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山拾得_百度百科
收藏
0有用+1
0

寒山拾得

唐代隐僧
寒山与拾得两位大师,是唐代天台山国清寺隐僧,佛教史上著名诗僧,并称“寒拾”。行迹怪诞,言语非常,相传是文殊菩萨与普贤菩萨的化身。
中文名
寒山和拾得
别    名
和合二仙和合二圣
出生地
河北省邢台市任泽区 [2]
职    业
诗僧、隐僧
信    仰
佛教
隐居地
浙江天台山国清寺
所处朝代
唐朝

生平简介

播报
编辑
寒山拾得后被人传说成心中的“和合二仙”。传说他们手持的物品,件件都是有讲究的。那荷花并蒂莲的意思,盒子是象征“好合”的意思,而五只蝙蝠,则寓意着五福临门,真是大吉大利!
实际上“和合二仙”本是肉身凡胎,并非仙人,他们都是唐代人。他们的名字,一位叫寒山,另一位叫拾得。寒山和拾得都是僧人,寒山是个诗僧、怪僧,曾隐居在天台山寒岩,因名寒山,他的诗写得很美,但脾气却十分怪癖,常常跑到各寺庙中“望空噪骂”,和尚们都说他疯了,他便洒笑而去。曾在天台国清寺当过厨僧,与寺中的拾得和尚相见如故,情同手足。拾得是个苦命人,刚出世便被父母遗弃,抛弃在荒郊,幸亏天台山的高僧丰干和尚化缘经过,慈悲为怀,将其带至寺中抚养,并起名“拾得”,在国清寺中将他受戒为僧。拾得受戒后,被派至厨房干杂活,当时寒山还没有到国清寺,但拾得常将一些余羹剩菜送给未入寺的寒山吃,他们真谓贫贱之交。国清寺的丰干和尚见他们如此要好,便让寒山进寺和拾得一起当国清寺的厨僧。自此后,他们朝夕相处,更加亲密无间。寒山和拾得在佛学、文学上的造诣都很深,他俩常一起吟诗作对,后人曾将他们的诗汇编成《寒山子集》三卷。
寒山拾得塑像
这两位继丰干以后的唐代高僧,于唐代贞观年间由天台山至苏州妙利普明塔院任住持,此院遂改名为闻名中外的苏州寒山寺。我国民间珍视他俩情同手足的情谊,便把他俩推崇为和睦友爱的民间爱神。至清代雍正年间,雍正皇帝正式封寒山为“和圣”、拾得为“合圣”,“和合二仙”从此名扬天下。

传说故事

播报
编辑
(日)周文笔(日)春屋宗园题赞《寒山拾得图》
寒山和拾得是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的化身,其传说由来已久,在清代时,雍正皇帝曾敕封寒山、拾得为和圣、合圣。在我国民间称为“和合二仙”,是相亲相爱、情深义重的象征。在民间,他们多以童子面目出现,表示祥和、圆满的意思。 [1]
寒山,又叫寒山子、贫子。相传在唐代时,寒山放弃读书,独自一人跑到浙江天台翠屏山隐居起来,当时住在天台山的一所寒岩里,自号为“寒山子”。有一天他离开寒岩到国清寺去,走在山中的半路上,忽然听到有婴儿的啼哭声,于是他急忙闻声寻去,只见在路旁的乱草丛中,有一个被人遗弃的婴儿,当时寒山便将他抱在怀中。说来也怪,这个婴儿见风就长,寒山一条岭还没有走完,婴儿已经长成了小孩。寒山问他为何被遗弃在路旁?小孩说我在等候一位诗仙。寒山问他的名字,他说自己没有名字。寒山因其拾自路旁,就给他取名为“拾得”。以后,这条小岭也因此叫做“拾得岭”。 [1]
寒山和拾得一起来到国清寺,只见古刹幽静,佛像庄严,香客如云,一派鼎盛兴旺之象,就舍不得离去,要求方丈让他们留在寺里烧火做饭。 [1]
寒山与拾得在寺中形影不离,情同手足,成了莫逆之交。某一年,有位越州的汪氏,由女儿芙蓉陪同一起来寺进香。不料汪氏进香完毕,突生一病,临命终前她指派芙蓉,请来了寒山和拾得两个人,汪氏对他们说:“眼看我的病已难愈,我把芙蓉托付给你们两位,望你们今后能以手足相待,最好能与你们中的一个结为夫妻……”说罢,她就离开了人世。 [1]
从此以后,他们两人对待芙蓉更是情同手足,拾得与芙蓉的年龄相仿,后来就渐生爱慕之情,而有的人见寒山年长无妻,却希望寒山与芙蓉结成夫妻。 [1]
一天清早,寒山出外砍柴回来,看见芙蓉的房里灯还亮着,感到有些奇怪,他走近窗边一听,原来芙蓉在房间里伤心地哭涕,拾得正在旁边劝说。寒山正准备进去问个究竟,只听得拾得对芙蓉说:“芙蓉,不要哭了,我们暗暗相好,寒山并不知道,他如果知道了,一定会成全我们的。我和你虽然不能结为夫妻,但你永远是我的好妹妹……” [1]
寒山拾得
寒山一听,才知道拾得与芙蓉早就相爱了,他当即打定主意,离寺远走,以成全他们两人的大事。寒山收拾好自己的破衣烂被,走出了小院,忽然一想,自己不明不白的离去,一定会把拾得、芙蓉急坏。想到此,他又转身回到院里,拿起一块小小的石头,在院落的墙壁上画了一个光头和尚,又在旁边留了一首五言诗:“相唤采芙蓉,可怜清江里。……此时居舟楫,浩荡情无已。”写完后,寒山就悄悄地离开了国清寺。 [1]
拾得和芙蓉在寺院等了好久,一直不见寒山回来,他们便心里纳闷,好生奇怪,后来在院落的墙壁上,看到了寒山留下的诗和画,才知道他已经出家做和尚去了。拾得明白事情原由以后说:“我一定要把他找回来,哪怕是找到天涯海角,如果找到了,我就与他一起出家;如果找不到,我也就不会回来了。”芙蓉听罢,知道寒山和拾得的真情厚义,也只好忍着心中的痛苦,哭着与拾得分别了。 [1]
拾得为了寻找寒山,不怕山高路远,不怕饥寒风险,他日夜奔走,找了很多地方,可是一直不见寒山的踪迹。有一天他找到苏州古城,在此一打听,听说在姑苏城外的枫桥,有一座小巧别致的寺院,新来了一个衣着破烂、疯疯癫癫的和尚,其相貌与寒山相象,于是他就忘记了饥渴和疲劳,立即精神抖擞、快步前往。走进枫桥时,拾得想,我不能空手去见寒山呀,就在这时,他看到旁边荷塘里有许多盛开的荷花,就赶忙跑到荷塘旁边,伸手摘了一朵又红又大的荷花,捧在手里走进了寺院。 [1]
寒山听说拾得千里迢迢而来,想必腹中饥饿,急忙从房中捧出一只盛着素饼竹编食盒。二人相见,寒山送盒,拾得献荷。从此传为佳话,后人把捧荷的拾得称为“和”(谐音),把捧盒的寒山称为“合”,两人合称为“和合二仙”。 [1]
从此以后,寒山和拾得更加亲密无间,互敬互助,几年以后,拾得外出传道,云游各地。据说他后来东渡到了日本,如今日本还建有“拾得寺”和“寒山寺”。而寒山一直在苏州枫桥镇上施药舍茶,最后在枫桥寺院圆寂。 [1]
苏州枫桥这座寺庙原名“妙利普明塔院”,因寒山和拾得在此居住而出了名,以后便改称为“寒山寺”。直到现在,寒山寺里还塑着和合二仙相亲相爱的塑像。另外在寺院里面还有一块寒山和拾得画像的碑刻,以表对二位高僧的纪念。 [1]

玄妙对谈

播报
编辑
他们之间的玄妙对谈,不是一般凡夫俗子所能领受的,试看下面这则问答:
寒山问曰:“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该如何处之乎?
拾得答曰:“只需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寒山拾得
这个绝妙的问答,蕴含了面对人我是非的处世之道,因此虽经一千多年,至今仍然脍炙人口。清朝雍正年间,寒山、拾得被追封为“和合二圣”,与丰干合称为“国清三隐”。寒山子,又名贫子,经常栖身在天台山始丰县西的寒岩幽窟中,因此被称为寒山子。由于身居寒岩,饮食无着落,所以常到国清寺,向厨房中洗碗筷的拾得要饭吃。拾得的身世不详,据说他年幼时被人遗弃在赤城道侧,恰巧被正在经行的丰干禅师发现,带回国清寺中,因此名为拾得。拾得原来担任斋堂的行堂工作,一日忽然兀自登座,与诸佛像对坐而食,口中嚷着:“憍陈如!你这声闻小果啊!”旁若无人地比划着筷子,呵呵大笑,因而被改派到厨房洗碗碟,正因为如此的因缘,他才有机会把剩下的菜肴装在竹筒里,给寒山来取用。寒山来寺时,或在廊下踱步,或者对空谩骂,总是容貌枯悴,衣衫褴褛,头上经常戴着桦树皮作成的帽子,脚下则穿着木屐,然而在他的怪异言行之中,似乎蕴藏着许多佛理。有时候,他的荒诞行径惹得寺僧不耐,拿杖棍逐赶他,他也不以为意,反而拍拍手,呵呵大笑而去。

人物轶事

播报
编辑
当时的台州太守闾丘胤,受到丰干指引,慕名来访寒山文殊、拾得普贤二人,寺里大众正纳闷着,“何以一位大官却来礼拜这等疯狂的人?”这时,寒山、拾得突然喝道:“丰干饶舌!弥陀不识,礼我为何?”两人挽臂笑傲,跨出寺门,走向寒岩,从此再也不曾出现在国清寺。闾丘胤于是带着医药、衣物前往寒岩拜谒,只听到远处传来寒山的喝喊:“贼!贼!”便缩身回岩缝中,又大喊:“奉劝诸君,大家好好努力吧!”说完,岩缝自行封合,二人从此杳无踪迹。闾丘胤在哀慕之余,请寺僧道翘捡寻他们的遗物,只于林间抄得三百多首诗偈,编录为《寒山诗》,拾得写在国清寺内的诗偈,也收进《寒山诗》中。

忍耐歌

播报
编辑
《寒山拾得忍耐歌》
稽首文殊,寒山之士;南无普贤,拾得定是。
昔日寒山问拾得曰:
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之乎? 拾得云: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寒山云:还有甚诀可以躲得?
拾得云:我曾看过弥勒菩萨偈,你且听我念偈曰:
老拙穿衲袄,淡饭腹中饱,补破郝遮寒,万事随缘了。
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
涕唾在面上,随它自干了,我也省气力,他也无烦恼。这样波罗密,便是妙中宝。若知这消息,何愁道不了。
人弱心不弱,人贫道不贫,一心要修行,常在道中办。世人爱荣华,我不争场面;名利总成空,贪心无足厌。金银积如山,难买无常限;
子贡他能言,周公有神算,孔明大智谋,樊哙救主难,韩信功劳大,临死只一剑,古今多少人,那个活几千。
这个逞英雄,那个做好汉,看看两鬓白,年年容颜变,日月穿梭织,光阴如射箭,不久病来侵,低头暗嗟叹,自想年少时,不把修行办,得病想回头,阎王无转限,三寸气断了,拿只那个办。
也不论是非,也不把家办,也不争人我,也不做好汉,骂著也不言,问著如哑汉,打著也不理,推著浑身转,也不怕人笑,也不做脸面,儿女哭啼啼,再也不得见,
好个争名利,转眼荒郊伴。我看世上人,都是精扯谈,劝君即回头,单把修行干,做个大丈夫,一刀截两断,跳出红火坑,做个清凉汉,悟得长生理,日月为邻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