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大選開跑:總理莫里森民調高卻可能輸掉國會多數,「印太戰略」是否無以為繼? - TNL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澳洲大選開跑:總理莫里森民調高卻可能輸掉國會多數,「印太戰略」是否無以為繼?

澳洲大選開跑:總理莫里森民調高卻可能輸掉國會多數,「印太戰略」是否無以為繼?
澳洲總理莫里森|Photo Credit: Reuters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部分專家認為,澳洲第一大反對黨「工黨」在處理與中國的關係上,其實與當前執政黨「自由黨與國家黨聯盟」所持的態度差異不大,外交政策通常也不是影響選情的重要因素。

文:張瑞邦(Tucker Chang)

澳洲總理莫里森(Scott Morrison)於2022年4月10日宣布,澳洲將於5月21日舉行「2022年澳洲聯邦大選」,根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導,在總理宣布後大選日期後,隨即解散澳洲第46屆眾議院,各政黨亦展開為期六週的競選活動,預計在競選期間,氣候、民生問題將成為選民關注的焦點。

《歐洲新聞台》(Euronews)表示,總理莫里森所領導的「自由黨與國家黨聯盟」(Liberal-National coalition)在2019年出乎意料的贏得大選後,如今正在尋求第四年的執政機會,然而該聯盟執政迄今已招致不少批評,例如在應對2019年9月至2020年5月發生的澳洲叢林大火時救災不力,該場大火造成超過400多人死亡;以及面對該國境內新南威爾斯州(New South Wales)以及昆士蘭州(Queensland),於2022年3月所遭受的洪水災情時反應遲緩,皆成為自由黨與國家黨聯盟被抨擊的重點議題。

莫里森在近期的演說中承認,澳洲當前正處於「相當艱困的時期」,但其也指出,他所屬的執政黨在面對COVID-19(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新冠肺炎、武漢肺炎)時,所制定的良好公衛政策及經濟措施已帶來階段性的成功,更讓COVID-19疫苗接種率於國際間名列前茅。

「我們當前的政府並不完美,你會看到政策上的部份缺失,但你也能看到我們在這極其困難的時局中為澳洲取得的成就。」

「你可以發現我們提出的具體計劃。我們將提供更多、更好的工作,創造澳洲約50年來最低的失業率。」莫里森補充說道。

大選在即,澳洲當前的選情為何?

根據《路透社》於4月11日引述《澳洲人報》(The Australian)最新的民調顯示,總理莫里森的支持率達44%,而澳洲最大在野黨「工黨」(Labor Party)領袖艾班尼斯(Anthony Albanese)則為39%。雙方民調差距擴大至5%,該差距亦是自今年2月以來,莫里森在民調上的最大領先優勢。

然而《路透社》強調,莫里森能否順利連任還言之過早,且就算莫里森個人依舊有穩定的票源支持,但其所帶領的「自由黨與國家黨聯盟」仍可能在大選中輸掉約10個議會席次,《雪梨晨鋒報》(The Sydney Morning Herald)更預測,當前執政的自由黨與國家黨聯盟恐失去至少14個國會席位。

《澳洲廣播公司》(ABC)亦提出類似的分析,其與雪梨大學的政治學教授賈克曼(Simon Jackman)合作,將澳洲國內的YouGov Galaxy、Essential、Resolve、Ipsos以及Roy Morgan等五家民意調查機構之民調結果進行分析。最新的結果發現,政治傾向中間偏左的工黨以53.6%至56%的選票支持度擁有領先優勢;而偏向右翼保守派的自由黨與國家黨聯盟,支持率則在44%到46.4%間徘徊。賈克曼教授也預估,隨著選舉日子接近,兩黨的差距將逐漸縮小。

新加坡媒體《亞洲新聞台》(CNA)認為,儘管莫里森在處理澳洲氣候相關的災難上飽受批評,甚至還在2019的叢林大火災情嚴重之際,與家人跑去夏威夷度假。但少有專家及民眾排除莫里森勝選的可能性,尤其COVID-19疫情的影響,使得澳洲民眾將目光轉向這場殃及全球的重大危機,也因莫里森在其COVID-19疫情中為澳洲經濟注入巨額資金,間接讓其公眾形象觸底反彈。

澳洲研究型新聞分析媒體《對話》(The Conversation)表示,莫里森及自由黨與國家黨聯盟將在接下來的競選活動中主打「經濟牌」,宣傳其在COVID-19疫情期間失業率達到4%後強勢復甦,且讓失業率持續下降。該聯盟也強調其在維護「國家安全」上所做的努力,並以提升地區公共基礎建設做為政策承諾。

而其最大競爭對手工黨,則以「勞工關懷」為競選主題核心,主要政策包含兒童福利及長者照護,以及一連串澳洲在COVID-19疫情之後的「重建美好未來」(Build Back Better)國家政策,雙方皆企圖在特定議題上吸引更多選民支持。

AP19185431354694
澳洲工黨領袖艾班尼斯|Photo Credit: AP / 達志影像

澳洲的選舉制度為何?

《澳洲廣播公司》闡釋,澳洲的政治體制沿用英國的國會體制「西敏制」(Westminster system),該體制遵循「議會至上」原則,由參議院(Senate)及眾議院(House of Representatives)组成。該制度在澳洲施行後,眾議院同樣須經由人民普選產生,而澳洲總理則由選民投票後產生的議會最大黨,其內部之黨魁擔任,黨魁則經由政黨自身舉行的黨內投票產生。

英國《衛報》(The Guardian)分析,根據澳洲議會選舉制度規定,5月21日舉行的澳洲聯邦大選,將從眾議院中選出151位眾議員,且單一政黨須贏得至少76席議會過半席次,方能組成聯邦政府。

當前自由黨與國家黨聯盟擁有76個議會席次、工黨則擁有69席,剩下六席則由澳洲綠黨(Australian Greens)、凱特的澳洲黨(Katter's Australian Party)、中間聯盟(Centre Alliance)等小黨及無黨派人士組成。

《衛報》亦提及,在這次的大選中,自由黨與國家黨聯盟只要失去一個席次,且工黨未能多獲得七個議席,則將難以組成眾議院。若面臨此種無任何政黨取得議會絕對多數的情況下,獲得較多席次的主要政黨須獲得足夠數量的小黨或無黨籍議員支持,才有機會組成政府。而在此次選舉中,已有部份獨立參選人士正與執政的自由黨與國家黨聯盟角逐席位,該趨勢亦有可能形成無政黨順利過半的「懸峙國會」(Hung Parliament)。

若澳洲成功政黨輪替,是否會轉變對印太區域當前的態度?

根據《華爾街日報》報導,近年來澳洲與中國關係逐漸惡化,莫里森近年來也宣布將在十年內,耗資約1860億美元之費用投入遠程飛彈、網路戰、雷達監視系統等高科技軍事防禦項目;2022年2月11日,澳洲更與印度、日本、美國共同在墨爾本召開「四方安全對話」(Quad)外長級會議,此舉充分展現澳洲欲強化其與印太地區的合作力度,並應對包含中國因素在內的區域挑戰。

部分專家認為,澳洲對印太地區的外交政策應不會因政黨輪替產生太大的變動,澳洲民調評論員鮑威(William Bowe)在接受香港《南華早報》(SCMP)專訪時便以中國為例,其引用民調數據認為,澳洲第一大反對黨「工黨」在處理與中國的關係上,其實與當前執政黨「自由黨與國家黨聯盟」所持的態度差異不大,外交政策通常也不是影響選情的重要因素。

雪梨智庫「羅伊研究院」(Lowy Institute)研究主任勒梅休(HerveLemahieu)的看法則不盡相同,勒梅休強調,傳統上,澳洲的外交和國家安全政策通常被視為澳洲兩大黨的合作領域,但現今的工黨、自由黨與國家黨聯盟對外交政策的看法在本質上大相逕庭,且在接下來的競選中,澳洲對於亞洲的外交政策,尤其是中國,絕對會是熱門的討論議題。

「工黨對於和亞洲的外交關係發展持樂觀態度,然而自由黨與國家黨聯盟對於與印太的關係,則是建立在『不斷惡化、受威脅的地緣政治環境』,以及『可能與中國發生戰爭』的悲觀態度上。」勒梅休於《澳洲廣播公司》受訪時如此分析。

墨爾本大學副國際事務長衛斯利(Michael Wesley)亦認為,無論哪一政黨贏得下屆聯邦選舉,真正的外交政策挑戰是找到一種「與亞洲建立關係的新方式」。

「我們如何盡最大的努力來與印太區域互動,但同時也將潛在的風險降到最低?」衛斯利補充說道。

新聞來源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羅元祺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