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曾國藩「靈明無著,物來順應,未來不迎,當下不雜,既過不戀,是之謂虛而已矣,是之謂誠而已矣。」? - GetIt01
標籤:

如何理解曾國藩「靈明無著,物來順應,未來不迎,當下不雜,既過不戀,是之謂虛而已矣,是之謂誠而已矣。」?

這段話可不可以作為對「活在當下」的完整詮釋?有什麼可取和應該批判的地方呢?請多指教。


語出《曾國藩文集·處世金針·修身之要》:「當讀書,則讀書,心無著於見客也;當見客,則見客,心無著於讀書也。一有著,則私也。靈明無著,物來順應,未來不迎,當時不雜,既過不戀。是之謂虛而已矣,是之謂誠而已矣,以此讀《無妄》《咸》《中孚》三卦。蓋扞格者鮮矣。」

--讀書錄:《周易·中孚》

是曾文正公讀《周易》有感

意思是,活在當下,真正的活在當下。 做事情的時候專註於事情本身,不為未來的不確定性所憂慮,也不沉浸在過去的痛苦裡,亦不被時下的外界環境所牽絆,按照當下自己的意志去做自己應該做的事,就足夠了。

當你真正理解了的時候,你會發現先賢們在各個地方都在說這個道理。什麼「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什麼「宇宙即吾心,吾心即宇宙」,什麼「從心所欲不越矩」,都是在說不被外界所困擾,各種外界情況。

還看到一個關於活在當下的小故事,算是寓言吧:

一個小和尚問得道的師傅:「您得道前後有沒有什麼變化?」老和尚說:「變化很大。」那到底有什麼變化呢,老和尚告訴小和尚:「在得道之前,我每天砍柴、挑水、做飯。得道之後,我每天砍柴、挑水、做飯。」小和尚不理解:「師傅,這不是一樣嗎?」老和尚說:「不一樣,在得道之前,我每天砍柴的時候想著挑水,挑水的時候想著做飯,做飯的時候又想著砍柴。得道之後,我每天砍柴的時候只想著砍柴,挑水的時候只想著挑水,做飯的時候只想著做飯。」

這套心法確實能在生活中指導你的行為,並且讓你變得平靜,讓你保持客觀的態度。

分享一個我自己的例子吧:

前幾天我的領導讓我幫他改文檔,就是調整下詞句順序和表達不當的地方,並對專業內容做修正和補充。我開始沒太當回事,就開始幹活。文檔大概15頁,我改了兩頁之後心裡就不平靜了。一方面想是不是自己調整和修改的地方太多,會顯得領導之前寫的沒水平,領導會不高興;另一方面想如果我改的少了,會不會體現不出自己的專業能力和工作認真的態度?我開始糾結和矛盾了,不好把握這個度,開始被當下的人際關係所束縛和綁架,進入了當時雜亂的心態中。

後來我平復了一下心情,想到了「未來不迎,當時不雜,既往不戀」這種心法和態度,然後就開始安心做事了,就按照我的能力水平認真地修改,別人的態度不影響我客觀的做事。結果也不錯,我改的每一處都有理有據,夠細緻也無矯揉造作,領導也比較滿意。

除了「未來不迎,當時不雜,既過不戀」,還覺得另一種做事的態度也非常有益,就是「日拱一卒」

不要幻想什麼突變什麼綻放的成功,每天拱一下卒。

寧可一年不將軍,不可一日不拱卒


這句話最早在曾大約33~35歲的日記中提到過。尾句落在「誠」上。這個字,大有來歷。中庸曾經有一段華彩段落提到了誠,言之曰不誠無物。天地之所以為天地,之所以廣博無垠,全賴一個誠字。曾國藩這裡提到了誠在人身上的表現:心中不得有先入為主的概念,要物來順應,否則思考行事就有了滯絆,無法按照事物的本來面貌去關照事物,就難以一脈貫通地體物無遺。這是切己之言。


物來順應,這是對事物發展的客觀認識,並不是被動承受,而是主動適應。

未來不迎,並非是不要操未來的心,如果你現在還沒在一個正確的良性循環里,未來對你來說很可拍。

當時不雜,對於我來說這個情況太難了,把當下的問題處理好,是一個人的能力問題,要經過修行與領悟。

既過不戀,過去了就別嘚瑟,對誰都一樣。


第一活在當下,第二活沒自我。

完全以環境變化而動,沒有一點自我。

你可以認為他到了完全適應環境的境界。


這其實是禪宗的理論,五蘊皆空,念念不住~


同意。我們活的累就是因為不能一心一意做事情。


這句話白化了的意思應該是知道了錯誤,後面又遇到還是不改吧


語出《曾胡治兵語錄》:「當讀書,則讀書,心無著於見客也;當見客,則見客,心無著於讀書也。一有著,則私也。靈明無著,物來順應,未來不迎,當時不雜,既過不戀。」


不對未來抱太大期望,把眼下該做的事情做好,以前的事情去他媽的。


學習時不想著吃飯 吃飯時不想著睡覺


我怎麼感覺是太極呢。平靜


一心一意專註手上事情,未來不等於現在,過去也不等於現在,只有現在,是現在,只有現在可以改變未來,不要穿越到過去未來,專註當下,人不如機器,機器,會計算當前條件的勝率,人不是,人會有情緒,有的情緒就是自己作死,知道就是知道,全知道,也不會去做,有了這麼多道理,還是過不好這一生。


我只說說:未來不迎,當時不雜,過往不戀。

意為「事情沒來就不要主動去尋求,事情來的時候一心一意,心無雜念,事情過去了就不要再想著它。」這是論做人之法。
又有意為「不去過多的考慮未來,不糾結於細小雜亂的事,過去的事就讓他過去,體現的是一種大無畏、樂觀、豁達的心態。「
看《羅輯思維》,在優酷下面看到一個評論。
一個大人物,一個成就大事業的人物,本質上是孤獨的,誰都靠不住,即使是那些親如手足的人又如何呢? 其實我們一般人在人際關係當中處理不好,就是因為欠缺這個能力,叫就事論事的能力。 為人處世切忌目光遠大,一定要鼠目寸光,就看眼下這點事,把該辦的事辦好,剩下來所有的矛盾,其實都在你往前走的過程當中,自然化解掉。 曾國藩講,我處事有一套心法,叫未來不迎,當時不雜,過往不戀。 「不問是非,埋頭業務,屁股乾淨,儘力協調」。如果一個人真能做到這樣一點,不管你處於什麼樣的處境,幹什麼樣的工作,即使做不出曾國藩那樣的事業,我想他的人生也一定是立於不敗之地。
我個人的理解:
未來:沒有到來的;將來的;
迎:按照禮儀客人來了要怎麼迎接?是不是要走到大門口,甚至再走出一段距離。
當時:當下,此時此刻;
雜:多種多樣的,不單純的;
過住:已經過去的;已經發生的事情;
戀:注意這個戀表達的程度,如:愛戀、迷戀;是達到了一種不能自拔的程度。
關鍵的字詞意思理清之後,大概的意思也出來了:
不是不去考慮將來的發展趨勢,不為將來做打算,而是不要因為沒有發生的事情過分擔憂;
像我之前跟隨公司的項目,技術語言在不停的切換,只有寬度沒有深度,做的太雜了,沒有考慮將來,結果現在找工作非常的被動。
人沒有三頭六臂,做事的時候,不能同時做多件事,要一心一意的一件一件的做;當然,你走路聽歌是可以的,但也要注意安全。
不是不可以回顧過去美好的瞬間,不是不可以反思過去總結經驗,而是不要過度的沉浸在過去無法自拔。
參考:http://blog.csdn.net/testcs_dn/article/details/49965993


這就是所謂的靜虛,儒釋道都追求這種境界。


這句話的意思是專註當下,事情該怎麼做就怎麼做, 不要想太多,可以看看《戰天京》這書


其實這麼長一句話 就想表達一個意思 就事論事 活在當下


推薦閱讀:

如何看曾國藩滅長毛,又如何看太平天國被刻上英雄紀念碑?
曾國藩為什麼不足以封公爵?
《晚清民國120年》 | 連載016| 曾國藩的「平步青雲」路
如何評價曾國藩南京屠城的責任?
曾國藩為什麼不肯傾覆滿清,恢復中華?

TAG:曾國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