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PF】強積金變「應急錢」為何不可?美國、澳洲退休金類似做法有何影響? - 香港經濟日報 - 理財 - 博客 - D201204

【MPF】強積金變「應急錢」為何不可?美國、澳洲退休金類似做法有何影響?

博客

發布時間: 2020/12/04 18:01

最後更新: 2020/12/04 18:20

分享:

分享:

【MPF】強積金變「應急錢」為何不可?美國、澳洲退休金類似做法有何影響? -

新冠肺炎疫情持續近一年,各行各業面對困境,不少打工仔收入減少,甚至已失業好幾個月。政府「保就業」計劃於11月完結,不少學者均預計年尾會再出現裁員潮。坊間再有聲音要求政府允市民提早提取強積金(MPF),讓失去收入來源的市民可渡過困境。不過,政府多次強調強積金原意是為退休作準備,不宜用作臨時應急之用。其實美國、澳洲等退休金亦有類似的提取措施,為何放在香港就變得不可行?

【用強積金應急、貸款不可行? 美退休金類似機制成效如何?:按此

市民期望提早提取MPF 用作置業、應急

強積金制度實行至今已有20年,在現時的制度下,要提早提取強積金,有一定的限制。只有在提早退休、永久離港及死亡等原因,打工仔才容許於65歲前提取資金。其實早於疫情之前,坊間已有聲音要求政府考慮仿傚新加坡公積金(CPF)的做法,讓市民可提取強積金供款用作置業之用。而積金局也曾研究有關建議,不過後來因擔心有關措施會對已經過熱的本港樓市火上加油,又與政府政策相違背,故已擱置有關研究。

直到今年,疫情引發經濟衰退,導致不少打工仔的飯碗不保,8月至10月經季節性調整的失業率6.4%,遠較去年同期的3%為高。即使政府於疫情早期提出紓困措施,向全港18歲以上永久居民派發1萬元現金,其後更推出規模800億元的「保就業」計劃,但仍受社會批評,指有關措施未能急市民所急。在綜緩以外,本港欠缺針對失業人士的社會保障,沒有失業救濟金,儲蓄見底而入不敷出時,市民自然會將目標轉移至自己的血汗錢──每月供款的強積金。

疫情下美國澳洲允提早提取退休金    

反觀其他國家,即使已有失業救濟金,亦有推出讓國民提早提取退休金的措施。美國設有失業救濟金,與此同時,美國私人企業的僱主及僱員自願供款的退休儲蓄計劃401(k),亦設有恒常的「Hardship Withdrawal」制度,容許打工仔在59.5歲之前,因繳付醫療費用、教育開支及置業等原因,申請提早提取退休金。

疫情下,美國政府於今年3月推出紓困措施「The CARES Act 」,容許打工仔因財困而提早提取401(k)帳戶內的資金,並免除原定10%的罰款,但仍需支付稅款;此外,打工仔亦可從帳戶中貸款,限於6年內償還,當中涉及利息開支。

至於澳洲,聯邦政府推的刺激經濟計劃中,也在失業津貼以外,推出提早提取退休儲備措施。已失業、工時減少及生意停業或收入減少的合資格的人士,可於4月中開始,申請提早領取退休公積金,今明兩年最多可領各1萬澳元(約5.7萬港元)。據當局統計,現時約有340萬人已經提取350億澳元,年底預計會增加到420億澳元。

【各地設失業援助金 為何香港遲遲未追上?:按此

退休儲備需時滾存 需設機制避免濫用

港府多次強調市民不應將MPF當作應急金,其實也不無道理,退休儲蓄需時滾存,一旦提早提取,會失去增值機會,損失金額更是難以想像。

澳洲退休金公司Industry Super Australia計算了不同年齡的打工仔,提早領取2萬澳元(約11.5萬港元)退休金的影響:現年20歲的人士,退休時少12萬澳元(約69萬港元);現年30歲,退休時少逾10萬澳元(約57萬港元);現年40歲,退休時少6.3萬澳元(約36.2萬港元)。此外,當地亦有專家指出,大規模提取資金更有可能導致基金賤賣資產,令未有提取的人士受累,最終動搖整個基金系統。

在美國,雖然有關措施有助解決打工仔於疫情下的短期資金需求,但當地金融公司Edelman Financial Engines調查顯示,受訪的1,902的美國打工仔中,約41%提早提取及42%作出貸款的打工仔均表示,因未有詳細了解計劃而感到後悔,他們期望能在下決定前,了解在退休儲蓄提款或借貸以外的其他解決方法。

因此,不少專家均認為,打工仔在無路可走時,才應考慮提早提取退休金這解決方案。本港欠缺失業救濟金下,相信失業或收入減少的市民,若非因是經濟出現困難卻未能受助於政府現行的社會保障前提下,也不會建議政府允許提早提取強積金。由於強積金主要目的是退休儲蓄,政府若有意設立針對經濟困難的提取機制,應考慮設立限制,如罰款或限時補回供款的做法,以免有關機制被濫用,損害市民退休後的財務安全。

 

【WHY世代-Mocha】
Y世代女仔,用Y世代視角,探索社會、經濟、生活、環保、消費、文化及品味,話你知「我咁睇」,想知「你點睇」。

開啟hket App,閱讀全文

撰文 : Mocha

欄名 : WHY世代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