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高難度挑戰】26歲仔轉投環保事業 3年進駐7大地區上門回收 - 香港經濟日報 - 即時新聞頻道 - App專區 - D230311

【向高難度挑戰】26歲仔轉投環保事業 3年進駐7大地區上門回收

發布時間: 2023/03/11 14:00

最後更新: 2023/03/14 10:57

分享:

分享:

社企The Loops Hong Kong創辦人黃靖羲在2019年辭去廣告業筍工,投入1年時間轉型進軍環保事業,專攻上門回收。(張寶燕攝)

近年志記鎅木廠、回收紙包飲品盒機構「喵坊Mil Mill」等風波,掀起大眾關注本港環保行業面對的危機,對於投身該行業的發展前景更是一大問號。年僅26歲的黃靖羲(Jorch)卻選擇繼續向高難度挑戰,辭去薪酬待遇不錯的廣告業工作,針對本港回收再造的市場痛點,設立專攻上門回收的社企The Loops Hong Kong。

以往環保回收業遭揭發的醜聞,或多或少會導致大眾形成負面印象,更有言「在香港搞環保回收根本是吃力不討好」。Jorch認為,在這時勢更需要靠有心人堅持,並規劃出更長遠的發展計劃,與其他有志為環境作出改變的「戰友」協力,展示具說服力的實際成果。

為追尋有意義工作 默默耕耘

目前本港即使有將領之才、有心人願意參與推動環保,當中亦需要靠多方配合、長遠的計劃等才可完善產業生態圈。他坦言,由教育以至實踐層面、產業背後的運作系統以至政策體制支援等,尚有許多改善空間,亦需要長期作戰。

於他而言,這份對發展環保回收的堅持,源於初出茅廬的階段:

當時我已不時反思並追尋工作的意義,希望能做到既能賺錢,也有社會意義的工作。

結果在2019年,他決心辭去全職廣告業工作,專心自學寫App及籌備,約花1年時間、逾5萬元儲蓄投入創業。在一年後更陸續回本,「打個和之餘,並且夠食飯」。

初期只有Jorch one-man-band經營,一人游走將軍澳上門回收。(張寶燕攝)

招攬戰友 3年內拓展多6區

社企The Loops Hong Kong由2020年正式投入業務,早期只有Jorch「one-man-band」游走將軍澳區收集廢棄物。其上門回收業務發展至今短短3年,已逐步推展至本港其他6個地區,包括:中環、太古、黃埔、美孚、馬鞍山、荃灣。另招攬到3位全職「戰友」以及低收入家庭的婦女擔任兼職回收員。

他直言,現時發展情況足已印證上門回收在本港大有可為,家居廢物的回收率亦不容忽視。據最新情況預計,該社企每年平均更可回收大約100噸廢棄物再造。

除了B2C(企業對消費者)市場業務,在過去一年還逐步發展B2B業務,客戶更是源源不絕。今年他更舉辦了公司旅行,迎接三週年活動:

既能賺錢 也可貢獻社會

回顧最初以上門回收的作為核心定位,他指是由早年參與社區義工「不是垃圾站」快閃回收活動帶來契機,引起他研究環保回收工作的興趣。

在大學修讀新聞系期間,亦曾撰寫關於環保回收的專題報道,從不少回收廠了解到公眾對廢物回收的認識仍有不足,或是難以找到合適的回收途徑等,結果想到:

如果可以有人上門收集我已清洗好的回收物,並確保可以成功轉交予回收廠就更好。

其服務標榜「回收從此不必頻頻撲撲」,有專員會一站式幫用戶收走並將回收物送到工場,經過仔細分類及初步處理,再送到全港不同嘅回收廠加工。(受訪者提供圖片)

去年夥NGO及商戶 推現金券吸客

為了獲得更多發展資源及機會,他去年還參加了友邦香港青年共創項目比賽「Cre8 by AIA」,並成功在環保組別中突圍,贏取了30萬港元「Cre8起動資金」。早前在參與該比賽期間獲其星級導師、「試當真」頻道創辦人游學修建議,Jorch還配合App推出了新計劃,如積分獎賞、回贈活動等,提升用戶的黏着度及忠誠度。

在去年11月開始,該平台已夥NGO及商戶等推出各類現金券吸客。據透露,The Loops Hong Kong App的每月活躍用戶現時大約為3,700人。

點擊圖片放大

循環再造 逾40種回收物

雖然社會大眾的環保意識日漸加強,並已從日常實踐惜物減廢的生活文化,惟Jorch認為環保回收市場仍有許多可能性及發展空間:

認識產品回收流程及工序的,也知道細緻分類不止『藍廢紙、黃鋁罐、啡膠樽』,還有許多物件可以循環再造。

例如僅以塑膠分類而言,已有超過6大種類;發泡膠也可分為3大回收類別,惟現時市場罕見其專屬的分類箱,也不是「到到肯收」,大眾也未必知道有這麼多物料可以循環再造。

粉底液樽、薯片袋也可回收

點擊圖片放大
+2

目前該社企可以處理逾40種回收物,木筷子、壓縮氣體罐、薯片袋、EVA防撞墊、化粧品容器如粉底液及唇彩樽等。Jorch笑言,這些物品也是從自己的日常生活中留意到的,於是邊做邊加:

有時甚至是見到朋友吃完甜筒後的包裝,也想到可以收集回收再造

並且在前期研究期間,向不同回收廠前輩請教得悉,「幸運地,他們也十分願意傾囊相授」。

近日口罩令解除,該社企亦隨即出post告知公眾相關回收知識:

點擊圖片放大

雖然樂見上門回收有市場有價值,可是實際要進行的工序也涉及不少厭惡性工作,除了要退回尚未清洗的回收物品外,也要游走不同地區屋苑收集廢物。在使命感驅使下,默默耕耘。

他分享,早期在炎炎夏日或滂沱大雨等惡劣天氣下,屢次欲乘搭公共交通工具時,卻因其攜帶的「行李」超出限制體積遭拒載。

有一次前往元朗工業區回收廠,因所帶物品體積限制無法乘搭巴士,要獨力推車45分鐘。當時氣溫達32度,熱到褲都濕透,狼狽不堪。

地區服務口耳相傳 發展B2B契機

該社企主要是透過在社交媒體說故事、藉着地區服務及擺設街站等綫下渠道推廣,靠客戶口耳相傳。一年後更陸續有大型企業如P&G、屈臣氏、銀行客等,甚至獲中小企採用服務。他又透露,在開拓B2B(企業對企業)業務時甚至不需要Cold Call:

因為較多企業主動想做,而且企業之間也會互相介紹。此後更拓展至時裝企業、地產商、知名酒商等,商務客基本上無停過。

本港未來尚有兩大關鍵需著墨 

不論是甚麼界別,貫徹可持續發展已為大勢所趨。他認為未來本港必須著墨兩大關鍵,包括:學校教育、由政府帶頭設立完善回收系統,進一步改善環保回收生態。學校教育方面,他留意到近年雖然陸續有不少有心的老師想為此出一份力,但是受不同的因素限制,最多只能安排到一、兩次以環保回收為主題的周會或早會,並非教育學生們視之為習慣:

加上沒有實踐的機會,學生們可能轉個頭就已經忘記。

綜觀世界各地發展環保產業,他認為大多都是係由學校出發,「而事實上,認識環保亦不只是上一堂課如此簡單。可能之後還要學校設立回收制度,配合每日集慣,例如由『值日生』幫手。」

記者:張寶燕

 《ET贏商有計》每集請來香港企業品牌,分享疫下營商Tips。即看最新一集:

開啟hket App,閱讀全文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