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死不離3父女》娛樂化

父母望子/女成龍的故事,通常都有一個上一代夢想失落需要補償的前因,為了讓自己的夢想得到實現,於是努力鞭策下一代……這樣的故事有某種文化共通性,可能是電影《打死不離3父女》(Dangal)在華人地區一樣大賣的原因。

《打死不離3父女》一片中的父親是前摔跤選手瑪哈維,作為全國冠軍的他,一直沒法在國際賽上贏得榮譽,為國爭光,在體育運動得不到支持的社會環境下,他只好選擇退役坐辦公室討生活。瑪哈維希望可以訓練自己的兒子為他實現夢想,只可惜連生四個女兒,讓他幾乎放棄。

直到女兒上學後,一天同學的家長來投訴,他的兩個女兒吉塔和芭碧塔打傷了男同學,瑪哈維才發現兩個女兒擁有摔跤天分。最重要的是,運動冠軍不分男女,誰都可以為國爭光。於是,他決定訓練女兒成摔跤選手。只是,在男尊女卑的印度,要把女孩訓練成運動員,除了要克服沒有訓練場地(傳統的摔跤場地不接受女生在此訓練)、沒有比賽對手(當地只有這兩姐妹學摔跤)、左鄰右里的冷嘲熱諷,甚至本來茹素的一家人為了兩姐妹增加體力而打爛齋缽……種種努力之外,最重要的是讓兩姐妹找到為何要練摔跤的原因(除了滿足父親為國爭光的願望)。

認真追夢轉捩點

印度是世界上為數不多以傳統民族服裝作為日常服飾的國家,也說明這是一個傳統社會觀念十分強烈的國家。三父女(及其家人)居住的鄉村,幾乎見不到多少現代社會的電器產品(故事開始是上世紀的八、九十年代),女孩終日幫忙家務,十三、四歲就要嫁出去……看到同學的遭遇,是兩姐妹終於認真訓練的關鍵。電影發展到後來,吉塔成為全國冠軍,參加了國家隊的集訓,整部電影才像進入了現代社會。而從這一刻開始,她要面對的是另一個世界,是曾經令她父親失意的體育官僚世界。

看《打死不離3父女》想起了上世紀五十年代的中國電影《女籃五號》,母題也是上一代在運動場上失意,多年後從訓練下一代得到補償。

《打》片編導描述印度體壇的混亂,運動員得不到支援的狀況,和《女籃五號》中的中國彷彿相似,三父女從訓練開始到在國際賽奪冠的過程中,少不了和頑固封閉無能的官僚打交道。這點,編導從一開始就要強調是經過戲劇化的處理,三父女真有其人,但起碼印度女子摔跤的國際賽成績,沒有電影中描述的那樣不堪。為了達到戲劇效果,讓主角們克服重重難關去挑動觀眾情緒,於是,編導為他們設下了層層陳套的困境讓他們去挑戰,而他們(主要是吉塔)則在挑戰過程中得到提升。

運動員奮鬥典範

這樣一個主角克服矛盾,提升自我的劇情推進方式,是很典型荷里活講故事的結構,而印度電影人早在六十年前已經純熟掌握,他們的電影和傳統荷里活出品最大的不同,可能只是有大量的歌舞以及因此而加長的放映時間。而在《打死不離3父女》中,父親和大女兒其實是遇到兩個不同的矛盾過程,一個是如何把女兒訓練成國際冠軍,另一個則是如何在父親強加的訓練中找到運動的意義,這點其實和很多小朋友學音樂或其他表演藝術所面對的情況相近,都是在父母強迫之下開始,但最後有多少人能從中找到價值而喜歡上彈琴、跳舞什麼的,則是另外一個故事。

《打死不離3父女》觸及了印度女性地位的問題,也因為電影展示了女性追求另一種生活的可能,於是,不少論者都拉上了女性覺醒、女權之類的分析。筆者倒以為就像浦澤直樹早期作品《柔之道》那樣,以女性運動員奮鬥是某種流行文化的故事類型,內容根本就是男性化的運動以至格鬥比賽(當然假設女性不能戰鬥本身也是性別偏見),再去談論本片的電影語言是男性化還是女性化,根本捉錯用神。這部電影是把正面典型發揮到極致的範例,就算表面上在說「為國爭光」,但還是能夠得到世界各地觀眾的共鳴,是極成功的娛樂電影。

作者: 
刊物: 
Year: 
Month: 
Day: 
0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