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亞洲電台指香港失轉口港地位 運輸及物流局斥報道欠事實基礎 (18:49) - 20240405 - 港聞 - 即時新聞 - 明報新聞網

即時港聞

自由亞洲電台指香港失轉口港地位 運輸及物流局斥報道欠事實基礎 (18:49)

自由亞洲電台昨日(4日)報道,指香港國際航運中心地位正在急劇退化,指葵青九號貨櫃碼頭近日完全閒置,並引述外國分析指,國際主要航運公司由於想提高準時交貨率,正將托運貨物從香港轉至其他港口,更把香港從轉口港名單中「剔除」,而原因之一為香港實施《維護國家安全條例》及中國逐步干預。運輸及物流局今日(5日)在facebook發文回應,批評報道中的評論無理及無事實基礎,而且無中生有,稱局方絕對不能接受捏造事實的肆意批評和攻擊。

運輸及物流局今日在facebook發文回應,列舉多個例子證明香港國際航運中心地位廣受國際認可,提到本港在反映全球航運中心綜合實力的《2023新華·波羅的海:國際航運中心發展指數報告》中排名全球第4;而香港每周有逾300班國際貨櫃班輪,連接全球近500個目的地 。

局方又反駁,本港港口作為中國唯一自由免稅港,擁有清關快、效率高、深水「補時港」、穩定營商環境及完善的法律體制等優勢。按上海航運交易所資料,2023年遠洋國際貨櫃船在香港港口停留的平均時間為0.95天,遠低於世界前20大貨櫃港口的平均值1.85天,顯示香港港口有高效處理能力。局方又提到,波羅的海國際航運公會(BIMCO)在2020年將香港列為四個指定仲裁地之一,與倫敦、紐約和新加坡看齊,認為本港海運服務業發展不遑多讓。

對於報道引述美國供應管理協會指國安法不利發展,局方回應時批評「媒體因應香港在維護國家安全的工作,而藉詞對香港的獨特優勢提出質疑是難以令人信服」,強調《維護國家安全條例》有效防範、制止和懲治間諜活動,以及阻止外國情報單位的陰謀陷阱和敵對勢力的滲透破壞,相信可讓海運港口業在穩定的營商環境中繼續輝煌發展。

自由亞洲電台昨發表一篇題為「國際航運界重整全球航線 香港轉口港地位將被除名」報道,提到丹麥物流數據分析公司(Sea-Intelligence)近日撰文,指主要航運公司由於想提高準時交貨率,正將托運的貨物從香港轉至其他更新、更大的港口,並把香港從轉口港名單中剔除。而航運巨擘馬士基(Maersk)與赫伯羅德(Hapag-Lloyd)今年1月亦簽署長期協議,將於明年2月開始合併旗下部份船隊,以挑戰貨櫃航運龍頭地中海航運(MSC),意味全球航運聯盟再次出現重組,未來貨運航線或會改道至東南亞。

自由亞洲電台其後訪問美國供應管理協會(Institute for Supply Management)行政總裁德里(Tom Derry),德里指印尼、新加坡和馬尼拉將受益於經營環境轉變,香港則將承受損失,又指中美衝突直接令華府暫停給予中國優惠待遇,華府的科技禁運不但影響到中國,也影響香港作為中國貨物轉口港角色。德里並認為,香港失去轉口港地位,其中一個核心原因為香港國際政治地位出現根本性轉變,指中國逐步干預,令香港已「不再獨立自主」,有包括美國人在內的外國人被指涉違《國安法》被捕,香港亦只委任指定法官審理國安案件,認為情况不利香港,並令中國其他港口得益。

相關字詞﹕編輯推介 航運 運輸及物流局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