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積電大方分享ESG心法 永續模範生如何做?|天下雜誌

台積電大方分享ESG心法 永續模範生如何做?

【天下ESG】11月29日,「天下永續會」率領國內56家標竿企業前往全球晶圓製造龍頭台積取經。這一次,企業不談生意,競相舉手搶問的是ESG與淨零心法。

永續-台積電-ESG-淨零排碳-天下永續會 圖片來源:天下永續會提供
    其他

全台56家標竿企業齊聚新竹台積電總部「張忠謀大樓」,包括大聯大、上銀、日月光、中鋼、中鼎、中華電、巨大、台泥、和泰車、信義房屋、研華科技、華新麗華、富邦MOMO、遠東新、聯發科等,超過30大行業的龍頭,以及玉山金、國泰、富邦、元大、中華開發等5家名列DJSI(道瓊永續指數)的金控公司,來到台積取經,請益的不是致富密碼,而是如何成為「永續模範生」。

今年,台積為台灣企業永續史上再寫下一頁重要篇章,承諾要在2050年達到淨零排放,加上連續三年穩居「天下永續公民獎」大型企業組冠軍,這家全球晶圓製造龍頭的永續心法始終都讓外界亟欲一探究竟。

因此,11月29日,「天下永續會」首場「典範企業參訪」很自然地就落腳同為會員的台積公司。在天氣風險公司總經理彭啟明、台灣奧美前董事總經理王馥蓓、台大財金所教授石百達等三位ESG(環境、社會、公司治理)專家陪同下,這場規格非凡的見學之旅也火熱展開。

圖片來源:天下永續會提供

把握與台積面對面機會,會員企業此行出動成員若非董總,就是永續高階主管。包括中華電信總經理郭水義、華新麗華總經理潘文虎、大聯大永續長曾國棟、上銀總經理蔡惠卿、研揚董事長莊永順、勤誠董事長陳美琪等。綜觀大夥最關切的議題,則是如何推動落實ESG、淨零排碳怎麼做、如何打造企業志工文化等3大提問,而台積也毫不藏私,大方與「天下永續會」分享自家ESG的修練歷程,由台積資深副總經理曁ESG委員會主席何麗梅領軍團隊解惑。

廣告

10年磨劍,奠定全台ESG模範生地位

首先,何麗梅先從台積如何踏上ESG之路說起。

這故事是發生於2011年那場在新竹市立體育館的「2011我愛台積‧再創奇蹟」運動會。

「那天,有個記者問到台積怎麼做CSR,董事長就指著站在一旁的我說,找Lora啦,」何麗梅笑談當時無預警地被創辦人張忠謀點名指派下,台積ESG之路就此展開。過沒多久,張忠謀有天拿了張紙,把台積的ESG(當時稱為CSR,企業社會責任)矩陣圖畫了出來,並成立「台積CSR委員會」,由她擔任主席,直接向董事會報告。

好學生需要有好的參考書,台積這一本,就是DJSI。

台積將DJSI的「考題」當成投入ESG的初步參考,而且從2013年開始名列其中後,就連年高掛DJSI成分股至今。

廣告

「我們寫了好多年DJSI。認真看每個問題,每年都會有新的問題,我們也就看它的趨勢,」何麗梅接著說:「透過報表,我們就鼓勵大家揭露、設定中期長期目標。」

2019年,在委員會之上,台積新成立「ESG指導委員會」,由董事長劉德音親自擔任主席,是台積最高層的ESG決策中心,負責擬定公司的ESG願景與策略,每季開會一次,執行秘書就是何麗梅。而「ESG委員會」則是決定ESG五大方向(推動綠色製造、打造多元包容職場、建立責任供應鏈、人才培育、關懷弱勢)的議題鑑別、擬定因應行動方案,以及跨部門的督導、溝通、資源整合,並追蹤實踐績效。每季開會一次,並向董事會報告。

廣告

為了落實永續目標top-down管理落實,台積也將ESG與高階主管薪資做連結,將每年發給一次限制型股票。「我們把最近一年的ESG目標與高階主管薪酬結合,例如綠色製造有個指標、多元包容有個目標、女性職場有個目標、供應鏈有個目標……,」何麗梅列舉。

「天下永續會」會員提問,台積是用什麼方法檢視ESG目標執行成果?

台積企業永續部經理張麗絨回應:「我們有兩個工具,一個是透過企業永續報告書執行重大議題KPI管理,另外是搭配ESG委員會,各組織12月向擔任主席的Lora(何麗梅)報告ESG專案推動成效,形成完整的企業永續文化。」

何麗梅補充,別小看CSR報告書,台積一開始也曾經歷各部門繳出文辭生硬與冰冷數字的報告內容,後來她覺得不行,要求各部門必須重視並調整撰寫報告的方向,找出適合的同仁負責,要能抓出重點、並轉化成容易理解、有溫度的內容。

廣告

啟動綠計畫 30年完成淨零排碳承諾

談完台積ESG的組織架構,接著就是訂定因應各種ESG目標的策略計畫而大家最關心的,當然就屬淨零排碳

淨零議題是疫情之後,全球企業普遍關注的議題,尤其歷經COP26(第26屆聯合國氣候大會),台灣要把2050年淨零排放入法的《氣候變遷因應法》草案此刻也正在預告期,關注度因此更加提升。以這次參訪為例,就有14家會員企業在行前特別提出相關問題,給台積預作準備期待聽到解答。

台積果然沒令人失望。台積環保安全衛生處專案經理孫讀文先分享了台積在綠色製造與因應氣候變遷的摸索歷程,並提及在2018年成立跨部門組織導入TCFD(氣候相關財務揭露),過程中除了跨部門組織動員,也不乏外部顧問的協助,一步步投入氣候風險與機會的定性分析與量化,並在今年發布了國內半導體產業第一本TCFD報告書。

廣告

接著,孫讀文也分享台積的溫室氣體排放狀況。經盤查後,台積三大排放來源首先是用電,這部分最高;第二是生產線自己產生的直接排碳,這部分最小;第三則是供應鏈的排放。

「我們終極目標是淨零,所以我們就切短、中、長計畫,」何麗梅接著秀出台積的淨零路徑圖:2025年是路徑的第一個時間點,排放量要達到零成長,也就是所謂的碳達峰;接下來就要開始一路減,目標是2030年的排碳量要減到2020年時的排放量;最後,在2050年要達到淨零排放。「我們切成三大段,再細切成每一年的目標,也給供應鏈目標,這樣就可以追蹤,」何麗梅說。

有會員提問,全球晶片大缺貨,台積接下來幾年也還在持續擴產中,2025就要碳達峰會不會太難做到?

「這我們都有設想到,」何麗梅指著淨零路徑圖中一條持續往上的BAU(business -as-usual)情境曲線回應。她語氣堅定地說,「目標設了大家就會朝這個方向努力,但若畏懼走不到而不設目標,那就是永遠做不到。」

事實上,台積內部也已有努力的方法。依照企業淨零的大原則,首先必須自身盡力減量,減到不能再減,就要靠碳抵減(offset)專案。孫讀文表示,在自身減量方面,台積都已在積極分頭並進,包括節約能源、含氟氣體削減,以及向中油購買碳中和天然氣,以及使用再生能源。台積公司在2030年前將達到40%都採用綠電的目標。

在offset方面,台積也沒閒著。隨著國際減碳技術的發展,台積也將緊密關注,動態調整offset的策略,希望朝向合作減少碳排與購買碳權進行。

台積創新館中的白牆亮起,上頭寫著創辦人張忠謀的親筆題字。圖片來源:天下永續會提供

台積也點出此刻台灣尤須加緊腳步之處,那就是碳權交易機制的建立。就台積來說,法規要求的碳減量的90%碳權都得在國內取得。「國內碳權很少,」何麗梅說,這部分其實必須靠政府,她希望政府必須建立碳交易機制,而非只有徵收碳費, 

中華開發金控幕僚長暨發言人張立荃就順勢提了三大問題:台積的淨零排放目標是以全球台積廠房為單位還是以個別國家計算?台積是否有號召政府、公團體共同商討解決方案?淨零排碳是否能夠創造商業機會?

「2018年起,台積海外據點已經做到電力零碳排,我們會盡力維持好紀錄,」孫讀文回應。此外,台積確實也有與政府及公協會溝通,也呼籲相關準備工作刻不容緩,例如:負碳技術應該加速研發、運作。

孫讀文也非常認同淨零排碳所創造的機會。「光客戶就會有越來越多Green的需求,而且投資人也會認同台積是永續企業,所以淨零絕對是與營運緊密相關,」他也補充,以水資源回收再利用為例,台積是獲得可持續水管理認證(AWSAlliance for Water Stewardship, AWS)的最高白金等級,一滴水可用3.5次。

科技與自然生態共存 打造永續生活環境

聽到台積設下永續目標,接著就全員邁進,這樣的永續落實文化也讓不少會員充滿好奇,想知道台積電怎麼做到。

答案當然一言難盡,不過何麗梅倒是特別提出一件事的影響,那就是台積在去年首次舉辦內部競賽—ESG Award。她說,就像氣候變遷不只是環境的問題,而是與每個人都切身相關,每位員工也對企業的ESG充滿使命與熱情,因此,去年推出ESG Award的內部提案競賽時,員工便踴躍參與,提案件數竟然多達785件,遠超乎預期。

今年更驚人,提案件數竟然高達1257件,再次刷新外界對台積人熱切追求永續的想像。何麗梅笑著說,而且大家的提案都有很強使命感,例如協助供應商的節能減排,或勞工工作環境提升等,甚至專業度也很高,「像我們導入SASB(永續會計準則),就是員工提案要做的,」她睜大雙眼說。

科技與自然共存,台積致力於動植物復育。圖片來源:天下永續會提供

不放志工假,永續文化讓員工主動投入公益

此外,行之有年的志工活動,也是讓永續成為員工生活一部分的重要關鍵之一。

每逢台灣發生重大事件,總能見到台積志工身影,如何讓員工在工作繁忙之餘,仍願意投身志工活動,也是會員們普遍的提問。

研揚董事長莊永順就單刀直入提問:「台積一年有多少志工假?」

「台積如何將志工文化融入企業?」南山人壽品牌暨公共事務部資深協理鄭淑芬也提問。

「每個公司都有做公益,但我更想知道台積志工這方面一直很不錯,到底是怎麼激起這個熱情?」大聯大投控永續長曾國棟也問道。

「我們員工有個感恩的心吧,」何麗梅先是想了幾秒,然後若有所感地說出這答覆。乍聽或許有點陳腔濫調,但她補充說明,「當員工他覺得在這裡很好,自然就想要貢獻。」

接著她談起台積志工的由來說:「其實一開始是從工廠,每個工廠都有自己的志工活動,就長期各自都在耕耘。後來創辦人夫人(張淑芬女士)進來,就有更長遠,更完整的架構,也就是目前的七大志工形式,而且未來還會再延伸。」

台積目前有兩大基金會,台積電文教基金會及台積電慈善基金會,董事長分別為曾繁城與張淑芬,在不同領域號召員工共同為社會貢獻。

台積電文教基金會聚焦青年培育、與NGO等公益團體的教育合作及藝文活動推廣。基金會執行長許峻郎舉例,台積自2004年起就與天下雜誌教育基金會共同發起「希望閱讀計畫」,持續推動偏鄉學童閱讀素養,今年更攜手進一步推動「教師厚學計畫」,為偏鄉教師打造教育支持系統。

「每年找台積合作的公益團體很多,你們的合作策略怎麼訂、組織資源怎麼分配?」王馥蓓問到。許峻郎表示,台積電文教基金會執行有既定贊助目標跟專案,且大部分都長期執行一、二十年。「我們每年會評估幾個可能的發展計劃,與我們主軸相關的,提到董事會評估,」他說。

台積電慈善基金會則耕耘培力偏鄉、推廣孝道、照護獨老、保育環境等領域。副執行長彭冠宇表示,台積截至去年底投入志工的人數總計已超過10,400人,「要讓員工自主參與,勢必要讓員工找自己的價值,」他表示,台積沒有志工假卻能讓員工自主投入公益活動,關鍵在於公益活動必須包含3大要素:擴大影響、連結專業、公益共享。

彭冠宇以台積電慈善基金會與大金空調的合作為例。大金把修冷氣的技能傳授給屏東偏鄉的佳冬高農學生,創造當地就業機會,台積則負責出培訓費。

「大金想做公益,於是找到我們,」彭冠宇說原本台積希望教育對象是弱勢課輔班的學生,但大金希望以高職學生為主,雙方溝通後創造一個3贏的局面:大金負責訓練屏東佳冬高農學生,受訓後的高職生再到當地課輔班陪伴學童,成為公益的「黃金鐵三角」。

聯嘉光電總經理黃昉鈺主動向台積提議,何不成立公益平台讓更多企業加入,「台積登高一呼,企業看看有沒有什麼弱勢團體是我們能盡一份力的?」

但彭冠宇說明,公益的黃金鐵三角需要的是地方政府的支持、企業的職缺及培訓投入以及職校校長及老師的通力合作,每一步都是必須跟張淑芬董事長細細討論後才執行,雖然目前要做到立刻大量的媒合是有困難,但他也表達樂於和現場企業談未來的合作可能。

當ESG已成為主流,企業提升永續競爭力刻不容緩。台積不藏私的經驗分享,不僅為企業們在各自投入時提供方向或激盪,甚至一股共學共好的氛圍也開始形成,一股改變的力量,正在「天下永續會」火熱上映。

相關熱門主題
你可能有興趣
#廣編企劃|【解讀・債券關鍵字Ep.2】選對區域沙里掏金,讓投資收益「Jump!」跳起來
最新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