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導讀:

長年往返於英國日本兩地的作家井形慶子,對於英國人的生活哲學有番研究,她發現英國人習慣過著簡單生活,細心維護上了年紀的貴重物品,重視精神娛樂超過物質。在英國人身上,她找到了「不靠錢財也能過的幸福生活」。

(責任編輯:翁筠茜)

文/雜誌編輯、作家 井形慶子

在寫過幾本有關英國人如何過簡樸生活的書之後,有段時間我陷入沉思。所謂持續過樸素節儉的生活,也就是小心地使用物品,特別是修理古老的器具,不到店裡買衣服或包包,而是跟別人買二手貨品。這一來很多市面上流通的衣服、家具、餐具、寶石、家庭電器等,就很難賣出去。

如果世界上的人真的從丟掉舊物再買新品的消費循環抽身,開始只用手頭上持有的東西過生活,結局會是如何?家具是老奶奶留下來的,衣服、鞋子車子都可以使用一、二十年,如果像現在這樣節省,許多廠商、零售業者不就都會倒閉嗎?

巨大的百貨商場、百貨公司將變成只是展示商品的場所。製造商品的製造業、希望讓人去購買東西的廣告業、以及協助這些活動的電視、報紙、雜誌等媒體,所有的行業將會如骨牌一樣全數倒地。東西賣不出去、誰也不買東西對社會的傷害無法估算。然而一直肯定簡樸生活的英國人,卻把世界的企業、人才招進英國,利用十年的時間用大量生產大量消費的方式修正所謂的英國病,成功地讓經濟景氣脫離谷底。

英國人會為享受人生而花錢

大約在我剛邁入四十多歲、西元兩千年左右,倫敦的經濟開始好轉。倫敦的中心地區與東京或紐約不一樣,商業色彩變得異常濃厚。為了追求這種商業氣氛,那些追求個性——酷(cool)的年輕人,開始討厭老舊傳統的酒吧(Pub),拼命往新型的酒吧(Wine bar)跑。有人甚至預言英國傳統料理的牧羊人派(shepherd’s pie)十年後就會消失。但是造訪六○、七○年代出生的中產階級家庭後才發現,他們端出一杯紅茶、拿出超市買的餅乾款待客人,還是跟以往一樣過著樸素的生活。

現在也還是一樣。前往英國最北端的蘇格蘭高地(Highland),就能見到身穿舊毛衣、一邊聊天、一邊編織攤在地板上地毯的女性。還有一直擔任專職主婦、非常擅長手工的女性們,看著她們正在專注燙平的襯衫,我說了:

「這件衣服很適合你哪!」

「這是我新婚時在義大利買的,」

「這是十年前,丈夫送我的聖誕禮物。」

她們的話中充滿得意。仔細瞧瞧衣服,上面是現在很難見到的手工刺繡,還有仿古鈕扣。看到她們細心維護上了年紀的價值貴重衣物、與穿著時優雅的樣子,令人感動。

在家裡與朋友交流,餐點就用湯和三明治打發,房子的修繕就成了主人假日展現土木功夫的活動。從廚房的改裝到塗油漆都是自己動手做。

就這樣全面管理食衣住行,應該就可以省下所有沒必要的浪費。那麼從這裡存下來的金錢都用在哪裡呢?就像前面介紹的,英國人不如日本人沒有儲蓄的習慣,多數的英國人,如果上了年紀想開始過簡約的生活,錢會花在哪裡呢?

我問了很多英國人同樣的問題,多數人幾乎是異口同聲、爽快的回答:「花在假日旅遊。從旅行到觀賞戲劇,英國人會為享受人生而花錢。」

就廣義的角度來看,英國人會把錢花在眼睛看不到、無形的東西上,也因此付出高額的稅金。

因此在倫敦、曼徹斯特等大都市以外的地方城鎮,也有劇場、私人美術館或博物館,花很低的費用就可以進去享受。也因此,英國人能夠免費或花很低的價錢去參觀藝術展覽、高品質的音樂會、或戲劇演出。英國之所以不像日本、文化或藝術只是都會人的活動,主要是因為英國的鄉下人也能夠重視精神娛樂超過物質。總之,是因為兩國人民的消費向量(方向與力道)不同。

現在的日本也漸漸從消費型社會轉為成熟型社會,社會開始展現能理解文化或藝術精神的深度與渾厚。旅遊盛行可以說是集大成的結果吧。

在轉折過後的人生中所需的旅行,應該不是一擲千金的豪華型旅遊,而是那種可以為每天的生活注入活力的旅遊。日本如果想要為旅行業注入活力,也應該從打造城鎮開始,挖掘傳統工藝和歷史文化,如此就可以創造很多新的可能。

英國人在能力之內過著節儉過日常的生活,然後將錢花在休閒旅遊上。根據世界觀光機構的調查,二○○六年英國人平均每人一年花費在觀光的費用約為十萬兩千日圓。英國人為了度假而過著節儉的生活,他們旅行時不買禮物,也盡量不在飲食和住宿上花錢,因此一年可以享受很多次的旅行,就算收入不錯也都會存起來,只用來從事海外旅遊。

不必羨慕別人的職位,簡單生活就已足夠

有位牛津大學文學部畢業,住在日本的英國人,跟我年紀相仿。

他在倫敦的泰唔士報關係企業任職十年之後,於四十三歲時離職來到日本,之後在日本東京一家中型企業內從事翻譯與口譯工作。他是在雙親都是律師的富裕家庭中成長,容貌姿態端正、個性溫厚。我常納悶,他在英國可以找到很多好工作,為何會滿足於做翻譯工作呢?

他為了考進世界最高學府之一的牛津大學,初高中曾經就讀必須長期住校的寄宿學校(Boarding school),到大學畢業之前整天都得面對書桌用功讀書。結果只是去做翻譯,未免也太浪費了。

但是根據他們的說法,他的牛津大學同班同學當中,像他一樣到香港或泰國、非洲去生活,一邊當背包客一邊教英語的人也不少。是否出身名校、年事已高,英國人不會被形象拘泥、打從心底享受背包客生活。我之所以有此深切感受,主要是因為跟他去伊豆旅行時發生過一件令人訝異的小事。

首先提到交通費。由下田前往爪木崎時,他為了省電車費於是搭乘一位開車前往伊豆的美國友人的便車,我想如果在新宿搭乘舞孃號電車直接到下田多輕鬆,結果我也勉強同行。

在前往須崎半島中途我們就下車了,揹著背包開始步行。那時正逢九月,露在外面的肩膀曝曬在強烈的陽光下,只能懷著羨慕的眼神目送乘車過去的旅客。

等我們到了充滿熱帶魚的美麗海灣內,他拿起跟朋友借來的釣竿,到海邊的釣魚場垂釣。但畢竟他是門外漢,守在釣場好幾個小時,也只釣到一條小魚而已。

那天有露營活動,在周遭岩石圍繞的海灘上,他又搭起了跟喜愛露營的同事借來的營帳。從十多歲開始,甚至到了四十多歲還是喜歡不花錢的旅行,生動地顯現出節儉英國人的活力。

據說當他去京都或九州旅行時,為了節省開銷也是背著背包搭夜班車。下車後再用搭便車方式,自由自在的活動。

他用熟練手法在沙地上打樁,然後將單人帳盡可能拉開,看著他的側臉,我不假思索的問他:

「從牛津大學畢業,你應該是優秀的人才吧?」

他不知道我問題的真正意思,有點茫然。他思考了一下,給了我有點牛頭不對馬嘴的回答:

「在英國被列為英才,必須是在古典學術或神學具有深入的研究,這些人都會進入拉丁語科系等特殊的學系工作。再說選擇當學者的學生沒有幾個人喔。在倫敦,牛津大學畢業生人數多到丟顆石頭就可以打中,大家都沒有特權,我的同班同學有的當老師,也有人到出版社當編輯。」

只要有簡單的生活習慣,任何人都可以實現長途旅行的夢想

晚上我們圍著營火,一邊大口咀嚼帶來的飯糰,一邊喝著廉價的葡萄酒,然後就聊著神的存在、宇宙的結構、自己喜愛的作家等種種話題。

他只因為伊豆的一日遊就感到很滿足,「這裡很像父親的故鄉、面對北海(North Sea)的蘇格蘭的威克(Wick)呢!」他一邊眺望黑暗中漁火點點的海面一邊說著,「對我而言,住在日本本身就是旅遊。」未來兩年他會盡情的熟悉日本,然後將攢下來的錢帶去中國、緬甸、尼泊爾、印度與亞洲各國繼續生活,目標是在五十歲時回到英國。對他來說,在伊豆的海邊帳篷裡暢談的夜晚,或許只是他偉大旅程當中的一個小點罷了。

最近因為經濟景氣低迷、生活費竄升,在維持四十年的增加趨勢後,二○○九年英國的旅遊人數,海外旅遊人數終於呈現負成長。根據英國衛報(Gadeian)的報導,二○○八年的旅行人次為五億八千五百萬次,一年之間衰退一五%。日本的情況也一樣,年輕人的海外旅行人數正快速減少。根據「日本出入國管理統計」,二十多歲青年的海外旅行人數,一九九六年達到四百六十三萬人,到二○一一年減為兩百八十萬人,在短短十五年間突然減少大約四○%。令人懷疑,是否因為沒錢出去旅遊或年輕人前往海外發展的時代就要落幕了呢?

一起去露營的英國朋友說,他在二十多歲就立下要橫越亞洲的目標,四十多歲就想離開英國,因此絕對不把錢花在買衣服或車子上,以這個長程旅行為目標,從牛津大學畢業後,一邊上班一邊利用下班時間上夜間學校,學習日文和中文。

選擇提早退休的他,四十多歲就實現長途旅遊的夢想,花費的金錢大概就是機票,在東京租房子的押金、禮金,以及每月的租金而已。過著跟英國人一樣的生活在日本反覆從事節儉的旅行,趁工作間的閒暇去欣賞歌舞伎、能劇的表演。

在人生中場只在預算的額度內使用金錢,並賺到足夠的錢來補充。只要有這樣儉樸的生活習慣,我想無論任何人都可以實現大規模的旅行。

英國人,這樣過退休生活

這裡買

看書能提升生活的質感!加入 VO 全新閱讀社團 HoozBook Club,與你分享全球好書資訊

(本文書摘內容出自《英國人,這樣過退休生活》,由 天下雜誌 授權轉載,並同意 Vida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首圖圖片來源: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