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驟雨機率增 港風暴更強更難測 天文台長:天氣預報研擴至15天 未來重點發展AI - 20230501 - 港聞 - 每日明報 - 明報新聞網

港聞

港聞二

大驟雨機率增 港風暴更強更難測 天文台長:天氣預報研擴至15天 未來重點發展AI

【明報專訊】全球暖化令極端天氣愈趨頻繁,新任天文台長陳栢緯表示,除了氣溫上升,本港未來面對惡劣天氣亦會出現變化,例如大驟雨出現機率增加,容易引致水浸;南海北部水溫上升,熱帶氣旋在靠近廣東沿岸前或會繼續增強,造成更大威脅,影響本港的「秋颱」數目亦可能增加。不過陳栢緯稱,近一兩年人工智能(AI)發展較成熟,天文台已應用AI支援天氣預報,亦是未來發展重點,目前暫可預報未來一日出現暴雨的機率及雨量,惟尚需驗證;至於9天天氣預報亦可擴大至15天,但準確度仍待提升,方可推出供市民使用。

明報記者 馬耀森

天文台早前發表全年天氣預測時表示,今年氣溫正常至偏暖,雨量正常至偏少。台長陳栢緯接受本報專訪時表示,國際最新預測今年厄爾尼諾現象偏強,香港以至全球氣溫會較高;他提到近年有研究發現,赤道至亞熱帶地區雨量不變,但大雨區域縮小,換言之雨勢會變大,「長期趨勢是出現大驟雨的機會更大」,有可能出現急速發展的水浸。

陳栢緯:未見風季愈變愈長

至於影響本港的熱帶氣旋,天文台預測今年有4至7個,料6月踏入風季,10月或之前結束。陳栢緯稱,今年厄爾尼諾現象偏強,熱帶氣旋位置東移,進入南海機率較低,過去統計顯示風季會較早完結。

他指,氣候變化下,暫看不到本港風季有愈來愈長的趨勢,但熱帶氣旋會有三大改變,包括強度增加、移動緩慢,以及採取偏北路線移動,當中首兩項因素有可能影響本港。

暖化南海水溫升

風暴近岸或急變強

陳栢緯解釋,氣候變暖令南海水溫上升,風暴靠近廣東沿岸時有可能急速增強,亦增加預測難度,2021年12月影響本港的超強颱風雷伊,以及去年11月影響本港的強烈熱帶風暴尼格都是例子,當中雷伊更是自1961年以來首個於南海出現的超強颱風,亦是進入南海後才增強為超強颱風。他指外國研究顯示,除了水溫,海底鹽分亦有可能影響海洋流動,天文台今年會與科大及中國氣象局合作,探測南海水底情况,希望進一步了解熱帶氣旋近岸增強的原因。

惡劣天氣改變,令天文台預測天氣的難度增加,但陳栢緯稱,各地氣象單位近年引進AI,好處是可根據過去數據推算未來天氣,不但計算速度快,亦能產生較多情景,令預報結果更準確,現時天文台已應用AI支援預報工作,例如預測溫度變化及降雨概率等。

他說,應用AI是天文台未來發展重點之一,例如預報未來幾日惡劣天氣,雖未正推出,但現已透過不同形式公布預測結果。

暴雨機率暫只可預報一日

預先發警告「真是好難」

陳舉例,今年4月17日的周一在天文台網頁發表的天氣隨筆文章,預測該周周三至周五的顯著降雨率為「中高」至「高」,局部地區或有大驟雨;事後顯示該幾天的天氣變化與預測大致脗合,天文台曾發出兩次黃色暴雨警告信號,但未出現普遍地區持續降雨逾30毫米,他不諱言「雖然符合市民期望,但嚴格來說是虛報」,形容要預報會否發出暴雨警告信號「真是好難」,他又指暫只可做到一日預報,且仍要反覆驗證才可推出。

至於第10至15天天氣預測,他透露新增的數天預測「只是趨勢」,例如氣溫走勢,雨量偏多或偏少等,天文台會積極研究,未有正式推出日期。

相關字詞﹕天文台長陳栢緯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