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方面」要求改 M+播《北京雜種》易名「張元作品」 館方:偕導演更新 電影業質疑電檢處諗多咗 - 20240121 - 要聞 - 每日明報 - 明報新聞網

要聞

「有關方面」要求改 M+播《北京雜種》易名「張元作品」 館方:偕導演更新 電影業質疑電檢處諗多咗

【明報專訊】M+博物館前日(19日)播映1993年內地獨立電影《北京雜種》,但M+官網顯示片名為「張元作品」,比原片短3分鐘;據了解,「有關方面」要求電影改名才可在港放映。有電影業人士稱內地會因同音字會要求改名,但香港未曾聽聞有此要求,認為「香港電檢處自己過敏咗頭,諗多咗」。有學者認為不一定是因名字帶來「聯想」,或與電影具中國文化反抗的背景有關。

獨立電影 「雜種」喻城市邊緣人

電影、報刊及物品管理辦事處回覆本報查詢稱,不會就個別影片申請評論。M+回覆表示,導演張元和M+策展團隊更新電影標題,以突顯張元在M+戲院2024冬季節目中,「北京,如煙往事」節目的角色。

中國獨立電影《北京雜種》片長88分鐘,曾獲3項電影節獎項,M+播放版本則為85分鐘。據M+介紹,影片由電影製作團隊親身經歷的生活小故事構成,主角都是大城市「邊緣人」,或追逐理想換來失落,或率性而活陷入迷惘,是一群於新舊時代錯亂夾縫中不能自拔的「雜種」。

內地網站顯示原名

《北京雜種》首映於1993年8月瑞士,至今未有於內地院線公映。該片早前獲選為M+策展的「北京,如煙往事」放映活動,今年1及2月共放映兩場,為數碼修復版本。前日放映後設座談會,講者為張元,該片美術指導劉小東亦有出席;根據網媒《大城誌》報道,張元被問到為何叫《北京雜種》,僅說這是個夠「狠」的名字。

本報在Google以「M+北京雜種」搜尋,首個結果顯示繁體字的「北京雜種」,是M+介紹該電影的網站,但進入相關網站後未見該4字,只見大字顯示「張元作品」,英文為A Film by Zhang Yuan,其他電影則如常列出片名。翻查內地網站如「百度」、「豆瓣」、「愛奇藝」等,均正常顯示片名。

田啟文:未聞改片名方准上映

香港電影工作者總會發言人田啟文向本報稱,自電檢制度實施以來,未聽聞要求改片名才可上映,大多要求刪剪內容等,「香港真係好少聽見要改片名」,相反內地或會因為同音字問題要求改名。他說,新電檢制度賦予政府更大權力要求片主刪剪及更改,相信是因審查員認為電影名字敏感。對於內地網上目前仍可觀看及正常顯示片名,他認為「香港電檢處自己過敏咗頭,諗多咗囉」,或者希望市民不會「諗多咗」。

學者:或關文化反抗背景

浸大電影學院高級講師應亮表示,據其了解,之前未發生過要求更改片名才可上映,亦未能明白原片名為何未能通過電檢,「因為唔知道條(紅)線喺邊度」,他認為不一定是因名字帶來「聯想」的問題,而或與電影背景有關,因電影反映當時中國的文化反抗,亦是地下電影,但M+已做宣傳,故有關部門要求改名,「(改名)想令佢唔會太明顯,(向內地)有所交代」。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