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育(北宋参知政事)_百度百科

吴育

北宋参知政事
展开5个同名词条
收藏
0有用+1
0
吴育(1004年~1058年),字春卿,建州浦城(今福建)人。礼部侍郎吴待问长子,宋代参知政事。
少奇颖博学,中进士,《宋史》载:自宋初以来,制策入三等,惟吴育与轼而已。初任大理寺评事,升大理寺丞。历任临安(今杭州)、诸暨(今浙江诸暨县)、襄城(河南省许昌市)知县,任职襄城时,执法严谨。举贤良方正,擢升著作佐郎集贤院直学士、湖州通判。还京,知任太常礼院,改右正言,历三司盐铁、户部二判官。寻以本官供谏职。
嘉祐三年(1058年)积劳成疾病逝,享年55岁,追赠吏部尚书、谥正肃。葬新郑
他足智多谋,直言善谏,能以政治道义、君臣行为为准则引导皇帝,对稳定政局、安定边防起到积极作用。
春卿
所处时代
北宋
民族族群
汉族
出生日期
1004年
逝世日期
1058年
主要成就
参知政事
本    名
吴育
籍    贯
建州浦城(今属福建)

人物生平

播报
编辑

足智多谋

吴育
宝元元年(1038年)西夏元昊称帝。朝中大臣多数主张出兵讨伐,对元昊估计不足,认为很快就可平服。吴育却持反对意见说:“元昊剽悍多诈,封平西王后反复无常,今己称帝,自己降削实难,不如援用国初江南钱俶故事,稍易名称加封而安抚之。”仁宗不用他的计策,命令任福葛怀敏相继讨伐,都以失败告终。最后封元昊为夏国主,吴育加官同修起居注,知制诰,升翰林学士、累官礼部郎中契丹国侵略元昊,元昊请求援助,契丹派人请求,不要接纳元昊,朝廷不知如何回答。吴育上书献策:“今二敌相斗,当坐收渔利。如果急于接纳元昊内附,契丹向我们兴兵问罪,朝廷得不到元昊毫发相助。应该使人劝谕元昊,与契丹和好如故,然后答应他内附。并告诉契丹,已经命令元昊辕门谢罪,否则,应当讨伐。如此双方都不能加罪我国。”皇帝欣然答应。这样一来,北宋边疆出现暂时的安定局面。

刚直不阿

吴育任开封府知府,不长时间,便揭发大奸吏一人,流放岭外,一府震惊。又侦察获得大盗,缴获赃款一万九千缗,定罪后有不少人为他们翻案。皇帝特派官吏监察审问,依法处死,京城治安好转。
庆历五年(1045年)正月,拜右谏议大夫枢密副使。停了几个月,改任参知政事。当时山东盗贼作乱,仁宗派人巡视回来说:“盗不足虑。兖州杜衍郓州富弼深受百姓爱戴,倒是可忧虑的。”仁宗就想把二人调往淮南。吴育劝谏道:“盗贼固不足虑,但小人乘机陷害大臣,却是防不胜防,势不可挡。”仁宗听后,打消了调离二人的想法。宰相的儿子向绶触犯国家法律,怀疑是通判江中立揭发了他,便将中立下狱,中立自缢而死。案发后有大臣向上说情,要从轻发落。吴育说:“不杀向绶,无法向天下人交代。”结果免死,流放到南方。吴育在遇事时敢说真话,与宰相贾昌朝在皇帝面前多次辩论,争论激烈,朝中大臣惊恐失色。吴育仍不停止增论,并向皇上请求:“臣所以辩论,这是臣的职责所在;如果认为臣不称职,希望免了臣的职务。”皇上仍让吴育担任枢密副使。皇上对大臣说:“吴育刚正可用,但嫉恶太过了。”有一天,吴育在宫中侍读,皇上劝他说:“臣下毁誉,多出爱憎,爱卿应当谨慎。” 吴育说:“了解人的言语,不如观察他的行动。圣主的行为,就像日月的光明。提升一个人,要使人都知道他的善举;贬斥一个人,要使人都了解他的恶行。那么,阴邪就不能侵害,公正就可以树立,这是所有王者的行为准则。”

积劳成疾

吴育晚年,带病上朝办事,嘉祐三年(1058年)四月死去,享年55岁。赠吏部尚书、谥“正肃”,赐葬新郑崇义乡朝村(今辛店镇赵老庄),欧阳修为他撰写墓志铭
吴育忠诚干练,仗义执言。晚年在西京与宋庠作诗唱酬,追叙裴度白居易遣事数百篇,有文集五十卷。

家族成员

播报
编辑
第一代
第二代
第三代
第四代
第五代
第六代
吴进忠(凭曾孙吴育贵,赠太师,妣陈氏吴国太夫人)
吴谅( 凭孙吴育贵,赠中书令,妣葛氏越国太夫人)
吴待问(礼部侍郎,赠太保,原配李氏楚国太夫人,继娶王氏太原郡夫人)
吴育(参知政事)
吴安度(太常寺太祝)
吴安矩(太常寺太祝)
吴安素(太常寺太祝)
吴安常(大理评事)
吴安正 (秘书省正字)
吴安本(秘书省正字)
吴安序(秘书省正字)
吴安厚(太常寺奉礼郎)
吴安宪(未仕)
吴安节(未仕)
吴氏,嫁集贤校理韩宗彦
吴氏,嫁著作佐郎庞元英
吴氏,嫁光禄寺丞任逸
吴京(进士)
吴方(翰林学士)
吴充(同平章事,原配杨氏,继娶许氏、郑国夫人李氏)
吴安诗(仁宗谏官起居郎)
吴储(朝散郎)
吴安持(工部侍郎,娶宰相王安石女)
吴侔(承议郎)
吴安时(太常寺奉礼郎)
吴氏,嫁欧阳修子欧阳发
吴氏,嫁吕公著子吕希绩吴氏,嫁光禄寺丞夏伯卿
吴氏,嫁文彦博子文及甫

史料记载

播报
编辑
《宋史》列传五十

墓志铭

播报
编辑
《资政殿大学士尚书左丞赠吏部尚书正肃吴公墓志铭并序》欧阳修撰。节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
公享年五十有五,以嘉祐三年四月十五日卒于位。诏辍朝一日。曾祖讳进忠赠太师,妣陈氏吴国太夫人。祖讳谅, 赠中书令,妣葛氏越国太夫人。父讳待问,官至礼部侍郎,赠太保,妣李氏楚国太夫人;娶王氏太原郡夫人。子男十人:安度、安矩、安素、皆太常寺太祝。安常大理评事。安正、安本、安序、皆秘书省正字 。安厚太常寺奉礼郎。安宪、安节,未仕 。女三人,长适集贤校理韩宗彦。次适著作佐郎庞元英,皆早卒。次适光禄寺丞任逸。公在二府时,太保公以列卿奉朝请。父子在廷士大夫以为荣。而公踧踖不安,自言子班父前,非所以示人以法。顾不敢以人子私,乱朝廷之制,愿得罢去。不听,天子数推恩群臣子弟。公每先及宗族疏远者,至公之卒。子孙未官者七人,有文集五十卷尤长于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