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Unsplash

【為什麼我們要挑選這篇文章】

遇到痛苦,我們幾乎不會輕易向別人示弱,也傾向自己想辦法快速解決。但越是想快點擺脫,就越感受到痛苦。

遇到痛苦,心理諮詢師說:「看見和表達自己的痛苦,這個過程本身就已經是在容納痛苦的感覺了。」

(責任編輯:張嘉芬)

文/ 心理諮詢師 廖暢

最近好友因為婚姻遭遇了背叛,陷入巨大的痛苦之中。她讓我介紹了一位諮詢師,諮詢幾次之後跟我說,她還是感覺到很痛苦,覺得諮詢沒什麼用。

我告訴她:是的,諮詢確實沒有辦法消除你的痛苦。

她問:那諮詢還有什麼用?為什麼那麼多人還堅持諮詢那麼長時間?

我說:諮詢雖然沒有辦法消除你的痛苦,但是可以幫助你理解你的痛苦,最終讓你有能力容納痛苦的感覺,讓痛苦的感覺不再影響你的生活。

我遇到很多來諮詢的對象,都有這個理念:

我來諮詢,是為了讓我自己可以不痛苦。

我可以理解他們的期待。一直待在痛苦的感覺裡當然難受,誰都想快點走出來。但問題在於,人生有太多的痛苦,是我們根本無法迴避的,也無法消除的。

可不可以變成別人

我曾經收到某個學生的來信說,

她很痛苦,因為她發現宿舍裡的其他人都比她漂亮,性格比她活波,而她自己是一個安靜的人。

這樣的話我在諮詢中聽過很多次:

別人的工作比自己好,自己的工作太糟糕了,感覺到很痛苦。

別人的家庭出身,父母條件比自己的好,自己卻很糟糕,太痛苦了……

他們都在問, 怎樣可以讓我變得跟他們一樣?

就像我的好友也在問,怎樣可以讓我不再在乎他?

他們以為這樣就可以不痛苦了。

我看到他們花了很多力氣消除痛苦的感覺,也看到他們因此付出了巨大的代價。

著名的精神分析師 南希·麥克威廉斯 說過:我們對自己越誠實,我們就越有機會過上一種更為滿意和有益的生活。

精神分析的目標是培養承認我們自己身上的一些東西的能力,那些東西對我們而言是困難的或者痛苦的。比如脆弱感、空虛感、矛盾的感覺、缺陷的感覺等等。

換句話說,我們花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來否認我們自己的這些令人痛苦或困難的感覺,想要消除這些感覺,從而使我們的注意力和能量沒辦法好好的使用在更複雜的生活任務中。

於是我們沒辦法在生活任務中變得更現實更有效。

我的好友遭遇了背叛,心裡十分痛苦。然後不斷的提醒自己,不要惦記對方的任何好處。她以為這樣做可以讓自己不痛苦。

但是她發現自己很難做到。她時不時會想起對方對她好的地方,離開對方也會讓她感覺到很焦慮。

既恨對方,又需要對方,心裡有強烈的矛盾。

為了讓自己不那麼矛盾,她希望自己可以只保留一個選項。所以她不斷的提醒自己,不要記得那些好的部分。但是根本無法控制自己,整個人就變得非常糾結,因而更加痛苦。

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花在消除矛盾的感覺上,以至於她沒有辦法好好梳理自己受傷的感覺,面對分離的焦慮的感覺,也沒有辦法很好的適應她此刻的生活。

給我來信的那位學生,不斷地在想,自己怎樣才可以變得像室友一樣漂亮, 一樣活波開朗。對自己的工作感到不滿意的那位女性,也不斷的換工作。

她們共同的想法是:只要我變得跟那些人一樣,只要我也擁有她們所擁有的東西,那我就不痛苦了。然後她們每天都盯著別人的好,越來越感覺到自卑,痛苦的感覺也變得更加強烈。

當我們發現自己不如別人的時候,會有許多有缺陷的感覺或者是喪失的感覺。她們一直試圖消除這些感覺,想要讓自己感覺到別人擁有的東西自己也可以有。這樣至少不用體會到喪失和缺陷感。

但是這也導致她們沒有機會好好的思考,她們可以做到的部分是什麼,真正適合她們自己的生活狀態是怎樣的?

原本可以屬於她們的生活部分,她們最終也沒有得到。

人生有許多的痛苦,本來就是無法避開的,怎麼消除都消除不完。

比如我們想要的東西不一定會得到,比如我們總是會面對分離,比如我們的未來總是充滿不確定性。

這些事實都會讓我們感覺到脆弱,感覺到有缺陷,感覺到焦慮。這些痛苦的感覺我們無法消除,只能承認並接受它們的存在。

容納痛苦的能力

我們也發現,發生同樣的事情,有些人可以容納痛苦的感覺,有些人卻非常困難。這是為什麼呢?

這個就要回到我們的早期經驗來解釋了。很多父母本身就無法容納孩子的痛苦感覺。

在早期經驗裡,當孩子感到悲傷難過,或者焦慮的時候,父母可能感到自己很無能。

如果父母的應對方法是告訴孩子他不應該有這些負面的情緒,他不乖,或者完全忽略孩子表達的負面情緒,這會讓孩子感覺到自己有負面的情緒是一件羞恥的事情。

所以,慢慢的那些脆弱、無力、焦慮、空虛等等令人痛苦的感覺無法呈現,也無法言說。

於是很多孩子習慣性的把這些痛苦的感覺隱藏和壓抑起來,習慣性的避開或者用各種辦法消除痛苦的感覺。

但是隨著慢慢長大,人生當中痛苦的感覺越來越多,根本避無可避,這個時候就很容易出現問題。

​​​我們如何增強容納痛苦的感覺的能力呢?

用言說的方式。當孩子告訴父母說,今天我跟好朋友吵架了,然後得到父母的回應:原來你很難過啊。那麼父母就已經在幫助孩子消化這種因為衝突而產生的痛苦感覺了。孩子就會覺得,原來父母也知道這種感覺,那麼這種感覺其實沒那麼可怕。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容納衝突和痛苦的能力就會提高。

心理諮詢也是同樣的作用。我們不可能回到童年早期從頭來過。現在的我們,在面對痛苦的時候,最好的辦法是找一個安全的對象言說。

看見和表達自己的痛苦,這個過程本身就已經是在容納痛苦的感覺了。在諮詢的過程裡,我們訴說自己的故事,訴說自己的感覺,這個過程本身就是跟這些感覺待在一起,容納它們。

當我們能夠看見並且言說,當我們知道有另一個人在傾聽我們的痛苦的時候,這些痛苦感覺帶來的張力就會小很多。

實際上,我們整個民族都在迴避痛苦的感覺,因為整個民族經歷的創傷太多了,痛苦的感覺太多了。回顧我們的近代史,你能找出說服我們不痛苦的理由嗎?

在我們的想像裡,一旦我們允許自己痛苦,就會很恐懼,那些壓抑得許久的痛苦會不會蜂擁而至?那些痛苦的感覺會不會把我們完全吞沒掉?這些幻想的恐懼讓我們本能的想要避開痛苦的感覺。

我們推崇「流血流汗不流淚」,如果一個人流露出悲傷脆弱的感覺,人們會認為他是一個脆弱的人。

這裡有一個誤區:

脆弱的感覺只是一種感覺,是一種內心的體驗,每個人都會在不同時刻體會到。

但人們常常誤以為,有脆弱的感覺,代表那個人的人格特質是脆弱。

所以人們習慣性的去貶低那些痛苦的人:看,那個人好脆弱啊,那個人好無能啊;一個真正強大的人,是不會痛苦的。也因此,人們會恐懼當自己脆弱的時候,會處於被人貶低和排斥的位置上。

為了不讓自己體會到痛苦,人們這樣自我安慰:只要我成為那個強大的人,就不會痛苦了。

換句話說,只要我是那個不會停留在痛苦的感受中的人,就說明我很強大。

這些只是我們的想像。

痛苦的感覺不會摧毀我們,避開痛苦的感覺也沒有讓我們變得更強大。

​​​​有痛苦的感覺,本來是一件客觀的事情。

允許它的存在,並且看見自己內心真實的感受吧。

這才是我們對自己最大的尊重:我可以擁有屬於我自己的感覺。

(簡單心理 微信公眾號:janelee1231)

想看更多「紓壓秘訣」,快來追蹤 VidaOrange 生活報橘

延伸閱讀

【情緒來襲時難以負荷?】心理師:我們怎麼「看待情緒」,也能反應出我們怎樣看待自己

【被害怕焦慮困住了?】心理諮商師:面對自己內心的糾葛,就是勇氣的表現

【畫畫是情感的流露】體驗歐美近年流行的「流動畫」:調出你喜歡的顏色,就讓他自由地去吧!

 

(本文經合作夥伴 簡單心理 授權轉載,並經 Vida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我们无法消除痛苦,但可以增强容纳痛苦的能力〉。)