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飯店

繼《大時代》由本來正氣凜然的鄭少秋去飾演丁蟹,來進行「催眠觀眾去認同一個反英雄」的實驗後,韋家輝在《和平飯店》中又再重施故技,通過英雄中的英雄周潤發,去解構/重構類型電影英雄的神話。作為周潤發離開香港前的最後一部電影,《和平飯店》中所提及的「十年前」,不也就是《英雄本色》嗎?《和平飯店》要解開十年前血案之謎,也同時為周潤發十年來的明星形象作了一次反思。

《和平飯店》有一個典型類型電影的開端:貌似苦命的女子(吳倩蓮)被殺,男主角與小孩安詳地耍樂,走投無路的人可以有個安樂窩容身。但真相逐步呈現,逃離飯店的兩個人,被暗示為給周潤發所殺。原來這個安樂窩中的人不是被周潤發庇護,而是被他囚禁。吳倩蓮則好酒爛賭,周吳也並無浪漫愛情故事,他只喜歡她會唱歌。最後,十年前的秘密也真相大白,周親手殺了接受不了他的專橫的手下。原來周是《現代啟示錄》(Apocalyse Now)中的馬龍・白蘭度(Marlon Brando),而秦豪就是馬田.辛(Martin Sheen)。主角由英雄變為反英雄,忠奸位置也對調了。雖然電影由頭到尾有葉童在旁去重新肯定周的英雄形象,但類型電影的典型英雄觀念一旦被推翻,即使葉童有the last say,她的話也再無說服力。

若果《大時代》是人性自私心態的剖釋,那《和平飯店》則是權力能夠腐化人心和魅力能夠蒙蔽群眾的寓言。周潤發在葉童面前憶述過去的那番話,本來就是一個被權力慾支配的人的剖白,但卻被明星/角色的魅力沖淡了說話背後的危機。飯店中的群眾被老闆的魅力蒙蔽了十年,觀眾又何嘗不是被周潤發的魅力俘虜了十年,甘願去相信他所創造的每一個超乎常人的英雄形象呢?

《大時代》令觀眾反問自己為甚麼會認同一個自私自利的人,《和平飯店》則要觀眾對明星魅力及英雄形象的迷信作一次反思。

作者: 
Ye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