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立峯:在有線收費台結業之時 回顧收費電視的發展 - 20230302 - 觀點 - 每日明報 - 明報新聞網

觀點

李立峯

李立峯:在有線收費台結業之時 回顧收費電視的發展

【明報文章】2月中,有線電視宣布向香港政府交還收費電視牌照,收費電視服務將在6月停播。消息出來時,感覺有些突然,但又並不令人驚訝。有不少論者指出,停止收費電視服務是正確決定。到底有線電視的「死因」是什麼?收費電視在今天的媒體世界裏是否「無得做」?我們也許可以趁這時機,對收費電視過去30年的發展及今天的處境作一點整理。

有線電視在1993年開始廣播,那個年代,家庭電腦在香港的普及化才剛開始不久,互聯網更是新鮮事物,媒體世界仍然是一個由少數頻道主導的「大眾傳播系統」。在這背景下,多頻道收費電視的主要賣點之一,是為人們提供眾多選擇,只要付出不算太貴的月費,家中能夠收看的電視頻道就突然倍增。

「免費文化」的影響

不過,這優點不足以立即為有線電視帶來很多訂戶,有線電視的業務在早年也是連年虧損的,這背後有觀眾媒體消費慣性的問題。回到1990年代,香港人長年習慣了免費看電視,不會覺得有理由要去付費。前幾年,分析人們是否願意付費看網絡新聞的學者就指出過,一般人對網絡內容的看法,長期以來受到「免費文化」(culture of free)的影響——大部分網絡內容的確免費,人們同時亦認為網絡內容應該免費。這對新聞機構吸引讀者付費造成很大的障礙。同樣,回到1990年代,香港人對電視的看法大概亦受「免費文化」影響。

有線電視的業務到了1998年才達至收支平衡,其後業務持續好轉,除了香港人慢慢開始接受付費看電視之外,英超、世界盃和歐洲國家盃等足球賽事的獨家轉播,為很多市民提供了成為訂戶的誘因。同時,政府看到有線的困境,也在1998年放寬了收費電視不能賣廣告的規定。於1999年,政府開放互聯網供應的市場競爭時,也主動邀請有線參與。有線寬頻在2000年開始提供互聯網服務,對有線電視的業務亦有正面作用。

但不出幾年,有線又要面對新挑戰——2003年,Now TV開播。作為後來者,Now TV的優勢是可以看準一些可以突圍的地方而重點出擊。在技術層面,Now TV於2007年成為香港首間以高清廣播的電視服務供應商。在內容上,Now TV其實也沒有太多新意,但它以高價接連搶奪了各大足球賽事的香港獨家轉播權。例如在2006年,據報Now TV用約15.6億元投得英超2007至2010年間3個球季的轉播權,出價是有線電視投得之前3個球季轉播權所用金額的兩倍,即多了約7.6億元;而有線寬頻在2005年的全年盈利,也只是5.82億元而已。那麼多年來和直到今天,足球賽事轉播似乎仍然是唯一最有效吸納訂戶的內容。

網絡2.0時代 「多頻道多選擇」不再是賣點

巧合地,Now TV開始站住陣腳,也是社交媒體開始出現的時候。YouTube在港開始為人熟悉,源於2006年的「巴士阿叔」事件;facebook開始在香港普及,則大約在2007年底、2008年初。社交媒體的出現和「網絡2.0」的發展,帶來了內容和頻道的進一步多樣化。當網絡帶來無限選擇時,收費電視就不能再以「多頻道多選擇」為賣點。

同時值得一提的是,社交媒體和智能手機普及的其中一個影響,是家中娛樂消費的個體化。傳統上,電視是「一家大細」觀看的。在電視仍然是「家庭媒體」時,多頻道收費電視的一個優點,是可以向不同家庭成員提供各自喜愛的內容。筆者在2010年發表過一個關於家庭電視觀看的研究,就指出愈意識到家庭成員娛樂口味多樣化的人,愈有可能是收費電視的訂戶。不過,有了社交媒體主導的互聯網和手機,家庭成員就不再需要通過電視機來尋找自己喜愛的東西。

有線寬頻重新開始錄得虧損,就是在2008財政年度。不過要留意的是,有線電視訂戶人數的高峰是2011年(有逾110萬用戶),只是在競爭之下,機構從每名用戶得到的收入應該會有所下跌。另外,有線寬頻互聯網服務的用戶人數則從2006年高峰就已經一直下跌。

以上的討論可以提醒我們,有線以至收費電視整體所面對的困局,在10年前已經差不多完全成形。在這背景下,我們可以簡單討論3個近日不少人提出的問題。

收費電視服務中 新聞佔獨特位置

第一,有線新聞對有線的作用有多大?筆者的看法是,過往有線新聞的水準有目共賭;但對收費電視服務來說,新聞內容的位置是很獨特的。它從來不是大部分人成為用戶的原因;惟每個人都會看新聞,所以一旦一個家庭成為用戶,他們又真的會看有線新聞。而如果他們認同有線新聞的水平的話,新聞內容就可能成為人們「不解約」的原因。有線用戶數字從上述2011年的高峰,到2017年仍然有85萬訂戶,除了很多市民半開玩笑地說「cut有線很難」之外,新聞部對留住用戶的確很可能作出過很大貢獻。

只不過,用戶「留得住一時,留唔住一世」,若機構失去吸納新用戶的能力,那麼用戶人數亦只有持續下降,新聞部可以做的也只是減慢下降速度而已。而有線新聞這兩三年的轉變,自然削弱了留住客戶的能力。

串流平台冒起 或非有線經營困難主因

第二,串流平台的出現,對收費電視產生多大衝擊?簡單地說,影響肯定是存在的,市面多了一種選擇,而且這種選擇跟收費電視直接可比,那不太可能不影響收費電視業務。惟外國亦有一些研究指出,國際串流平台對本地收費電視的影響不一定如預期般大。在香港,政府因應免費電視牌照中期檢討所做的意見調查顯示,當被問及過去3年收看電視的習慣有沒有轉變時,34.4%免費電視觀眾表示有訂閱互聯網上的電視節目服務。這數值是高是低,有點見仁見智。一個較合理的說法是,串流平台進一步收窄了本地收費電視的營運空間,但它不一定是有線電視經營困難的最主要因素。

第三,本地收費電視還會繼續存在嗎?撇除媒體世界急速轉變可能帶來的未知數,目前看來,重大體育賽事的足球比賽轉播權,似乎仍能幫助收費電視吸納和留住客戶。其實,很多足球比賽和其他重大體育賽事,在網上都是可以找到免費收看方法的(雖然有侵犯版權的問題),但本地電視台通過選材和加工(如評述),仍然可以突顯自己的特色。在吸納用戶之後,若新聞及其他內容都做得好,也可以幫助留住用戶。

固然,這個20幾年前已開始存在的以體育和足球轉播吸納客戶,再以其他內容留住客戶的模式,大概就只可以支撐一間收費電視台的營運。若沒有新的模式出現,香港的收費電視可能就成為了一種類似自然壟斷的狀態。

作者是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論壇版文章以2300字為限。讀者來函請電郵至forum@mingpao.com,傳真﹕2898 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 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李立峯]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