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也會寫病歷?自動生成紀錄病歷、診斷 還能給治療建議 - 康健雜誌
瀏覽數 2,196

AI也會寫病歷?自動生成紀錄病歷、診斷 還能給治療建議

ChatGPT掀起AI人工智慧應用熱潮,中國附醫與台灣微軟聯手開發出全球第一個以中文建構的生成式語音智慧醫療紀錄系統「智海系統(gHi system)」,透過醫護口述,AI引擎即能快速撰寫病歷,大幅減少醫護人員輸入病歷75%的時間,讓醫護人員專注於照護、提升醫療品質。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院長周德陽表示,醫學資訊大量增長,醫護人員每天都要處理大量的病歷資訊。無論傳統手寫或鍵盤輸入的方式,在速度和效率上都有所限制,而且容易產生錯誤。為提高病歷撰寫的效率與準確性,中醫大附醫人工智慧中心與台灣微軟聯手,開發生成式語音智慧醫療「智海系統」,在微軟Azure平台上透過語音辨識技術提供的強大模型服務(GPT-4),讓AI精準紀錄醫病的對話及醫護人員口述的醫療資訊,提升醫療紀錄品質。

解放醫護雙手 大幅減少醫護人員輸入病歷75%的時間

所謂「生成式AI」,是將人工智慧應用於創造性的工作,例如生成文章、影像、音樂等。智海系統透過語音辨識技術,快速將醫病對談轉化為文字,目前可運用在醫師初診問診、護理語音記錄、住院病歷撰寫、專業檢查報告輸出,甚至客製化生成等,據中醫大附醫統計,AI撰寫病歷可大幅減少醫護人員輸入病歷75%的時間。

中醫大附醫去年先將智海系統用於護理部,節省護理師輸入病歷時間。事先收集100個小時的護理用語訓練AI,臨床運用驗證準確度相當高,達到減輕護理師工作負荷的目的。以前護理師常需在交班後額外加班1小時完成住院病人的護理紀錄,現在則把做護理紀錄時間減少至15分鐘即可完成。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

中醫大附醫護理部督導莊素蓉說,護理師臨床工作量大,加上照護住院病人時雙手都忙碌,不可能及時紀錄病歷。智海系統將護理師口述的護理紀錄即時轉化成文字,大大減少護理人員文書作業的時間,增加照顧病人時間。

智海系統讓護理師可以口述護理紀錄,減作工作負擔。圖片來源 / 中醫大附醫提供

中醫大附醫人工智慧中心主任許凱程本身是神經部主治醫師,今天在記者會現場示範診間問診,他與扮演病患的同仁一問一答,問診結束後只需10秒,電腦螢幕上即顯示出AI自動生成的專業醫療術語病歷紀錄及醫療建議。

撰寫病歷之外 還能提供診斷和治療建議

「提出醫療建議,是智海系統另一個特點。」周陽德說,把語音轉成逐字文稿,現在很多軟體都做得到,「智海系統」以App形式供醫護運用,厲害之處不僅在於「快」,能迅速把醫病對話歸納出重點,還能利用語言模型對文字進行摘要和分析,提取關鍵資訊,自動生成專業醫療術語和建議。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

中醫大附醫主任秘書兼呼吸加護病房主任陳韋成表示,經過訓練,AI提出的診斷及醫療建議可達專科醫師水準,可提醒醫師在診斷當下沒思考到的面向。

「智海系統也能改善目前醫師邊看診、邊分神打病歷的現象,有助提升醫病關係。」周德陽說,很多病人抱怨,看診時醫師只看電腦螢幕不看病人,這是因為醫師一邊問診一邊打病歷,如果等病人走出診間才處理,可能遺漏重要訊息。有了智海系統,醫師就能專注問診,提高與病人溝通交流的品質。

莊凱程也說,醫師在為病患做檢查時雙手也沒空,無法打字,有了科技協助,醫師只須口述,即可同步記下檢查結果及醫師初步診斷,「即使醫師中英文夾雜,智海系統獨家的中英文醫療語音辨識引擎,也能精準辨識中英文並紀錄。」此外,智海系統還可以協助醫護將病患的住院紀錄、身體狀況評估及後續醫療處置建議,整理成規格化的病歷。

醫師為病患做檢查時無法即時紀錄檢查結果,AI可協助即時紀錄。圖片來源 / 中醫大附醫提供

AI提供診斷治療建議 只是輔助、無法取代醫師

中醫大附醫副院長李光申表示,智海系統預計3個月內在院內全面上線使用。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

民眾可能會有一個疑問,未來AI是不是會取代醫師?「絕對不會,」他強調,「利用AI技術生成的內容,最後還是要回到醫師端,做最後的確認。」因為生成式AI建議的鑑別診斷仍會出錯,醫師確認並發現生成的內容不對時,會回饋給系統,系統經過不斷的學習能愈來愈精準,「這是一個協助醫師做診斷跟制定治療方案的好工具,但不能取代醫師。」

台灣微軟總經理卞志祥指出,為協助中醫大附醫開發智海系統,微軟Azure平台提供中醫大附醫企業規模運算能力、多樣機器學習服務解決方案、多種開發語言和工具、Azure OpenAI強大摘要與生成能力等豐富資源,確保「智海系統」大量醫療資訊的精準性與穩固性。中國附醫目前和中醫大衍生的新創企業「長佳智能公司」,正討論研發技術應用轉移的可行性。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活動看板

其他人也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