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消文303 四五取捨境者,謂諸妙行諸惡行因及此所招愛非愛果,此分為二。@廣論消文|PChome Online 個人新聞台
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21-02-09 10:19:02| 人氣5,341|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廣論消文303 四五取捨境者,謂諸妙行諸惡行因及此所招愛非愛果,此分為二。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廣論消文303  3039-3045

益西彭措堪布開示

第三,引發思勝解忍中,勝解之境略有八種。

引發法思勝解忍中,勝解之境大略有八種。

一、淨信境者,謂三寶功德。

一、淨信境,指佛法僧三寶的真實功德。

因為是由思擇三寶功德而引生清淨的信心,所以叫淨信境。

二、現證境者,謂無我真實。

二、現證境,指無我真實義,包括人無我和法無我。

因為是由思擇無我真實義而現證真如,所以叫現證境。

三、希樂境者,謂諸佛菩薩廣大神力。此復有三,謂神通力、六波羅蜜多力及俱生力。

三、希樂境,指諸佛菩薩的廣大神力,包括神通力、六波羅蜜多力和俱生力。因為是由思擇諸佛菩薩的廣大神力而引起希求的欲樂,所以叫希樂境。

《瑜伽師地論卷三十七》中說:云何諸佛菩薩威力?當知略有三種。

一者聖威力,謂佛菩薩得定自在,依定自在,隨其所欲,一切事成。心調柔故,善修心故,是名聖威力。

二者法威力,謂諸勝法,有廣大果,有大勝利,是名法威力。此中法者,即是六波羅蜜多,所謂佈施乃至般若。如是諸法,有大威力,名法威力。

三者俱生威力,謂佛菩薩先集廣大福德資糧,證得俱生甚希奇法,是名俱生威力。

三種力的內涵詳見《瑜伽師地論威力品》。

四、五、取捨境者,謂諸妙行、諸惡行因,及此所招愛、非愛果,此分為二。

四、取境;五、捨境。

所謂取境是指諸妙行因和其所招可愛果。

所謂捨境是指諸惡行因和其所招非可愛果。

這裡面取境或捨境都各分為「因」和「果」兩種境。

此分為二,即分為兩種境。

是第四種境,是第五種境。

因和果有許多開合,比如,因處有十種因——隨說因、觀待因等等,果處有五種果——異熟果、等流果、士用果等等。

六、七、所修境者,謂大菩提是應得義,及菩薩學一切諸道是能得彼所有方便,此亦分二。

六、應得義;七、能得所有方便。

所謂應得義是指應證得的果利是大菩提。

所謂所有方便是指菩薩所修學的一切道。

所以這裡面也分為「道」和「果」兩種境。

所修境,即大菩提是所應證得之,菩薩修學一切諸道是能證得大菩提的方便

大菩提是所修證的,六度等是所修習的,合稱為所修境。

此亦分二:這也分成應得義能得方便兩種,即果和道兩種。是第六種境,是第七種境。

八、聞思隨行境者,謂所知境。卓壟巴師說為無常等,然《力種性品》35說十二分教等正法為第八種,或應如是。

聞思隨行境,指所了知的對境。雖然卓壟巴說是無常等,但《瑜伽師地論力種性品》中說十二分教等正法是第八種,或許應該是這樣。

或應如是:詳見文後--鳳山寺版手抄搞。

《力種性品》說:謂於契經、應頌、記別等法,具多勝解。

35 《力種性品》:見《瑜伽師地論·卷三十八》。
酉二、勝解之理

勝解之理者,謂如實知此諸境已,無所違逆數數思惟。

勝解之理,即獲得勝解的方法,就是如實了知以上八種境之後,毫不相違地數數思惟。

無所違逆是指質上沒有違背真實義。數數是指量上一遍又一遍地思惟。質上正確無誤,量上又肯在思惟上下功夫,自然會有成果——能在上述八種境上安立勝解。

《瑜伽師地論》說:又此勝解,由二因緣,於彼諸處能善安立: 長時串習故; 證善淨智故。(由兩種條件能在以上八處安立勝解: 長時串習,即數數思惟; 證善淨智,即如實了知,毫無違逆。)

比如,對於因果,依照佛的聖教和正理,沒有錯誤並且一遍又一遍地思惟抉擇,就會引生對因果不可奪的勝解——“因果勝解忍

以下標明出處。

安受眾苦及思擇法俱分八類者,如《菩薩地》所說而錄,特於思法此說極廣。

以上安受苦忍和法思勝解忍都分八類的內容,這是按照《瑜伽師地論菩薩地》中所說而摘錄的,論中特別對思法解說得極其廣博。

此處法忍中包含了所有佛法的內容,這裏只是略說而已。實際上,修習法忍必須貫穿整個菩提道的修行,這非常重要。

未四、修忍時如何行

修此等時如何行者,謂隨修一能堪忍時,皆令具足六種殊勝,具足六種波羅蜜多。惟除令他安立於忍是忍施外,餘如前說。

修習諸忍時如何行持,即不論修習何種安忍,都應具足六種殊勝和六種波羅蜜多。除了將他人安立於安忍中是安忍的佈施之外,其他都如前所說。

具足六種殊勝:

一、依殊勝:依菩提心而發起安忍。

二、物殊勝:總的一切種類的安忍都要行持(即總的安忍意樂),特別在修某種安忍時,也不應忘記總的安忍意樂。

比如,照顧病人需要忍受許多辛苦,這時應當想:現在我修這一分安忍,也發心修成一切種類的安忍。

三、所為殊勝:目的是為了成辦一切有情現前的安樂和究竟的義利而修此安忍。

四、善巧方便殊勝:以無分別智攝持,初學者以通達法無自性的智慧攝持。

五、回向殊勝:安忍的善根都回向大菩提。

六、清淨殊勝:滅除煩惱障和所知障。

具足六波羅蜜多:

將有情安立於安忍中,是具有安忍的佈施;防止內心生起聲聞獨覺的作意,是具有安忍的持戒;面對種種境界心不動搖,是具有安忍的安忍;為了使安忍倍加增長而發起欲樂,是具有安忍的精進;心專一趣入,不雜小乘,將此安忍的善根回向大菩提,是具有安忍的靜慮;了知能忍、所忍、安忍這三者如同幻化,是具有安忍的般若。

 

廣論消文303  30310-3045

鳳山寺版手抄搞

【第三引發思勝解忍中,勝解之境略有八種:一、淨信境者謂三寶功德。二、現證境者謂無我真實。】

這裡在解釋思擇法忍這一點時說得比較簡單。實際上,思擇法忍是最重要的。,前面所講的耐怨害忍跟安受苦忍所告訴我們的道理,都是怎麼去如法如理地思惟。   

真正的如法思惟,不是從枝枝葉葉上面,而是從它的根本上面去思。「根本」是就空性來說,前面其它的只是它的眷屬,或者說前方便;所以我們真正地能夠如理做到的話,一定是整個與法相應的。你若對法有了正確的認識,能夠產生勝解,那個時候,修耐怨害以及安受苦這二種忍,不但不覺得是忍,而且是一種樂。

為了對這一點加強印象起見,請看第兩百八十六頁第二行「不解無其樂欲」,是說對這個法你不了解;了解了以後要怎麼辦呢?「善安住法思勝解」,要善巧地思惟,如理地修行,安住在這個上頭,就會得到與法相應的這種快樂;反之,如果你不了解的話,雖然咬緊了牙關苦苦撐持,卻得不到這個法樂,得不到法樂是一定會退的,這一點最重要。前面說的那些道理,儘管是屬於耐怨害忍、安受苦忍的部分,可是真正能夠幫助我們安受苦的,無非是如理如法的思惟,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概念。

勝解的境有八種,第一是淨信境,現在我們心目當中所信的主要是三寶的功德。在沒有修學佛法之前,我們信的是世間的東西,名聞、利養、父母、妻子、兒女、地位等。現在曉得了不該信這些,所學的一切都是為了滋長法身慧命,要對這個認識、產生信心,產生了信心以後如理修習,要清淨這個信心,淨信三寶功德。

第二是現證境,淨信、了解以後進一步如法行持,親自驗證無我的內容。

【三希樂境者謂諸佛菩薩廣大神力,此復有三:謂神通力,六波羅蜜多力及俱生力。】

第三是希樂境,現證無我是共二乘的。大乘行者證得初地時已經現證無我,但他不是停在這個地方--實際上不能等到現證無我,而是在一開始時就把目標安正,希望得到諸佛菩薩最究竟圓滿的地位。

諸佛菩薩的廣大神力分三部分。其中的俱生力是什麼呢?它有好幾個內容:由於宿生如理修持,到時候自然生而具足。實際上到八地以後的情況,自然而然都是這個。又譬如證了初地以後,之前所積的功德,到那時會再生起來,就有與生俱來的這種力量,這都是宿生積集了善根,到下一生就變成與生俱來的。所以到最後成了佛,他的所有的力量都是與生俱來的。而我們現在與生俱來的是什麼啊?煩惱、生、老、病、死,這個也不是,那個也不好等等。

【四五取捨境者,謂諸妙行諸惡行因及此所招愛非愛果,此分為二。】

第四就是應取的(我們應該努力的)妙行,以及由於這個妙行之而感得的可愛之;應該捨的惡行、惡業,以及因為這個惡業的因而感得種種的惡果(非可愛的果),這是第五。這其中取捨境分開為二(因和果)。

【六七所修境者,謂大菩提是應得義及菩薩學一切諸道,是能得彼所有方便,此亦分二。】

修學的時候,第一個是應該得到的--就是我們願望所求的,我們在這裡所應該願望的事是:無上正等正覺大菩提之果。為了要得到這個果,所以要從因地努力如法行持,就是學菩薩所有一切學處;而這個也就是我們現在為了要達到這個願,所應該行的道,也可以說是能得到這個果的種種方法。所以第六個,就是我們的心願是在大菩提果上面;第七個,就是為了滿這個心願,應該學、應該行的這個道,或者說得到這個果的種種方法、方便,所以這個亦分為二種(因和果)。

【八聞思隨行境者,謂所知境,卓壠巴師說為無常等,然《力種性品》說十二分教等正法,為第八種,或應如是。】

最後一個,就是「聞思隨行境」。我們現在修行的就是聞、思--如理聽聞、如理思惟,跟這個相應的照著去做。有一位祖師卓壠巴師說所知境是無常等,換句話說,像我們現在這樣開始正學的時候,應該思惟無常、三惡道苦,下面緊跟著要皈依,皈依了以後,正皈依的是法,法就是了解業果,這個是下士;然後由於進一步知道:雖然如此,可是還跳不出生死輪迴,所以就要求解脫;這樣的一步一步地依次上來,包含了這些內容,就是所謂的「聞思隨行」。這是我們現在應該聽聞、應該思惟的,只要一開口應該都是這個。所以這一點要擺在心裡,它是我們最重要、最正確的標準。你看看自己起心動念一切行為都在做什麼,如果有些人在講話,你一聽,知道這個跟法不相應,就趕快走;如果與法相應,那是該聽的,也是你該開口的。思惟的事情也是這樣,不要說:這個人不對勁、今天早上的菜不配胃口、這個地方又不舒服等等,這些不是我們應該有的,如理如法聞思隨行境的標準在這裡。本論真正最精彩的地方,就是把道的整個圓滿構架標明出來,然後在這個構架當中細明次第--從依止善知識開始,由引導我們珍惜暇滿人身為第一點,而正修的時候,則從無常下手,一直到最後圓滿為止。   

另外一種說法,《瑜伽師地論.力種性品》說是十二分教等正法,也就是佛所告訴我們的整個內涵。「或應如是」,大師並沒有確定說是哪一個,而說或者應該這樣。在我現在的感覺是大師既然這樣說的話,我們沒有能力,也不必要去妄加是非。

原則上的確是佛說的十二分教的整個內容,這是很廣泛、圓滿地來說。我們現在要做,一下子也做不到,所以經過如理修持而被大家公認為大成就者的菩薩祖師們,他們把那個綱要列出來,這些綱要千百年來經過了千百人,千錘百鍊辨別得一點也不錯而傳下來。

所以如果我們沒有能力去廣泛受持的話,那麼就照祖師所整理的綱要,

如果能夠廣泛受持的話,則照十二分教去聞思,

這是我個人現在的想法,原則上是這樣。總之,怎麼樣去如理地聞、思並照著它去做就對了。

【勝解之理者,謂如實知此諸境已,無所違逆數數思惟。】

現在告訴我們要安住法思勝解,跟法相應的勝解是怎麼樣呢?「如實知此諸境」,如它真實的內容,一點不錯地了解它。這一點不容易,很難很難!所以我鼓勵諸位,的確第一件事情是你總要努力地修學,但要經過這樣明確地辨別、討論,才能確實曉得它真實的內涵。

今天早上有位同修來談的時候就是這樣,他雖然講得很有道裡,但實際上已經不曉得錯到哪裡去了,經過我一點,他才發現處處是漏洞,這麼大的漏洞居然不知道,還覺得有道理,那個時候才知道錯了。所以我們對真正的佛法要「如實」了解,這真不簡單喔!我們現在修行所以會不得力、轉大圈子,問題都在這地方!但是了解了仍然不夠!還要「無所違逆,數數思惟」。你要不斷不斷地這樣去思惟觀察,這個思惟觀察也還不能弄錯,有了這個基礎,才能更進一步談得到修。

【安受眾苦及思擇法俱分八類者,如《菩薩地》所說而錄,特於思法此說極廣。】

前面這二項都分成八類,這是依《菩薩地》所說而擇錄。尤其法思勝解,因為是佛法的中心,所以特別說得很詳細。

【修此等時如何行者。謂隨修一能堪忍時,皆令具足六種殊勝,具足六種波羅蜜多,唯除令他安立於忍,是忍施外餘如前說。】

如同前面的布施、持戒一樣,現在修忍辱,不管你修哪一種忍一定要具足六種殊勝。其中第一個是「依止菩提心」,這個概念我們一定要弄得很清楚,你所做的行為,不管任何一件小事情,都不是單單只有這件事情,而是遍緣法界一切有情的,這個才是它真正殊勝的地方。此外,你要求的果報,不是為了眼前,如果我們做一點小事情,是要去討好別人,這就完全錯了!要討好什麼才對啊?上要討好盡法界、虛空界一切諸佛,下要真實地討好法界一切有情;這個討好不是給他一點小好處,而是要把所有法界一切有情都安立在菩提大果上面,這個才是我們真正該做的,這就是六種殊勝。在任何一行當中都具足了六度。

 

廣論消文303  30310-3043

新譯廣論

辰三 諦察法忍:

【第三引發思勝解忍中,勝解之境略有八種:一、淨信境者謂三寶功德。二、現證境者謂無我真實。】

諦察法忍(: chos la nges sems kyi bzod pa)是指生起定解的忍耐力。它的「境」(物件)共有八種:

1.淨信境-也就是三寶的功德。

2.現證境-即是二無我真實。

【三希樂境者謂諸佛菩薩廣大神力,此復有三:謂神通力,六波羅蜜多力及俱生力。】

3.希樂境-即是諸佛菩薩的廣大威神力,其有三種:神通力、六波羅密多力、俱生力。

【四五取捨境者,謂諸妙行諸惡行因及此所招愛非愛果,此分為二。】

4.所取境-希求獲取善行因及善行的果。

5.所捨境-希求捨棄惡行因及惡行的果。

【六七所修境者,謂大菩提是應得義及菩薩學一切諸道,是能得彼所有方便,此亦分二。】

6.所得所修境-即是大菩提。

7.能得方便所修境-即是菩提心的一切學處道軌。

【八聞思隨行境者,謂所知境,卓壠巴師說為無常等,然《力種性品》說十二分教等正法,為第八種,或應如是。】

8.聞思隨行境-據卓壟巴(藏:Gro lung Pa)所說,這就是無常等「所知境」(認識範疇)《力種性品》(梵: Bala-gotra-parivarta。是《菩薩地》的其中一節)說第八種便是「十二分教」(梵:dvadasanga。藏:gsung rab yan lag bcu gnyis。又作十二部經),我想這種說法也可以考慮。

【勝解之理者,謂如實知此諸境已,無所違逆數數思惟。】

取得「定解」( 藏:nges pa)的方式便是如實(即是沒有加多減少,顛倒錯亂)認知這些物件(),然後屢屢思維,無矛盾地理解它們。

【安受眾苦及思擇法俱分八類者,如《菩薩地》所說而錄,特於思法此說極廣。】

我已依照《菩薩地》所說,列出「安受苦忍」的八種依處和「諦察法忍」的八種境。此論對於「諦察法忍」的開示特為廣大。

卯四 修習安忍的方法:

【修此等時如何行者。謂隨修一能堪忍時,皆令具足六種殊勝,具足六種波羅蜜多,唯除令他安立於忍,是忍施外餘如前說。】

在修持任何一種安忍時,皆應具備六種殊勝及六種波羅密多。除了「安忍施」是指把他人置於安忍之外,餘者皆與前文所說相同。

台長: deepmind
人氣(5,341)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教育學習(進修、留學、學術研究、教育概況) | 個人分類: 廣論消文 |
此分類下一篇:廣論消文304 大地諸忍作所願境而勤修習。
此分類上一篇:廣論消文302 益西彭措堪布開示

是 (本台目前設定為強制悄悄話)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