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數字鄉村創新大賽優秀團隊專訪|“繁育系統”負責人:讓大棚秧苗“長得快” 讓農戶“增效益” - 新浪香港

全國數字鄉村創新大賽優秀團隊專訪|“繁育系統”負責人:讓大棚秧苗“長得快” 讓農戶“增效益”

封面新聞記者 朱寧

“廣元市位於山地向盆地過渡地帶,屬於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每年四月,是育苗最佳時期,但彼時廣元氣溫並不很適宜進行比較好的育秧工作。”《工廠化秧苗繁育系統》(以下簡稱“繁育系統”)負責人文家雄對記者感歎道:“我們深知農戶種糧不易,所以團隊懷著對‘三農’的情懷,希望通過數字化、技術化的手段幫助老百姓種稻致富,為國家鄉村振興作出貢獻。”

由中央網信辦作為指導單位,中國網絡社會組織聯合會、四川省委網信辦、四川省農業農村廳共同主辦的2023年全國數字鄉村創新大賽已於今年6月啟動。10月21日,2023年全國數字鄉村創新大賽頒獎儀式上“繁育系統”獲得大賽三等獎,頒獎儀式後,文家雄對記者表示,很感謝此次大賽給我們這個舞台,很榮幸也很幸運作品入圍決賽,希望通過大賽的助力讓“繁育系統”能夠在全省乃至全國進行推廣,實現工廠化育秧全智能化、自動化。

項目團隊

用數字化、技術化的手段

告別育苗“靠天吃飯”的困境

中國農業農村溫室大棚的數量和麵積巨大,2021年達到3千億元,市場需求大。然而傳統育秧大棚存在環境影響大、成活率低、質量差、育苗週期長等問題。“對於我們項目來說,瞭解廣元的地理環境是非常重要的,通過實地考察,我們對土地使用情況、地形地貌、土壤及氣象條件等進行評估,從而為項目的數字化建設、實用性和低成本提供依據。”文家雄說。

文家雄表示,除地理因素外,選擇廣元作為實驗基地的原因還在於當地的勞動力問題。“據實地調查,目前鄉村種植秧苗的主要勞動者年齡普遍偏大,勞動能力相對較弱,很難在低溫環境下長時間進行育秧活動。”文家雄表示,“繁育系統”成功實施後,也能夠改善勞動環境,帶動勞動力收入增加。

文家雄介紹,“繁育系統”是基於PLC控製原理,集成AI+物聯網、傳感器、PLC、移動APP和WIFI圖傳等技術,完成對大棚內地上大氣的溫度、濕度、CO[gf]2082[/gf]濃度和光照度,以及地下土壤的溫濕度、電導率、氮磷鉀和PH值等11個核心參數的實時檢測、智能處理、可視化和圖傳智能監控,控製棚內的水簾、風機、遮陽板等執行機構,結合生物模擬技術,確保秧苗的質量,縮短生長週期為20~25天。

據瞭解,基於“繁育系統”技術的智慧大棚可以在各種氣候條件下實現穩定的農作物、花卉和中藥材等生產,減少季節性和氣候變化對農業產量的影響;此外,還可以用先進的節能設備和循環利用技術,實現節約水、肥資源,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同時,通過減少農藥和化肥的使用,降低對土壤和水體的汙染,有利於保護生態環境。

“降本增效”

讓農戶實打實得到“好處”

任何項目的實施都不可能一帆風順,“繁育系統”自然也受到了頗多質疑,文家雄回憶道:“實際上,農戶一開始並不信任我們的‘繁育系統’,認為大棚培育的秧苗沒有傳統秧苗生存能力強,不願意接受大棚繁育的秧苗,到後期之所以願意接受我們大棚繁育的秧苗,是因為我們實打實拿出了優質的產品,讓農戶看得到實惠,才能順利推廣出去。”

“對於農戶來講,不管什麼技術、什麼項目,需要讓他們看得見‘少投入,多產出’,提高他們的收入。”文家雄表示:“繁育系統”不但讓秧苗育種時間更短,同時還提高秧苗存活率達97%,秧苗澆水、施肥、施藥等環節全程自動化、智能化,減少90%以上的人工成本,此外,完成秧苗繁育工作任務後,還利用設備空閑期開展應季果蔬種植、名貴花卉及中藥材培育,也能夠進行產出。

最後,文家雄也表達了他對數字鄉村、數字農業發展的感想。“多去農業一線,多與農戶溝通瞭解,弄清楚他們最想要什麼,再去著手項目;作為農業項目,其核心就是讓農戶得到實打實好處,在‘經濟實惠’的基礎上,再去適配相關技術,才能夠讓項目順利推廣,也能夠讓農戶得到實打實的好處。”文家雄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