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善衡,祖籍番禺县(今属广州市海珠区)茭塘司石溪村,生于澳门一个贫困家庭。港澳实业家、银行家、慈善家。 母亲挑担上街贩卖棕绳度日,善衡在半饥半饱中度过了幼年;因无力支付昂贵的学费,十岁前未能入学读书。之后,父母将他送回乡下,入读学费不高的私塾,期间,他学习《三字经》、《幼学琼林》等古典启蒙书籍,他刻苦攻读,勤学不辍,能够对课文背诵如流,深得老师喜爱。几年后,他认识了许多字,明白一些为人处世的传统道理。后来,家里发生了变故,连低廉的私塾学费也交不起,他被迫辍学。 之后,善衡到了广州一间盐仓当杂工,负责清理场地,工薪低,生活艰苦。两年后,他辞掉盐仓的工作,转行到一间金饰店当学徒。在金饰店,他学会了一门手艺,学到一些接待顾客的门道;同时,通过苦修自学,涉猎经济、法律、市场行销、心理学等方面知识,他22岁时被升任为金店司理(经理助理)。 善衡24岁时,决心自立门户,辞去金店的职务,借了一笔钱与人合股于广州上下九路开设了汇隆银号,从事港币买卖业务。经营六七年后,他与友人林炳炎、盛春霖、梁植伟在香港中环永乐街70号开办恒生银号,当时是1933年3月3日。银号业务是买卖货币和黄金。 1941年,日寇侵华的战火迫近香港时,善衡当机立断,把全部资金调往澳门,使恒生银号得以保存实力,避免了一场浩劫。恒生银号迁往澳门,改名永华银号,善衡与何鸿燊合办大美洋行,优势互补。何鸿燊利用官商的权利,争取限额生意;善衡通过融资,保障资金正常周转。大美洋行生意兴隆,财源不断。[1] 抗战胜利后,善衡携带大量资金返回香港,参与黄金买卖业务。经过三年的“黄金大战”,恒生获得巨额利润,并且成为香港黄金业界的权威。1960年元旦,恒生银号正式改名为恒生银行,注册资金增至3000万港元,在中环兴建起恒生大厦,在九龙、旺角开设多间分行。[2] 善衡领导编制的“恒生指数”,作为股市升跌的参考系数,以其科学性和权威性而为世界所接受,并且一直沿用至今。 1965年,香港发生挤提风潮时,善衡毅然以让出51%控股权为条件,引进汇丰银行的大量资金,使恒生银行安然度过危机,得以继续发展,而他仍任董事长。在他领导下,恒生银行从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每年业务都保持两位数增长。1972年更成为港内首家上市银行。2008年,连同总行在内,恒生银行已发展到1401家。市价总值次于汇丰,居于香港银行第二位。善衡本人积累了逾百亿港元的个人资产。 善衡富不忘本,造福桑梓。1937年,当他手头稍为宽裕时,出资在家乡兴建劬劳小学,为家乡学童提供免费教育,一直坚持到“文革”期间才被迫中断;“文革”结束后,他立即汇来29万港元重建该校。20世纪80年代开始,他先后给家乡捐赠一大批车辆和缝纫机,支持家乡发展生产; 1984年捐资150万元在家乡兴建幼稚园、敬老院和文化室;之后又出资66万元将劬劳小学全部校舍改建为混凝土结构,另拨款270万元兴建风雨球场;又捐出多处在广州的房产,将租金作为教育基金,供学校永久使用。为了整治石溪河涌,他捐资100万元;为筹建劬劳中学,他捐资250万元;为将石溪卫生院改建为设备先进的石溪中医院,他捐资546万元。并且,他不顾自己80多岁高龄,亲自审定医院的选址、设计、施工和设备购置,使该院成为一间设备先进、功能齐全、具有现代化特色的医院,造福家乡人民。 善衡积极支持祖国的人才培养和福利事业。1985年,他捐资2000万港元成立中山大学何氏基金会,以每年100万港元利息资助中大管理学院的教学、科研和师资培养经费;并且为该院建造教学大楼和教师宿舍,购置一大批先进的设备,使之成为一所颇具规模的学院。 另外,1992年他捐资1500万港元给广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兴建“何善衡脑科中心”;同年捐资1000万港元给番禺理工学院兴建教学大楼,捐资2000万港元给中山医科大学兴建教学实验大楼;1994年捐资1500万港元给广州海珠区第一人民医院兴建医疗大楼;同年又与梁𨱇琚博士、何添博士、利国伟先生一道各捐资一亿港元成立“何梁何利基金”,作为科学技术优秀奖基金,专门奖励为国家作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 善衡平日简朴节俭,一生不改其慈善为怀、急公好义的禀性。1983年,他以年事已高,辞去恒生银行董事长一职,仍任名誉董事长,坚持到行办公,享受高额的报酬,却将全部酬金拨作教育和慈善事业的经费。 善衡先后获得MBE勋衔、香港中文大学荣誉社会科学博士和荣誉法律博士、中山大学荣誉顾问、OBE衔和CBE衔、泰国白象勋章、日本瑞宝章等多项荣誉,1990年和1993年先后被番禺市和广州市授予荣誉市民称号。 1997年,善衡因病在香港去世,享年97岁。 何善衡故居在海珠区石溪村涌边街八号。[1] 1969年,何善衡著有《阅世浅谈》一书;1983年出版《阅世浅谈‧续篇》。 1998年10月23日,何善衡捐助800万港元兴建的清华大学土木馆“何善衡楼”落成,教育部副部长周远清、国家贸促会会长俞晓松及香港何善衡慈善基金会主席何子焯等出席落成典礼。 “何善衡楼”建筑面积4000多平方米,总投资1600万元人民币。大楼由教学楼和大型结构实验室组成,其中大型结构实验室长48米,高22米,跨度30米,可进行大比例结构模型的三向静力和拟动力实验,成为目前国内外最大的一流结构实验室之一。“何善衡楼”的建成,极大地改善清华大学结构工程教学与科研条件,并促进学校教育科研事业的发展。[3] 香港科技大学(简称“科大”)何善衡体育馆因何善衡基金会得名,表达科大对何善衡基金多次大力捐赠的衷心谢意:1992年、2004年何善衡基金会分别捐赠科大1000万港元。[4] [1]《海珠区政协何善衡故居》,载《广州文史》(第68辑名人故居专辑),广州:广州出版社,2008,第133-136页。 [2]《何贤的名气与何厚铧一样响亮》,载“百家乐官方网",2012年8月21日,http://www.vshan.net/ty/291.html。 [3]江涛:《香港何善衡捐建清华土木馆落成》,载《人民日报》,1998年10月26日。 [4]谢友国:《送你一座玫瑰园香港科技大学》,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第149页。

关联资料

更新日期:2019/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