1637年,仁祖十五年)二月,昭显世子和他的妻子世子嫔姜氏、凤林大君夫妻以及一批朝鲜臣子被押往沈阳。昭显世子在沈馆中一直受到清人严密的监视,而且清朝对世子及宾客陪臣监视、看管得相当严密,对朝鲜的举动时时充满着敌意和怀疑。朝鲜开始也利用各种机会请求归还世子,但都无果而终。皇太极还裹挟昭显世子和凤林大君随军参与征讨明朝的松锦大战,还借昭显世子之口要求征调朝鲜军队参与对明作战。昭显世子在战场中处境很险恶,当时甚至一度有明军炮弹落在世子营旁。在沈阳期间,昭显世子并不甘于做一名人质,而是利用自己的身份,成为朝鲜的外交代表,挺身主动对清进行各种交涉。
昭显世子
另一方面,昭显世子在沈阳期间,在清朝的笼络下,也逐渐开始倾向清朝。史载“世子既久处沈阳,一听清人所为,出入于田猎、戎马之间,所亲狎者皆武夫、厮卒。专废讲学,惟事货利,且以土木之役、狗马之玩为事,贻讥敌国,大失人望” [9],这显然是恪守儒教义理的朝鲜史官对他作出的带有偏见的评价。同样,昭显世子的所作所为也引起了羁押清朝的诸臣的不满。比如大臣金荩国看到“世子颇聚奇玩,罕开书筵”,便上书世子说:“今被留异域,厄困极矣,愿数接宫僚,讨论经籍,毋徒为暇豫也。”后来看到世子“营别院”,他又上书劝谏道:“此何如地,而乃兴土木之役,而为苟安之意乎?” [10]从这些事实也可以看出朝鲜大臣对昭显世子的失望。但事实上,昭显世子并非简单地亲近清朝,他在羁押清朝的八年时间中思想发生了重大变化。在朝鲜时,他是坚定的反清派,但随着他随清军征战各地、阅历日益丰富,特别是他在顺治元年(1644年,仁祖二十二年)随多尔衮率领的清军入关,还参与了顺治帝北京天坛的登基仪式,更是目睹了明亡清兴这一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于是他逐渐由激进的反清派成长为成熟务实的政治家,开始重新思考朝鲜和已经统治中国的清王朝之间的关系以及朝鲜的未来。昭显世子并非简单的亲清,其目的是壮大朝鲜的实力,等待时机。他在北京期间,关心西洋历法,与传教士汤若望结下深厚友谊,初步了解西方的科学技术及有关天主教的知识,带来了天文、数学、天主教的书籍及地球仪、天主像等物品,甚至提出要世界开放国门 [11]昭显世子在羁押期间曾先后于崇德五年(1640年,仁祖十八年)和顺治元年(1644年,仁祖二十二年)回国归省,每次都是举国百姓夹道迎候,甚至还有人瞻拜落泪。可见昭显世子只是失部分士大夫之望,却赢得了朝鲜大多数民心。
昭显世子曾于崇德五年(1640年,仁祖十八年)二月和顺治元年(1644年,仁祖二十二年)正月回国归省两次,每次回国都由其长子接替他做人质。而两次回国时父王仁祖对他的态度也发生了微妙变化。仁祖在世子入质后多次恳请清朝送世子归国,世子第一次归国时,仁祖也是“泣而抚之”。 [12]而第二次回国时,却看不到仁祖类似举动的记录,反而是仁祖对世子的疑虑,甚至询问大臣:“今闻九王(多尔衮)年少刚愎,其意何可测也?前则待世子太薄,而今乃太厚云,予不能无疑焉。” [13]仁祖态度的转变,可能因为不满世子在沈阳的变化,认为清人让世子归国包藏祸心。昭显世子似乎也颇为伤感,他在返回沈阳时,路经平壤,为当地儒生举行科举,原题是“白马朝周”,但被昭显世子改为“越鸟巢南枝”,“盖自伤去故国而就异域也”。 [14]不过昭显世子主持的这次考试被拒绝承认,理由是未经仁祖许可。 [14]仁祖的这种变化也为后来世子被仁祖毒杀的说法埋下伏笔。

回国死亡

顺治元年(1644年,仁祖二十二年)十一月十一日,清朝摄政王多尔衮召见昭显世子和凤林大君,宣布:“未得北京之前,两国不无疑阻,今则大事已定,彼此一以诚信相孚。且世子以东国储君,不可久居于此,今宜永还本国。”凤林大君则暂时留在北京,等麟坪大君接替他做人质。 [15]昭显世子的人质生活终于结束。于是,昭显世子和他的妻子世子嫔姜氏启程从北京出发,在清人的护送下回国。顺治二年(1645年,仁祖二十三年)正月初九日,昭显世子夫妻到达沈阳,二月十八日回到汉城
然而,踌躇满志的昭显世子却在回国后两个月,即顺治二年(1645年,仁祖二十三年)四月二十六日病死于昌庆宫欢庆殿,享年三十四岁。世子去世以后,谥号“昭显”。昭显世子的葬礼显然被减杀,规模甚至低于后世同样是得罪父王而死的庄献世子的葬礼,而且朝鲜王朝安葬世子的墓地一般被称为园所,而昭显世子墓地被称为墓所,直到朝鲜高宗时期才升格为“昭庆园”,因此其葬礼不可不谓草率(关于其死因的不同观点,参见“死因争议”目录
位于韩国京畿道高阳市的昭庆园(昭显墓)
昭显世子死后不久,他的弟弟凤林大君李淏就在这年五月归国了。洪瑞凤、李敬舆、沈悦等大臣曾建议册封昭显世子的长子李栢为世孙,但仁祖以长孙只有10岁的理由加以回绝,反倒是在凤林大君回国仅四个月后就将其册封为新任世子(即后世的朝鲜孝宗)。昭显世子死后的种种迹象也表明了仁祖对他的怀疑乃至反感。昭显世子的家人随即遭难,顺治三年(1646年,仁祖二十四年),在废贵人赵氏及大臣金自点等人的构陷下,昭显世子之妻姜氏因涉嫌谋逆而被仁祖赐死,昭显世子的三个年幼的儿子也被流放到济州岛,数年内前两个儿子在济州相继悲惨地死去,第三子到12年后才赦免。 [44]昭显世子之妻姜氏则到70多年后的朝鲜肃宗年间才被平反,追封愍怀嫔

主要影响

播报
编辑

对清交涉

昭显世子入质沈阳期间,就刷还朝鲜境内女真人、汉人等人口的问题,朝鲜人“越境采参”的问题,本国被掳人口问题,以及他力保一些“通明”的朝鲜大臣等。当时清朝与朝鲜有一点不和谐,清朝就首先责难昭显世子,但昭显世子每次都站在朝鲜的立场上力争抗辩,维护本国的利益,同时也为维护清朝和朝鲜的和平关系做出贡献。 [16]

导入西学

昭显世子在北京期间与日耳曼传教士汤若望曾有一段密切的交往。自丙子胡乱后,昭显世子从崇德二年(1637年,仁祖十五年)就开始在清朝做人质。顺治元年(1644年,仁祖二十二年)清军入关,昭显世子在这年九月到十一月在北京紫禁城中的文渊阁居住了70天。在此期间,昭显世子结识了曾供职于明朝的耶稣会传教士汤若望并与之建立友好关系。据《正教奉褒》一书记载:“顺治元年,朝鲜国王李倧之世子质于京,闻汤若望名,时来天主堂(按:指宣武门南堂)考问天文等学。久之,深相契合,若望频讲天主教正道,世子颇喜闻详询。及世子回国,若望赠以所译天文、算学、圣教正道书籍多种,并舆地球一架,天主像一幅(按:昭显世子退回了天主像)。世子敬领,手书致谢。” [17]昭显世子致汤若望的书函后被保存在教会图书馆中(原文不存,只有法文翻译本),他对西洋文物极尽赞美,写道:“曾不知世上还有天球仪及书籍类之物,今获此物,喜悦之情实难言表。敝国虽非无与此物相似之物,然数百年来与天体运行不相符合,而不容疑为伪物。今获此珍品,不胜欣喜。余归故国后不但将使用于宫中,更打算将之付梓并颁行于世。” [11]当时昭显世子从中国带到朝鲜的前明宦官宫女,均为已受洗的天主教徒,是汤若望同昭显世子商量以后决定以清朝皇帝下赐的名义随行的。 [11]不过随着昭显世子回国仅过两个月便离奇死亡,他所带来的西洋文物也没有在朝鲜发挥影响。昭显世子从中国所带来的所有物品都在其死后被销毁,而信教宦官和宫女也被遣返回中国。 [18]

历史评价

播报
编辑
  • 多尔衮:世子惠和敦恪,金玉其章。 [30]
  • 朝鲜孝宗:昭显自是善人,而但有中无所主之病。逆姜之险恶无比,惟务壅蔽,恣行凶悖,昭显亦不能制断矣。 [31]
  • 朝鲜高宗:惟我孝宗大王暨昭显世子、麟坪大君(李㴭),昔日友于之盛,至今追惟钦仰叹诵;而昭显世子后承,二百年废枳之余,几不得保有华阀矣。 [40]
  • 金龙德:笔者认为,甲午以前,我国社会有三次自主近代化的机遇。第一次是对西欧科学和天主教具有非常大善意与关注的昭显世子即位的情况,第二次是朴齐家的招聘西欧科学家来我国的建议被正祖果断接受的情况,第三次是东学军迅速北上、成功夺权的情况。……尤其是在第一种情况下,昭显世子成为专制君主,那么同西欧文明的早期接触及导入的可能性就非常大……昭显世子登上王位的话,对我国来说无疑是划时代的大事件。……笔者为这位充满进取心的世子的英年早逝感到惋惜。 [32]

轶事典故

播报
编辑

韬光养晦

昭显世子在沈阳时仍有复仇之志,曾以《思古剑客》为题赋诗,一名侍从提醒他:“不密则害,生虏势方盛,岂一剑客所可图也?宜励志以俟时。”世子听到后颇为醒悟,连连称善。 [28]

献砚遇害

野史记载昭显世子得到了清朝皇帝的龙砚,回国后与凤林大君一起朝见仁祖时将龙砚献给仁祖,仁祖却将龙砚朝世子的脑袋砸去,导致其死亡。 [29]这种说法基本不可信(凤林大君是在昭显世子去世后才归国的),但可以反映出昭显世子思想的变化及回国后他与仁祖的紧张关系。

人际关系

播报
编辑

妻妾

谥号
姓名
生卒年
本贯
备注
姜氏
1611年—1646年
衿川
后被赐死,于肃宗四十四年(1718年)获昭雪。

子女

称号
生卒年
生母
备注
郡主
-
?-1631年
早夭。
庆善君
1636年-1648年
幼名石铁,初号“元孙”。孝宗十年(1659年)追赠庆善君。
庆淑郡主
-
1637年-1655年
嫁赠绫城副尉具凤章。 [46]
郡主
?-1640年
早夭。
庆完君
石磷
1640年-1649年
早夭,高宗九年(1872年)追赠庆完君。
庆宁郡主
-
1642年-1682年
嫁锦昌副尉朴泰定。 [43]
庆顺郡主
正温
1643年-1697年
嫁黄昌副尉边光辅。 [45]
庆安君
1644年-1665年
幼名石坚,孝宗十年(1659年)封庆安君。
王孙
-
1645年-1645年
据传生下来即被母亲杀死,投尸水中。 [33-35]

后裔

由于昭显世子无缘王位,他的后代也只是普通王室成员,如世子的长曾孙,密丰君李坦(1688—1729)卷入李麟佐之乱,他被少论派拥戴为国王以对抗朝鲜英祖;叛乱失败后密丰君死于非命,五个儿子中的两位也被连坐赐死。 [36]昭显世子玄孙以下就与一般普通宗室后代无异,历经大韩帝国朝鲜日据时期、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都还有后人流传。 [37]然而,昭显世子的后代“零替太甚”,只有几位能藉由武荫入仕;相比之下,昭显世子的弟弟麟坪大君(李㴭)的后代则常有人在朝为官 [42]朝鲜高宗曾召见昭显世子的后代李弼镕,得知昭显世子的后代“不满十家”;李弼镕解释是因为宗室常受到逆案连累的关系 [41]
只有少数昭显世子的子孙能够因为被过继而获得爵位,如密丰君的次子李晋锡被过继给英祖之弟延龄君李昍为嗣,为商原君李糼(1715—1733),后被取消过继关系 [38];与朝鲜纯宗同辈的丰善君李汉镕(1875—1890),是商原君弟李恒锡的第六代子孙,被过继给清安君李载纯(朝鲜哲宗异母兄——永平君李景应的养子)。 [39]

死因争议

播报
编辑
昭显世子之死非常离奇,在当时就盛传是被毒死的,据《仁祖实录》记载,世子在四月二十三日生病,被诊断为疟疾,其后在医官李馨益的针灸治疗下,三天后就死去了。而且他死的时候,“举体尽黑,七窍皆出鲜血” [19],明显是中毒身亡的症状。当时担任医官的李馨益受到怀疑,但仁祖却未下令澄清世子的死因,而是对到场人员加以限制,并下令赶紧将世子入棺。而毒死昭显世子的真凶通常被认为是他的父亲——朝鲜仁祖。正如前文所述,仁祖在昭显世子入质期间态度发生很大转变,由盼望世子回国到怀疑、冷落世子,即便是得知世子被清朝正式放还的消息,仁祖不但不高兴,还颇为低阻地说:“清国此举,果出于好意而无别情耶?” [20]仁祖如此转变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仁祖无法忘怀“丙子胡乱”时在三田渡的奇耻大辱,一直仇视满清,而世子则产生亲清的倾向,甚至还带回西洋书籍,令仁祖对其十分不满。昭显世子回到汉城时,陪伴的清使要求仁祖出来“郊迎”,仁祖以生病为由拒不出迎,如此可见当时仁祖的心态。 [21]二是仁祖害怕昭显世子在清人的扶植下夺取他的王位,当时仁祖认为世子在沈阳的活动是发展自己的势力,对此很不满,史载:“世子在沈阳时,作室涂以丹雘,又募东人之被俘者,屯田积粟,贸换异物,馆门如市,上闻之不平”。 [19]而世子在顺治元年(1644年,仁祖二十二年)第二次回国归省时,发生了沈器远谋逆事件,其中提到要推戴世子为王 [22],这可能令仁祖感到了世子对他王位的威胁,世子正式被清朝放还时,仁祖反复询问大臣,怀疑清朝的意图,也可能出于对自己王位的担心。三是仁祖的宠姬赵昭容(废贵人赵氏)与昭显世子夫妻有隙,经常对仁祖吹枕边风,构陷他们,也是仁祖怀疑世子的重要原因。 [19]昭显世子的主治医官李馨益就是昭容赵氏的娘家亲戚,而且他是在昭显世子回国前夕被特别叙用为医官的。 [23]总之,仁祖毒杀世子有充分的动机,也有不少迹象,难免被怀疑是昭显世子之死的幕后真凶。
然而,也有很多人认为昭显世子的确是病死的。按照大提学李植撰写的昭显世子墓志的说法,其死因是“世子久留异域,数从军旅,东猎朔荒,西穿燕塞,跋履山川,备经危险,虽神气自若,而内受劳伤。还宫以后,连有寒热之感,医方错误,竟至弗禄。” [24]也就是说昭显世子是在常年得病的情况下,因为医疗事故而病逝的。按照《仁祖实录》的记载,昭显世子似乎一直是健康的,突然生病后三天即死去,其死因固然蹊跷。但是原始资料《承政院日记》的记载则不同,昭显世子即将回国时,朝鲜就开始准备他的治疗。 [25]此后多次有这种治疗记录,可见昭显世子并非身体健康,而之前《仁祖实录》亦曾透露:“世子顷自北京还,重感风寒” [26],因此昭显世子墓志中所言不虚。韩国学者金宗德透过对《沈阳日记》和《乙酉东宫日记》等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并结合东医学知识,得出结论是昭显世子入质以后因羁旅之苦患上了症,这种病状是在火病的状况下与寒气接触产生的;同时,按照东医学的四象医学理论,世子属于“少阳人”体质,有结胸症和阴虚恶热、寒热往来的症状,却被朝鲜医官误诊为疟疾,以此进行治疗,导致了昭显世子的死亡。 [27]这也可以印证昭显世子墓志中“医方错误,竟至弗禄”的说法。尽管存在这种所谓“误诊”之说,但仍不能排除昭显世子是被人蓄意谋害的猜测。昭显世子之死遂成为韩国历史上的一桩谜案。

影视形象

播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