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非旅遊別只選摩洛哥──前進外人口中危險的阿爾及利亞,一窺迷人的法式建築與壯觀古羅馬遺跡|三姐妹看歐洲|換日線

北非旅遊別只選摩洛哥──前進外人口中危險的阿爾及利亞,一窺迷人的法式建築與壯觀古羅馬遺跡

2023/05/22
6383
北非旅遊別只選摩洛哥──前進外人口中危險的阿爾及利亞,一窺迷人的法式建築與壯觀古羅馬遺跡

Photo Credit:mehdi33300@Shutterstock

阿爾及利亞政府多半將重心落在石油相關行業上,再加上過去宗教內戰與恐怖攻擊等影響,使得大部分前往阿爾及利亞的外國人,除了從事商業活動與探親之外,鮮少會特別前往阿爾及利亞旅遊。因此,若是真的想要到當地旅遊,前往邊境及較為偏遠的地區時,的確會需要注意人身安全的問題。不過,這個非洲面積最大的國家,確實也有著不少美麗又壯觀世界遺產景點值得一遊。

撰文:劉老大

說起北非五國,大部分人對摩洛哥、突尼西亞和埃及可能都有印象,但對於非洲面積第一大的阿爾及利亞(Algeria)可能就很陌生了。報章雜誌過去著重於宗教內戰和恐怖襲擊,所以當我說我要去阿爾及利亞旅行時,即便是知道我已經去過 160 個國家的朋友,還是不敢置信地地睜大了眼睛,一臉不解的看著問我:「為什麽?」後續當我再加一句這趟旅程是母女行時,大家更露出「妳瘋了」的眼神。

這當然不能怪大家會有這麼激烈的反應。因為如果用 Google 查詢阿爾及利亞的旅遊,跳出來的前 10 個連結,多半與可能遇到綁架襲擊等警告有關。甚至在出發前最後一晚,一名也是全世界飛透透的朋友在一場慈善晚會上,仍在勸我三思而行,應趕緊取消行程。

為何大家覺得阿爾及利亞危險?

用來紀念阿爾及利亞獨立戰爭死難者而建造的紀念碑(Martyr’s Memorial)。圖/Anton_Ivanov@Shutterstock

很多人都不知道,法國有超過 15% 的人口是來自於阿爾及利亞。因阿爾及利亞於 19 世紀初期仍為法國殖民地,因此法國當局便透過徵兵及優惠政策等方式,鼓勵阿爾及利亞人至法國工作和定居。在二戰期間,許多阿爾及利亞人也為法國效力,加入法國軍隊。上述因素皆為阿爾及利亞人喜歡移民至法國的主因。

在 1954 年至 1962 年間,阿爾及利亞與法國之間爆發了長達 8 年的獨立戰爭。在此期間,數百萬的阿爾及利亞人為了逃離了戰火,紛紛前往法國尋求庇護,成為「北非移民」(North African immigrants)。即使在 1962 年阿爾及利亞正式宣布獨立後,法國因為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勞動力短缺,對外國移民保持開放態度。因此,在 1960 年代和 1970 年代,仍有數十萬名阿爾及利亞人和其他北非移民持續移民到法國。

帶我們參觀阿爾及利亞的友人從小就在法國長大,是在法國第三代的阿爾及利亞人。好友試著解釋阿爾及利亞這些年的紛亂,他告訴我們:「阿爾及利亞是唯一一個宗教教派沒有戰勝政府軍隊的伊斯蘭國家。」

阿爾及利亞有 99% 的人口是穆斯林,儘管該國的憲法確定伊斯蘭教為國家宗教,但仍同時承認其他宗教的存在和信仰自由。在阿爾及利亞境內的伊斯蘭教,則主要分為遜尼派和什葉派兩大支派,其中遜尼派是主要派別,約佔穆斯林人口的 98%,而什葉派則集中在少數民族之中。其他宗教如天主教及猶太教等雖然是少數中的少數,但也能與穆斯林和平相處。

而阿爾及利亞惡名昭彰的宗教內戰,則起源於阿爾及利亞在 1991 年舉行的議會選舉。當時伊斯蘭教派反政府組織贏得了大部分席位,但是政府當局卻取消了選舉結果,導致伊斯蘭教派組織感到被剝奪了當選權,便開始進行武裝反抗。

在仗打了十幾年後,政府於 2002 年射殺了伊斯蘭教派反政府組織其中之一的領袖組瓦里(Antar Zouabri),才讓這場內戰逐漸趨於平息。然而,在內戰期間,該國處於持續的暴力和不穩定之中,數萬人死亡,成千上萬人流離失所。政府軍曾採取過激的手段來打擊反政府組織,包括大規模逮捕和處決嫌疑人,以及向平民展開報復行動,這些都對阿爾及利亞社會和經濟造成了巨大的影響,同時也對阿爾及利亞的旅遊業及國際形象,造成了難以恢復的嚴重損害。

誰這麽好大膽敢去阿爾及利亞?

即使走遍世界需要一些傻勁及天真,我可不是個會帶女兒魯莽出行的母親。除了一名在英國好友的爸爸在北非跟西非從事石油行業 30 餘年,非常鼓勵我去看看這個非洲第一大國之外,我的鄰居閨蜜是阿爾及利亞的政治流亡家族,雖然很小就被迫離境,但在北非跟中東都還留有不少的人脈,可以協助我們安排安全的行程。

一下飛機,我們就看到與阿爾及利亞友好的中國出資蓋建的新穎和壯觀的機場。不過,一進洗手間,這個 2019 年才完工的機場馬上顯示她的真面目,除一半以上的廁所都損壞外,機場內也有許多地方都需要維修,類似現象也同樣出現在不少其他非洲國家的機場。 圖/劉老大 提供

我也很好奇,在我之外還有誰會對阿爾及利亞有興趣呢?

阿爾及利亞是非洲第三大的石油生產國和天然氣生產國,也是歐洲的重要能源供應國之一,大部分的外國人到首都阿爾及爾(Algiers)都是來談石油和天然氣相關項目,如中國人和韓國人。其中像韓國三星工程與西班牙石油公司 Técnicas Reunidas 合資企業,便贏得了阿爾及利亞 Sonatrach Hassi Messaoud(HMD)煉油廠高達 37 億美元(約 1,133 億新臺幣)的項目合約。

除了洽談合作的企業單位外,一般觀光客很少,所以飯店的選擇很有限,每一間號稱五星級的飯店,都比她的觀光簽證的費用還要便宜。我們旅行時正巧遇到伊斯蘭教齋戒月的第一個禮拜,在這個月份裡,穆斯林必須在日出前吃早餐,並在日落時才能結束齋戒。

阿爾及利亞人在齋戒期吃東西或喝水、抽煙都是違法的,甚至有會被警察抓起來。在白天除了大飯店的餐廳有提供餐點給外國人外,其他地方則完全看不到有人吃東西或喝水。即使到晚上 7 點日落後,當地人也都會在家中聚會,所以整個城市只有少數的餐廳在營業。為因應齋戒期有限的餐飲選擇,我們特别從倫敦準備了一堆的乾糧和水果,連豆漿都帶了一大瓶。

在為數不多的餐廳中,我們去了兩間且非常受到各國大使歡迎,分別坐落於總統府與法國大使館旁的 Le bardo 和 El Djenina 餐廳。雖然嚐了供齋戒後特別的傳統齋戒餐,但不愛吃重口味的我,對於這個又甜又鹹的傳統齋戒餐難以適應,後來還是改叫了摩洛哥的塔吉鍋羊肉果腹。

等到夜晚齋戒結束,很多當地人在吃完飯後便開始派對,我們住的飯店外,每到晚上 10 點後就變得熱鬧滾滾,音樂轟轟地播放著直到深夜。雖然在這期間我每天都想下樓一探究竟,但是我的青少年女兒卻只想在床上看書,對穆斯林派對一點都沒有興趣。因此,我也只能默默地在房間聽著從大廳傳來的吵雜歡樂聲。

阿爾及利亞擁有多個世界遺產

首都阿爾及爾處處可見法國在殖民時期留下的法式建築元素。圖/C.M.S@Shutterstock

大部分的讀者可能不知道,首都阿爾及爾不僅是北非也是地中海岸最大的城市之一。法國在殖民時期在這座城市興建了許多外觀華麗宏偉的建築物,包括公共建築、教堂、公寓、別墅和商店等,也在街道和廣場上留下許多令人讚嘆的拱門、石柱、陽臺和壁爐等法式建築元素。

雖然老舊但仍氣勢磅礴的阿爾及爾大劇院。圖/Leonid Andronov@Shutterstock

其中最著名的法式建築就是阿爾及爾大劇院(Algiers Opera House)。由法國巴黎歌劇院建築師加尼埃(Charles Garnier)所設計,建於 1878 年的阿爾及爾大劇院,是一座充滿著法國建築特色的新古典主義建築,只是現在整棟建築現在看起來不怎麼顯眼,需要經過一番整修,才有機會恢復舊日榮光。

穆斯塔法巴夏宮是遊客到阿爾及爾不可錯過的博物館。圖/劉老大 提供

建於 19 世紀穆斯塔法巴夏宮(Dar Mustapha Pacha)是一座同樣位於首都阿爾及爾的宮殿,它是奧斯曼帝國的阿爾及爾總督穆斯塔法巴夏所建造的,用來作為他的官邸和住所。這座宮殿的建築風格融合了歐洲和伊斯蘭風格,並在室內和外部裝飾上運用了豐富的色彩和細節。

宮殿的設計師和工匠來自各個國家,包括阿爾及利亞、法國、義大利和土耳其等地。穆斯塔法巴夏宮也曾經是阿爾及利亞總統的辦公室和住所,現在則已對外開放,成為了一個重要的文化和歷史遺產,更是吸引了眾多遊客慕名前來參觀。

狹窄的街道、色彩鮮豔的建築和古老的城牆迷宮般的地方,讓阿爾及利亞老城區卡斯巴區成為迷人的景點。圖/劉老大 提供

阿爾及爾的老城區卡斯巴區(Kasbah),則是另一個前往當地旅遊必參觀的地方。從公元前 6 世紀起,就有人居住的卡斯巴區位於地中海沿岸,俯瞰著公元前 4 世紀建立迦太基貿易站的島嶼。卡斯巴一詞,最初指的是齊里王朝(Zirid)麥地那的最高點,如今意指可追溯到到 16 世紀末奧斯曼帝國時期,以城牆為標誌的邊界內的賈扎伊爾(El Djazair)區。

在這個近 5 萬人居住的居住環境中,仍然保留著傳統房屋、宮殿、土耳其浴室、清真寺和各種露天市場,這種城市型態也讓各種不同風格的建築物,在複雜而原始的系統中,呈現出多元分層的特色。這個歷史悠久的馬格里布(Maghrib)城市的傑出典範,對地中海西部和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城鎮規劃產生了廣泛影響。

卡斯巴區古老宏偉的清真寺。圖/劉老大 提供

這個有城堡遺跡、古老的清真寺和奧斯曼風格宮殿的舊城區,是一個充滿狹窄的街道、色彩鮮豔的建築和古老的城牆迷宮般的地方。雖然當地人不常看到觀光客,但友善的阿爾及利亞人也不會像是發現新大陸般,直勾勾的盯著你看,也沒有乞丐對觀光客強迫性的乞討。在這裡,你可以自在地在藝術和手工藝品店內,購買當地手工製作的禮品和紀念品。

除了首都卡斯巴區(Kasbah)之外,阿爾及利亞還擁有其他多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認定的世界遺產,包括11世紀時阿拉伯世界最具代表性的商業都市的貝尼哈瑪德城堡 (Al Qal'a of Beni Hammad)、完整地保存西元10世紀建築結構的莫查布山谷 (M'Zab Valle)、展現西元100年古羅馬城市規劃的提姆加德 (Timgad)及傑米拉 (Djémila)、保留西元前6世紀迦太基式墓地及古羅馬時期建築的提帕薩 (Tipasa) 及留下豐富史前繪畫和雕刻等遺跡的阿傑爾高原 (Tassili n'Ajjer),都是國際遊客慕名而來的著名景點。

距離首都大約 1 小時車程的古羅馬城市提帕薩(Tipasa),位於首都阿爾及爾東南約 70 公里的地中海海岸上,曾經是腓尼基人、羅馬人和伊斯蘭教徒的主要城市之一,現在則是世界遺產認證的旅遊勝地,每年吸引了很多的遊客參觀其著名的考古遺址和美麗的海灘。圖/劉老大 提供

阿爾及利亞是個社會福利國家?

在阿爾及利亞旅遊的這幾天,到處可見由中國出資的國宅。圖/劉老大 提供

在去提帕薩的路上,我們看到很多由中國出資的國宅。原來阿爾及利亞政府一直在積極發展基礎建設和社會福利項目,例如在修建地鐵及 10 年要蓋 100 萬戶國宅等。此外,阿爾及利亞政府也實施了一項名為「國宅計劃」的補助政策,為低收入家庭提供購買房屋的財政支援。

根據該政策,符合資格的家庭可以獲得高達 30% 的房屋價格補貼,以及低利率的房屋貸款。政府還會為低收入家庭提供土地使用權,以便他們建造自己的房屋。然而,由於政策的執行其實也存在著不小的問題,包括資格審核的不公正和貪污腐敗的狀況,導致該計劃的實施效果至今仍不如預期。

根據最新資料顯示,阿爾及利亞國宅的平均價格,大約落在 300 萬到 800 萬阿爾及利亞第納爾之間(約 66 至 165 萬新臺幣不等)。頭期款可以低到只有 500 歐元(約 1.6 萬新臺幣),剩下 2 萬歐元(約 66 萬新臺幣)的部分,政府則可以提供 10 年低息貸款。 

不只是在住的方面,連水電瓦斯政府都一手包辦了。雖然薩哈拉沙漠佔阿爾及利亞國土面積達 4 分之 3 以上,如何獲得飲用水在這樣的沙漠國家內一直都是個大挑戰,但因為龐大的石油和天然氣收入,讓阿爾及利亞政府在負擔長程輸水及海水淡化的高昂費用後,仍可以低價供水給國內的民眾使用,而當地瓦斯及汽油的部分,也同樣只是象徵性地收費而已。

除了水和能源的價格低廉外,阿爾及利亞實行的福利政策在教育等部分,提供的竟然比臺灣還全面。阿爾及利亞政府高度重視教育,為此投入了大量資源,從小學到大学、中學、高中以及大學都免費外,政府還提供經濟援助,幫助那些經濟困難的學生完成學業。

而在醫療方面,阿爾及利亞政府實行全民醫療保險及提供免費藥品,確保所有公民都可以獲得基本的醫療服務。不只如此,阿爾及利亞政府為老年人、殘疾人、喪偶者等弱勢群體提供社會保障,並為學生、退休人員、農民等特殊族群提供對應的津貼,確保他們的生活可以獲得基本的保障。

好的社會福利卻不利生產力

阿爾及利亞政府用意良善的補貼政策,似乎卻為人民的積極性帶來負面的影響。圖/Saddek Hamlaoui@Shutterstock

雖然近幾年阿爾及利亞的社會福利,沒有像以前這麼好了,但對於一個習慣住在一個獲得國家全方面照顧的地方,人民雖然不富裕但工作願意似乎也同樣不高。 

看似利益良善的補貼政策,不只對人民的積極性帶來了負面的影響,也深深影響著當地的就業市場。這是因為當政府提供大量補貼時,企業會慣性依賴這些補貼來維持生產,而不是透過擴張企業規模來增加產品銷售及提高營利能力,自然沒有必要多聘雇人手,連帶也無法提振就業市場。

因此,阿爾及利亞政府正在考慮如何逐步降低補貼,並透過其他政策來提高就業動力。例如為企業提供更多的貸款和資金支持的同時,提供更多培訓和技能發展計畫,來提高企業的生產能力和效率,也增加民眾的就業機會。


那麼,我會建議大家來阿爾及利亞觀光嗎?

從這次的旅遊經驗中,可以看出阿爾及利亞旅遊業其實並不發達,而原因不乏就是國家未重視旅遊業,大部分的經濟重心落在石油相關行業上,加上過去宗教內戰與恐怖攻擊等負面媒體影響,也導致除了從事商業活動與探親之外,鮮少外國人會特別前往阿爾及利亞旅遊。因此,若是真的想要到當地旅遊,我的確不建議前往邊境及較為偏遠的地區,以免有人身安全的顧慮。

不過,這個世界面積第 10 大的國家,確實有著不少美麗又壯觀的世界遺產景點值得一遊。或許將旅遊目的限於首都及幾個著名的觀光景點,阿爾及利亞有機會登上冷門但别具特色的旅遊名單之上。

《關於作者》

劉老大

珠寶鑒定師,是走過 160 多個國的世界旅行家,也是倫敦房產投資老手。

小學的畢業紀念冊上,大家都期許長大可以環遊世界,我應該是最幸運的那位,好奇心跟熱情領著我走遍 160 多個國家。

從一個小海島國台灣到另外一個海島國, 住了幾十年的倫敦幫我搭起通往世界的橋。從數不盡的城市到念不出名字的深山瀑布;從歐洲美食到中東文化;從南美舞蹈到西非政治局勢,我都熱愛不已。以「後殖民地的觀光發展」主題的碩士論文,更給足了我在遊蕩非洲的理由。世界就像緬甸鴿血紅寶石,哥倫比亞祖母綠和非洲的坦桑石般,五彩繽紛。

我一直秉持一個信念在看世界-世界只會越看越大!

臉書專頁:三姐妹看歐洲 

公司網站:投資希臘大小事

執行編輯:曾聖軒
核稿編輯:梅緣緣

關聯閱讀

作品推薦

你可能有興趣的文章

歡迎回來《換日線》!
您可以使用此天下雜誌群帳號,盡情享受天下雜誌的會員專屬服務,詳細內容請參考此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