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仿是一種快速學習的方式。」台灣人壽干城通訊處行銷經理莊秀繪總是相當自謙,認為自己並非一個具備源源不絕創造力的人,難以另闢蹊徑快速成功,所以始終秉持著見賢思齊及善用資源分享的原則,「慢慢來,比較快」藉此行穩保險從業之路,最終在模仿學習之中,形成了獨特魅力。

     莊秀繪自認自己並不是那種能夠輕易另闢蹊徑,僅透過自創就能取得成功的人,但她非常喜歡觀察他人,若是透過早會、外部課程等交流機會,或是在日常之中發現了其他夥伴有著很不錯的思考模式或是行銷方式,莊秀繪都會透過觀察與直接詢問,並且善用時機及時運用,讓自己快速且深刻的記住,當運用得多了,時日一久就漸漸內化成為自己的一部分。

吸收間接經驗,善於資源整合與分享

  譬如台灣人壽在高屏地區有一個MDRT促進會,每2個月會舉辦一次課程,參與的夥伴來自各個單位,聚集一堂學習新知及彼此交流,績優的夥伴也會上台分享自己的經驗及做法。當莊秀繪聽取有興趣的議題,除了仔細聆聽講師的講課內容外,也會詢問講師身邊的主管和同事,藉以獲得更多角度的資訊,讓自己更能夠掌握議題內容。

  「回想起來,我好像相當善於借用他人經驗。」莊秀繪想起初入行,年資尚淺的時候,自己還沒有經手過理賠案例,每當早會或其他與夥伴交流的機會,聽到一些能夠見證保險重要性的事件或案例,她都會記下,並且在拜訪客戶時轉述給他們聽,讓客戶產生共鳴。直到現在,莊秀繪已是經驗豐富,除了自己所經歷的案例外,仍會借用其他夥伴經歷的案例來為客戶深入淺出地講解保險的功能與意義,讓有時較為艱深的保險觀念更加生活化與更易於理解。

  外部單位的經驗能夠促使多角度的思考,而內部的相互學習則是更能夠看到細節之處。在莊秀繪的單位內,有3位夥伴一直都是她想要效法的楷模:

  一位是形象端莊賢淑有氣質的蔣麗玲,在待人接物及進退應對上總是溫柔得體,讓莊秀繪心生效法之意。但更讓她推崇的,是蔣麗玲已有多年的資歷卻不曾有過偏安心態讓自己停滯,仍然持續精進,培養更多元的專業,如心理學、稅務法規等,並且經營高資產客戶有成,同時樂於分享自身的經營心得。

  另一位則是單位內被莊秀繪稱為「教母」的康姐。儘管康姐的年紀是單位最長,但她的活力卻完全不輸給年輕人,單位內外的各種大小活動,康姐從不缺席,每天也都是最早到辦公室,也對單位內的大小事都相當熱心。「我從來沒看過這麼樂觀的人。」莊秀繪除了向康姐看齊她的熱情活力之外,對於她的正向樂觀也是相當推崇。身為保險業務人員,總是會面臨到許多的逆境及挫折,康姐總是能夠快速調適自己,也能夠感染他人,是單位內不可或缺的心靈導師。因此無論是她的為人或心態,包含單位主管陳志明總監在內,人人都相當推崇。

  最後一位則是陳志明總監。莊秀繪表示總監本身就是相當熱愛學習的人,並且也樂於在單位分享心得,她一直記得陳志明曾分享過易經中的名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藉此引申到業務人員經營保險事業,無論遇到景氣的變化循環,或是業績的高低起伏都是常態,業務人員不管自身處在高峰或是谷底,都要秉持時常學習、精進自我的態度,讓明天的自己比今天更好。無論大環境的好壞,對於個人都不會造成必然的影響,自己的未來還是掌握在自己手中,唯有自我投資、自立自強,才能無視順境或逆境,屹立不搖。

秉持空杯心態,擷取契合度高者加以運用

  新人在初入保險業必定會經歷話術演練的階段,而話術即是前人智慧的總結,將絕大部分保險業前輩們與客戶應對的狀況歸納後一一呈現,新人只要將話術記熟並且理解,就能處理實際上大部分面臨到的狀況,假以時日,把制式化的教育訓練紮實之後,就能開創出專屬於自己的一套作法。對莊秀繪來說,多年實務經驗的累積與自身性格的揉合,在與客戶應對上早已能夠自然而然地發揮,也正是印證了「熟能生巧」這句話。

  莊秀繪認為,從事保險業除了具備基本的專業知識技能,如對商品、條款及法規的瞭解,或是能夠分析客戶的需求,提供正確的解決方案等之外,還需要培養出非常寬廣的知識或常識。無論是硬性或軟性的、專業類別或興趣類別的,當懂得愈多,就愈能夠與不同層面的客戶交流,同時也能夠藉由不同的團體進而認識更多人,因為學習絕對是永無止境的。

  模仿是學習的一種方式,莊秀繪認為想要學習,最重要的一個觀念就是必須秉持著「空杯心態」。無論學習仿效的對象是人或事或物,首先要拋開既有的成見,接納整個新知,才能明白背後的原理原則,此後再擷取其中與自己契合度高的部分加以運用,才能探究箇中本質。反之,若是先存成見,只看自己想看的求速成,恐怕會流於斷章取義而適得其反,學到後面很可能會模仿成四不像,大大降低了學習的效率,而無法理出事物的本質脈絡。

親身經驗,自我警惕

  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好的楷模值得效法,反面教材同樣令人心生警惕,達到自省的效果,且反面教材有些時候會發生在自己身上。

  在莊秀繪初入行大約1年多時,經由轉介紹認識了一位企業主,銷售了一張投資型保單。然而當時一方面因為資歷淺且經驗不足,認為只要單方面學習夥伴對該保單的銷售方式即可,而沒有仔細理解保單條款內容;另一方面該投資型保單的結構也較為複雜,一般的客戶對保單自然也是一知半解,因此就在雙方都不十分透徹瞭解的狀況下成交。而在若干年後,客戶發現保單的收益與當初承諾的不同,因而產生了糾紛,所幸透過當初的轉介紹人居中協調才將事件平息。

  自此莊秀繪深自警惕,無論什麼事都要透過多角度的認識,才能理解到事情的全貌,同時在自己的專業範圍內,也必須要百分之百地從細節處全面理解,日後在莊秀繪的保險生涯中,便不曾再發生類似的事件。

 

更多內容請見《Advisers財務顧問》雜誌第37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